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向东:第七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获奖作品点评

2017-05-07 刘向东 雪绒花原创文学

第七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获奖作品点评

文/刘向东


今天是第七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颁奖,也是我第五次受评委会的委托对获奖作品进行简要梳理、评点,并趁便结合参赛情况及阅读谈一些感受。感谢评委会的信任,也感谢在座的朋友们的信任。

“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作为一个见证人,我看见参赛人数越来越多,稿件质量越来越好,从来稿中可以明显看出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展不断加深。去年我举过一个例子,在前两届的参赛作品中,大部分来稿是从小时候读小人书写起的,让人感觉阅读面和写法有很多雷同。今天我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届征文针对一本书的特别多,那就是读《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一部在艺术上存在问题值得商榷的作品,为什么对国人产生了那么强烈而持久的吸引?那是因为它给了人们鸡变凤凰的希望,使人们有勇气从厚暗贫寒处跋涉到明亮饱暖之乡,有一定的励志作用。而今,这样的阅读少见了,说明时代变了,读书跟着变了,可见我们的读书故事是生命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的获奖作品,可圈可点值得一说的不少,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能点到为止。获得特别奖的梅洁和刘家科,一位是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的得主,一位是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得主,都是大手笔,都是我熟悉的作家,也都是我写文章鼓吹过的作家。梅洁先生的《关于阅读的随感》,借助两个不同侧面,看似信手拈来,背后是六十年持续的阅读,可谓抱读为养,是六百万字孜孜以求的写作,可谓甘苦寸心,是不熟悉她的人难以体会的。刘家科的《乡愁》,确实写出了不同一般的深度乡愁和诗意乡愁,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获奖作品《乡村记忆》的理解。

周喜俊是杰出的小说家、编剧,大家可能看过她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和《当家的男人》,那是新近几年的作品。我是从读她早年的故事集《辣椒嫂》开始的,加上我们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我一直关注她的创作。她的这篇《好书伴我一路前行》,故事动人,文笔朴素,情感真切。我知道她有七百万字的作品行世,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她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阅读,子集经史,无所不包。铁凝主席、喜俊和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和时任文化部长王蒙一同接见过的业余文学作者,老书记嘱咐我们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我是清楚的。所不同的是,她们是认真的,是老老实实的,读过就是读过,没读过就是没读过,没读过的就去补课。这种精神让我感佩不已。此刻我才明白,为什么她们比一般人走得快,走得远。铁凝主席曾经在文章中写到一个书单,是四十多年前徐光耀先生专门为她提供的,前些年我按书单比照一下,有小一半的书我未读过,有三分之一的书我未见过。喜俊大姐在文章中说,最早的一筐书,打开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依我看,是在打开了一个个体生命的同时,打开了整个世界。

其他得奖的诸篇,显然各有千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前提,那就是真。真是真善美的基础,离开了真,善和美就无从说起。望细处看,这些获奖作品,有的故事曲折、含蓄,如汤礼春的《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刘慧敏的《书,是我生活中的另一个伴侣》,这是读书故事,也是生命故事,生存故事;有的视角独特,如黄军峰的《小溪的书》和张吉响的《记忆中的那缕缕书香》,这是另类读书故事,不可多得的故事;有的是建立在文本细读之上的感受或文本分析,如刘萌萌的《纸质内外的冬天》和尹志杰的《又是夕阳一度红》。刘萌萌选择三个阅读对象谈论她的不同阅读感受——杜甫、朱自清、张爱玲,抓住各自特点娓娓道来,是热爱,是感悟,也是心得,文本本身就构成美文。尹志杰紧紧抓住一个阅读对象——诗人刘章,也就是在下的父亲、我家老爷子,读得细,读得深,并且用事实阐述了一个新命题——刘章体。在终评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给尹志杰打高分?最终我选择了内不避亲。我读过评论我家老爷子作品的文章不下三百篇,上百万字,志杰这篇是出色的,别具一格的,通过他的论证,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大诗人、大作家自成一体,小诗人、小作家聊备一格。

以上诸篇,归结起来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提供了动人的有效的细节——那些还原到真实历史和地理背景中的细节。如周喜俊笔下的那一筐书,那个偷着卖书的老婆婆,汤礼春笔下的为进图书馆背诵高年级课文和偷书的细节,梅洁笔下的课桌上那个一指宽的裂缝,她把书放在桌屜里,上课时用手轻轻推移着书,从裂缝里一行一行地偷偷看,刘家科恭恭敬敬摆在祖宅八仙桌上的《唐诗三百首》和《乡村记忆》,还有张吉响为他的小书店写的那些对联。最感人的当属刘慧敏给她的父母读书和编书的情节: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父亲读《七侠五义》时,中间有几页没有了,我就开始编故事,人物还是小说的人物,场景却成家乡小村的一处美丽景色,父亲估计是听出来了,笑笑没说什么。坐在一边安静的母亲突然说:“妮子,咱去看看。”我和父亲突然愣住了。母亲站起来说:“你说的那个地方,就是咱家大崖头那块地的沟里,咱去看看书里的人在没?”看着母亲,我不知道是惊是喜:“娘,您说啥?再说一遍。”母亲走到我身边,伸手摸摸我的头:“这妮子是病了吧!”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在我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清醒了,我拉着娘的手,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打量许久,心动了,眼睛湿润了。精神失常的母亲,在女儿的读书声中清醒了,她不再觉得自己是病人了,反而担心是不是女儿病了……这其中蕴含着多么大的精神能量啊,书和刘慧敏现编的书,简直就是神药!

任何好的文字,都离不开历史的、地理的、细节的要素,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无不靠细节支撑,尤其是以直觉方式进入的生活细节。有人说细节是文章的血肉,其实细节是不可分离的骨头和血肉。仅从细节提供和准确表达这两点来说,今年的获奖作品,多数是范文。

以上算是我的简要点评,接下来我想借助我们的另外两篇获奖作品,结合目前的阅读状况,简要谈谈快时代的慢阅读,说说是读屏还是读书。

在今年的参赛作品中,有一篇《快时代,需要“慢阅读”》,作者姓苗,与我同名,他的文章虽然没有获得大奖,但并不次要,他提出了一个针对性很强的现实问题,他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尤其在网络媒体中巨量的信息量,快餐式的传播,快餐式的接受,让“刷屏阅读”成了一种流行,人类传统的阅读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他指出,屏幕导致线性阅读模式崩坏。当阅读变得速成化、浅薄化、碎片化、功利化……人们阅读一目十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速战速决,阅读的惰性与浮躁,只求片面、实用、功利,这样的阅读方式对训练全面深度的理解能力完全没有帮助,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于是苗向东呼吁:读书欲速则不达,要慢慢来。因为读书学习,并不需要占有太多的信息量,而是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拥有深刻的思想理念。“慢读”才能从容不迫,完成读书本应该完成的“思考”“质疑”“沉淀”等一系列精神活动。

无独有偶,获得二等奖的杨雪在《文字相伴人心暖》的开篇说,前些天看到作家乔叶的文章《致纸质书的悼词》,颇多感触。乔叶在文章里说,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发行纸质书,她也一定会将自己的文字打印出来,放在枕边,感受纸质书的味道……

他们都提出了是读“屏”,还是读“书”的问题。借此机会,我想说说我的看法。窃以为,平板阅读器与纸质书籍,看上去只是阅读媒介的不同,但实际情况是,不同媒介的物理特性会有不同的认知价值。

读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般的“阅读”,另一个则是特指阅读“书籍”。电子时代,需要强调的也许是后一个意思的读书,因为读“书”比读“屏”是一种更专注的阅读。

专注的阅读是一种深层阅读,深层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且也是通过阅读来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我的感受是,读书也是一种信仰,需要虔诚,每拿到一本值得读的书,都应怀着一种崇拜的心理,仔细研读,生怕把书中的要义错过了。日子久了,就生出了习惯,即一种沉浸其中的习惯。能沉浸其中,便是一种痴迷,一旦痴迷,就有乐趣。所以,读书之乐是真快乐,没有附庸风雅的虚伪,是心无旁骛的结果。培养这种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如果只是满足于电子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阅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就深度阅读而言,读书优于读屏。在电子时代,读屏不能代替读书,阅读较长和有难度的文本,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读物,都应该以读“书”为优先选择。当然,如果得不到书籍,那么屏上阅读也比不读好。从现有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研究成果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纸上阅读优于屏幕阅读。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视觉因素、阅读认知和学习机制认识。

从生理差别上说,读书优于读屏的第一个原因是视觉疲劳。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阅读器或电脑屏幕上阅读,都需要用眼。阅读时眼力专注,必然会减少眨眼的次数,这就会增加眼球上泪水的蒸发,也就是“干眼”。干眼会引起疲劳、头部不适、视力模糊、对光亮敏感等症状。有的年轻人很可能要质疑:你看,我读屏,我没事!那是你还年轻,老了就知道了,疾病就找上门来了。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生理疲劳也许不是读书优于读屏最重要的理由。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很可能进一步减小纸上阅读和屏幕阅读的差距。但是,随着电子书正在努力朝越来越像“书”的方向发展,便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电子书为什么要像书呢——这本身不就显示了读书相对于读屏的优势吗?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书籍发挥书籍的作用,而让电子读物另外发挥书籍不能或不便发挥的作用呢?

对人脑的认知神经学研究发现,人类天生并不会阅读,人的大脑里至今并没有专司阅读的基因组,上帝造人忘了这一项,或故意留下破绽。人类经历几千年之久,才实现了认知能力的突破,学会阅读象形文字或字母表,一个为学习阅读而不断进行“重组”的大脑——我们称之为“阅读脑”——是每个人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展的一种智能。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根本性问题是如何培养深入阅读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走马观花。

屏读和纸读的差别不仅表现在阅读认知上,而且还表现在更高层次的学习认知上。不少研究者发现,屏读不适宜于较长的学术或严肃文本。大多数认真对待学习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阅读来自网上的有难度的教材时,需要打印出来,然后一面阅读,一面做笔记。这样的经验也能说明纸读与屏读的不同。有研究发现,在对待同样读物时,纸读者比屏读者更愿意在文本上做记号或做笔记。屏读和纸读的心理感觉也不一样,阅读者会觉得纸上的文本更为严肃更为重要、值得仔细研读并对之有所思考,而网上的材料则供快速浏览,主要是为了轻松消遣或快速获得信息,看过就算了,不值得回头再去细读。

阅读应该不只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信息,更不只是满足于电子阅读的那种即兴浏览。尤其是正处于最需要用阅读书籍来增强思考能力的青少年读者,应该知道如何阅读才能培养智识素质和公民能力。为此,也就尤其需要重视和强调那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深层阅读。阅读能改变人的生活,但是,阅读改变人生活的程度和性质,主要取决于我们所读的书籍,以及我们阅读的方式。因此,提醒一下快时代的深度阅读万万离不开读“书”,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刘向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河北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一级专业作家,《诗选刊》主编。主要著作有诗集《山民》《谛听或倾诉》《母亲的灯》《落叶飞鸟》《顺着风》和杂著《指纹》《惦念》等19部。作品先后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文学精华•诗歌卷》《新中国50年诗选》《中学生语文》等200多个国内选本和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波兰文、捷克文选本,另有塞尔维亚文版诗集《刘向东的诗篇》等行世。


雪绒花原创文学,以独特的文字表达个体独到的发现,尽现汉语言文字之美、思想之明,提倡自然、朴实、本真、唯美。欢迎广大文朋诗友关注支持。小说、散文要求在5000字内,优秀稿件可以适当放宽;诗歌要求一次投稿3-5首以上;同时,请发12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及个人清晰生活照片一张(投稿必须原创,杜绝抄袭,文责自负,且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过,最好能提供与诗文内容相契合的图片,文章请用wordwps文档,以正文+附件的形式发送;图片或照片请用JPG的格式单独以附件的形式发送)。

微信公众号:xrhycwx

主编微信号:hlys2016

投稿邮箱:xrhycw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