恶意不买房,谨防不花钱
随后就开启了上文提到的一系列动作。
前几天,央行出手了,发布了另外一份重磅数据,这份数据针对就是「恶意不买房,非必要不存钱」的后面一句,指向了存钱问题。
大家先来看一下这份数据,我的感受是,已经算是比较客观地描述现实世界了。
首先是,二季度居民收入预期降至历史倒数第二低。
什么叫收入预期呢,就是你不再指望未来的工资还能够平稳上涨了,尤其是在当下这种环境里,说白了,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
还各种传00后整顿职场,00后都卷到近20%的失业率,哪来的职场给你们整顿?哪来的资本家给你锤,毕竟马云都去西班牙躺平了,东哥都套现了十几个亿。
与此同时,大家对未来的收入信心也降低到了低值,45.7%,这次是历史新低。
于是,很自然的,在你对未来收入也就业预期都降低的时候,你应对未来的措施,也会非常谨慎,最典型的就是就是降低自己的负债,压缩支出,减少消费。
钱嘛,能多挣点是点,能多存点是点,而且你还得存在四大行,存在地方的某些银行,鬼知道这些钱还是不是你的。
于是二季度,居民储蓄意愿再创新高,消费和搞基、股票等等的空间,都被空前压缩。
事实上,这是很合理的结果,既然对未来的收入和就业预期都下降到了低点,那么很自然的,消费预期也会下至低点,没钱怎么消费?
把这顿都吃光了,下顿饭在哪吃?再加上大A动不动就来一波大跌,这谁扛得住啊,其实这是非常符合常识的结果。
于是紧接着,在各大社交平台看到了一些媒体非常熟悉的论调,也都是专家们说的。
大概意思就是,谨防居民把钱都存起来,不消费也不买房,然后拖累经济。
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你看,这是不是非必要不存钱的翻版?
味儿太冲了,很熟悉吧,而且产生的效应也是一样的,拖累经济,注意,经济是一个宏观的词了,至少看起来比个体要宏观。你不买房,恶意,你不消费存钱,拖累,好家伙。
按照这个逻辑,万物皆可赋罪,没打错字,就是赋能的赋。
这也是我讨厌互联网上这种叙述风格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自动就略过了背后的原因,那就是为什么你会如此钟爱存钱,而直接从结果出发去批评个体。
可是谁不爱买买买呢?
谁不爱好车大平层呢,谁不爱冲一波最新发布的IPhone14了,谁不爱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房子呢,谁不想在打拼的地方有个自己可以落脚的地点呢。
谁不爱城市里那些闪烁的霓虹呢。
谁不想把这些繁华、充沛、人来人往拥入怀中呢?谁天然就想过挣到的钱存起来的苦逼生活呢。
那你猜为什么大家要把钱存起来呢,总不至于是大家喜欢存钱吧。
但是既然论调已经出来了,说你存钱拖累了什么什么。
那么接下来,想必也会和机关单位卖房一样,有组合性质的让你花钱的办法,可能不是消费券了,毕竟消费券估计已经很老套了,杭州发了很多消费券,但没啥用。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花,还是不花呢。
众所周知的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就基建和房地产,消费就是买买买。
现在投资的效果如何呢?虽然各地都铆足了劲把把在拉房地产的需求,但是从反馈来说,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最新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企销售规模同比下降了5成。
所消费得发力,这本身是没毛病的,只是这种论调,令人非常不舒服,就差直接把「你是耗材」这四个字说出来了。
习惯性宏大叙事的风格下,个体就是工具而已,而失去了作为人的内涵。
如果你经常网上冲浪的话,你就会知道,很多专家特别喜欢这种调调,特别喜欢站在巅峰的视角用自己天马行空的观点指挥一个个在人间摸爬滚打的普通个体摸爬滚打得更厉害。
比如说,经济好的时候,专家说,要避免高福利陷阱;经济不好的时候,专家们说,要警惕大家不花钱,把钱都存起来。
又比如说,专家们说疫情下的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不能只是会等靠要,一门心思去拿救济,等着帮助。
真是火星般的真知灼见。
专家还说了,针对目前大家对就业预期不高的情况下,必须要有解决办法。
怎么解决呢?
比如说倘若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嘛,这一下子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还能解决人口问题,最重要的是,结婚嘛,总得买房,于是楼市又被利好了。
另外比如说,有些人,既没有工作,又没有去结婚生子,为楼市和人口做出贡献,那怎么办呢。
专家说了,可以收失业税嘛,没工作,不能创造财富的,要交钱。
好了,又闭环了。
你为什么存钱?为什么不消费?答案是因为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了,那么为什么会下降呢?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
然后现在专家非常直接了,没工作是吧,那就把你存的钱都交上来吧。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会愿意去消费的,有多少钱,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又完美解决了大家不愿意花钱的问题。
而且大家只能去找工作,又解决了工作问题,确实妙啊。
-END-2022年07月03日-
推荐阅读
1、
*本文封面图来自《北平无战事》
*另外我们的微博:@爱新觉挪威 @许天TALK
*欢迎左侧一键转发至朋友圈,同时右侧在看与点赞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
一个会写骚话的高级备胎
这是我的小号
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