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xrhycwx Intro 以独特的文字表达个体独到的发现,尽现汉语言文字之美、思想之明,提倡自然、朴实、本真、唯美。 百年传承“小孩刘”  四代医者续传奇 文/白立|耿森荣 家里孩子要是有个三灾六难,当父母的,免不了急得笃笃跳跳的。三姑姑六姨姨,或者街坊邻居见了,常常关切地说:要不,就去寻“小孩刘”看看吧! 在蔚县人的日常生活里,这是司空见惯的一个生活场景;这话,也是极平常的一句蔚县话——就像悠然远去的壶流河水,在默默洗练着河床上的一块石头;就像塔檐下悬着的一挂铎铃,在风的指尖日夜叮咚——只有当我们蓦然回首时,这才发现,这相同的场景和相同的话早已被生于斯长于斯的蔚县人,重复了整整一百年。 ——引子 一 大清宣统三年,也就是西历的1911年。这一年,反帝制,造共和,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满清王朝已经危如累卵。可对平头百姓来说,却是该咋着还咋着,因为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这年秋天,在蔚县城的北街上,一个名叫刘老芳的中年人东拼西凑,终于开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药店。店名唤作了济春堂。 此前,家境贫寒、独与寡母相依度日的刘老芳,只是元春堂的一个账房先生。元春堂开在县城的东街上,也是一家药店,店主人韩连,是当时很有声望的一位中医。天长日久,一是耳濡目染,二是为了养家糊口,刘老芳便萌生了向店主人学医的念头。 韩连见刘老芳帐目清楚,勤于店务,同时也欢喜他的聪明好学,与母至孝,就把每天开出的药方交给他,任他自己琢磨——就当时来讲,这已经是天大的脸面了。经过几年刻苦自励,刘老芳对内、外、针灸、小儿诸科,刻苦勤学,细心揣摸,日益精进。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独撑门面以后,刘老芳更是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小儿科上,渐渐地也就有了些名声。时人誉之“小孩刘”。 刘老芳有子刘印堂。 二 刘印堂 (1899—1986),原名刘思义,字应,号印堂。从9岁开始,在城内真武庙私塾一位正直的先生教诲下,刘印堂读了六年书,然后师承其父学医。 刚满18岁,刘印堂便帮助父亲料理店务,白天称药包药,夜间碾药装屉。待诸事忙毕,这才在微弱的灯光下,借助字典披览药书,直至夜深。 刘印堂自忖文化浅薄,所以看书不杂。他读书极重学少、吃透、记住、会用。案头常置《寿世保元•小儿科》一卷。这卷书是宗内、难二经之论。博采诸家之长,又结合临症实践而著成,所以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小儿科药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将书中的“小儿形色”、“小儿脉纹”、“小儿脉理”、“小儿死症”等论述烂熟胸中。这期间,他还通览了医学通俗读本《医学心悟》,这为他日后治病,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刘印堂很有心计,他不是死记硬背药书,而是将书中理论和临症结合,遇有典型病例,就和父亲促膝相谈,与书上所讲对照,印证。他经常主动为病人开方,尤其是小孩患者,叫其父看方上君臣是否合宜,佐使是否妥当。时聆师益。父亲若去乡下出诊,他就独挡店面。 从民国十五年(1926)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蔚地长期兵连匪接,索取浩繁。致使人民啼饥号寒,遍地疮痍,父母疲于奔命,小孩更是难经风霜。刘印堂为人诚恳仁慈,目睹此境,甚是心伤。这时,他便记起了父亲时常和他提及的萝川名医冯国华。冯先生诊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在瘟疫流行时,常自行采药,自己炮制药丸,他牢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配制的药物,一时救活许多病危之人,赞者甚众。这些,也正是父亲一生崇敬冯先生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念,刘印堂在这期间给人看病,不讲价钱、不问地方、不分贵贱,唯以方便患者为要。1937年9月日寇侵蔚,县城买卖一派萧条,店铺大多停业,刘印堂即居家行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积极发展医疗事业,着手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个体医生办联合诊所。刘印堂积极加入了城镇联合诊所,后又相继在吕家庄诊所、县医院、城镇分院等单位工作。 新社会对待中医的一系列政策,使他由衷高兴,所以对待业务对待学术,他更加勤奋。对医学既已入门,便思入室,他从儿科权威书《小儿药证直诀》到方书之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幼科集成》、《幼科要略》、《婴童百问》、《幼科证治准绳》等,都一一作了深究。 刘印堂治病每有新招。结合临床实践的总结、分析与升华,能随症活用古方,致使有的人看了他的处方杂乱无章,觉得没有“君、臣、佐、使”之配伍,很难理解。但在临床上往往屡见奇效。 有一小儿腹泻,一位医生用“泻之补也"之法疗之不愈,改请刘医生复诊,刘医生用攻下法即药到病除。张家口医专中医科主任张士真同志来蔚,曾见此方,返张后用此方,治愈了另一相同病例。张士真钻研《伤寒论》多年,深有所得,1979年在给学生授课时,他还对刘印堂赞赏有加,说刘印堂所开处方,与《伤寒论》吻合。 有一年,县城地段医院陈恒医生一岁半的孩子,不幸得了麻疹合并肠炎,除了高烧,全身起泡疹,后又添口腔炎,三周后滴奶不进,昏迷不醒。刘印堂安慰陈医生说:“死马当活马医吧,这孩已危险了,试试看吧。”刘医生即开了钩藤,僵蚕等六味药,外加康谷老(一公一母)共煎,一剂后,次日即烧退,口围、身上部分痂结脱落,二剂后痊愈。 北乡某村一个四岁孩子腹泻,呕吐三月,身瘦如柴,面颊回凹,一站立倒,看来已濒于绝境,经服刘印堂一角多钱的药后,即化险为夷。 内蒙某旗有一个小孩惊风、抽搐,久治不愈,经亲戚介绍,其母携子不远千里,来蔚诊治,经刘印堂着意治疗,不久即愈。 刘医生善于灵活运用古方,对方子大、小、缓、急、奇、偶、复的把握恰到好处,对有的小儿病,用西药治不太明显,可刘先生用一两味中药,花一、二角钱,一方即愈,所以深受广大群众与医务工作者的信赖,有不少医生自己或亲戚的孩子遇有身体不适,也来就诊。承其父业,大家也把刘印堂尊称为二代“小孩刘”。 由于印堂先生名望远闻县内外,所以近则广灵、涞源、阳原,远则宣化、张垣、大同远聘就诊者甚多。他不光擅儿科,对内、外、针炙诸科亦远过其父,妇科造诣亦深,象对孕妇腹胀、血热等皆有独到之处。 刘印堂医德极高,他从不议论别人,牢守中医各家各论,互不抵辱的原则。在医术上无门户之见,像与贾庭举、曲永全、张炳等医生共事,常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甚是融洽。小孩门诊遇有腹泻、洒尿,刘印堂从来面无愠色。刘印堂晚年,他的徒弟怕累及先生,当按号看完一定患者,即将门暂插,可刘印堂从窗口一瞥见抱孩妇女前来,即亲开插销,和蔼让坐,所以常晚回一小时多。而每天上班,却从不迟到。 有的父母治愈小儿心切,看后不待复诊,即改请别医,一不见效,又来就医,这时刘印堂仍和蔼接待,细诊如常。晚年卧病,虽不能起炕,仍伸手出被,为小儿排痛解难,并口述其妻其子,代为写方,决不拒患者于门外,致使小孩父母常感激得热泪盈眶。 平素,他常引江涵墩“小孩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疴养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之不合,杀人易于反掌”这段话自警。所以常嘱学生治病应谨慎深思,还嘱学生看病应看整体,力排肤浅,只看局部。观其处方,常见旁批“子母服”、“子服”、“母服”字样。学生问难,能画龙点睛地指出药量加减,药味添除,此因何果,无不一通,并谈及药有去路,路不能偏。除本县学徒外,他还为张家口医专带过若干徒弟,现在他的桃李已结硕果。 1979年,刘印堂曾出席县科技大会,荣获奖镜一面。 由于刘印堂长久奔波劳碌,致使身体大受亏损,以致晚年从哮喘发展到老年性肺气肿,后又一病不起。终致这位众所推崇的医务界忠厚长者不幸于1986年3月6日谢世,享年88岁。 刘印堂有子刘淼。 三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刘淼,成长于中医世家,打小就饱受中医中药学熏陶,他高中毕业后即正式拜父为师,承继了父辈的中医事业。在长达8年的学艺中,他对中医药的起源、中医基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为了提高自己造福人民,1979年,刘淼有幸到张家口医学院进修中医临床。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习上刻意进取、加倍努力,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认真听取各专家教授的讲学和临床指导。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淼对中医切脉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诊断理解甚深、用药的“四气五味”药理有了系统的了解,熟练地掌握了中医临床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9月他又报名参加了广州中医学院函授中医儿科,学习进修两年后取得结业证书,使自己的中医儿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学成回来,他大胆地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并且格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干、边学、边实践。在继承父亲诊断、用药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研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医治疗小儿病的经验。比如:腹泻一病,往往应用消食健脾、淡渗利湿法,或者是用益气健脾法;如果效果不显著,他便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采用镇惊安神,疏肝健脾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同时,刘淼又综合小儿与母亲的关系,通过子病母治,达到子病痊愈的方法,也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婴儿泄泻、婴儿胎黄病的治疗即采用此法,效果同样明显。 无论是“学医先学德、无德无从医”的家风家训,还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新风尚,其内涵的同一性,便是为人民服务。刘淼深深地认识到:医疗工作是一种服务行业,更是多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行业,一旦放松了学习,放松了警惕,最容易走上“刁难患者”、“吃、拿、卡、要”的邪路。所以从医几十年来,刘淼始终视病人为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特别是看到那一双双充满企盼和希望的眼睛时,自然而然地就感到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一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天正下着大雪,一位大娘顶风冒雪,请刘淼为她刚出生才几天的孙女出诊。刘医生看着老人焦急的神情,二话没说,就按老人所说的地址,赶到了她的家里,认真地给孩子诊断了病情,然后开出了药方。孩子的母亲激动的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你,谢谢你,谢谢刘医生!”后来,孩子的家人感激不过,又给刘淼送去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四个大字。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刘医生的行医生涯中,多的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他始终忘不了的却是,人民群众的褒奖,才是最高的褒奖。 所以,知冷知热的蔚县父老,又把“小孩刘“的美誉,冠在了刘淼的头上。 后来,刘淼曾升任蔚州镇中心卫生院支部书记,兼任副院长、小儿专科主任。但一心为民的他,却始终坚守在一线门诊,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这时候的他,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并自费订阅了《中医杂志》、《山东中医》等一系列医学杂志,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新的方法应用临床。一次,刘淼在《中医杂志》上发现,应用“四神丸”可治疗“五更泻”的报道,便试着给一位患者应用,结果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就这样,刘淼凭着一股为中医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潜心研究、积累经验,先后撰写了《小儿惊泻验方》、《小儿高热治验》、《小儿口疮验方》、《子病治母的临床应用》等论文,并在国家、省级医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还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奖。2004年刘淼被张家口卫生局、张家口市科协、张家口市人事局、张家口市名中医协会命名为“中医名医”。 如今年过六旬的刘淼医生虽已退休,两个女儿已担得重任,可每天上午,他还是要在自家开设的“小孩刘”诊所上半天班,亲自接待患者。另外的时间,则是挥毫泼墨,笔运丹青了。是的,国画是刘医生的业余爱好之一,他自幼酷爱绘画,工作之初曾任县电影院美工,他是为了传承父业,才忍痛割爱由专业美工转行为专业医师。在美术创作方面他虽是闲暇为之,但成绩亦颇为骄人,其国画作品在国内大小报刊,网络平台及各级展览中屡屡发表与展出,并于前些年加入了张家口市老年书画家协会等专业社团。刘淼医生一手悬壶济世尽展仁心医术,一手泼墨挥毫抒发远志情怀,他用医生与画家的双重身份充实着自己的人生,演绛出一段段传奇。声名远播的刘淼医生为人处世极为低调,他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其人如他最喜好画的竹子一样,其高风亮节日月可鉴。 刘医生的国画作品多以山水花草为主,几十年来他用业余时间创作出数百幅作品。他的画作风格迥异,写意写实兼收,浑厚清丽并蓄,家乡的山水风貌,祖国的壮美河山,世间的奇花异草……均在他笔下精彩再现,曾经受到专业画家的高度评价。他的双重特长恰似生命的双翼,让他在事业的天空展翅翱翔,书写着普通人的辉煌。 刘淼有二女刘博敬、刘佳 四   刘淼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与搞工程预算的妻子李月英结婚,育有二女。大女儿刘博敬生于1977年,二女儿刘佳生于1981年,受家父言传身教之影响,刘淼医生的两位千金,从小就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她俩相继走上了承父业,学中医之路。大女儿刘博敬从燕赵医学院毕业后,又参加中华中医函授自学考试,并于2004年12月取得河北医科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目前已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儿科主治医师,在我县一家医院供职,业余时间常去父亲的诊所帮忙坐诊。 二女儿刘佳于2001年至2004年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三年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县一家医疗机构招录,和她姐姐一样刘佳经过10多年的临床历练和父亲的严教心授,目前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职业医师。刘氏姐妹俩就这样用自己的刻苦勤学和不懈努力,在家庭的影响和父母的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神秘的医学殿堂。悄然完成了百年传承大计,成为蔚州名医“小孩刘”的第四代掌门人。 姐妹俩在医学院学习时都曾经宣读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以自身判断力所及,遵守这一誓约。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人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唯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她们铭记并践行着这一由古传今的中外医者誓言,凡是和刘氏两姐妹有所接触的患儿家属及其同事,无不为她们的医术和人格翘指点赞。先辈们的仁心妙术,传统的文化精髓,医者的道德责任,探索的追求精神像永不熄灭的薪火在她们的人生世界里燃烧得更红更旺。 后  记 刘淼做为“小孩刘”的第三代传承人,为了更好地把父辈们的秘诀真经传及临床经验传下去,目前正和两个女儿编辑整理祖传秘方、行医笔记、临床记录等相关内容,以期辑印成册,留存于世,惠及后人。 一百年,在王朝更迭的中国历史上,也许仅仅是沧海之一粟;可是一个家族执着于一个相同的信念,刘氏四代,子承父业,砥砺前行,一百年的光阴里,一定也写满了雨雨风风。如同仁堂之于京师,如达仁堂之于津门;一城一地,总是有一些丹心妙手悬壶而济世,护佑着一方百姓。如果此言有过,我想,这“小孩刘”对于古老的蔚州来说,至少也该是她的一个沧桑过往的闪亮记忆,是她的鼎盛布新的一个吉祥符号,更是蔚州非物遗文化遗产的一个传奇故事吧!   2016年8月6日草成 2017年5月6日再改 (注:文中配图为刘淼先生画作.) 作者简介:           姓白单字立,笔名白亦雄。祖籍涞源县,长在蔚县城。读书六年半,当兵三年整。职业多变换,各行锻炼人。商粮供企矿,农界兼餐饮。街头摆书摊,京城炒邮票。十四学印刷,十六发短文。上社会大学,专业是铸魂。无偿献血者,利己又利人。下岗十九年,奔波为生存。应聘文化馆,编报三年整。民间思考者,间或撰诗文。蔵书逾万卷,文化守望人。  耿森荣,男,1971年10月生于河北蔚县。河北散文学会、张家口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城文艺》签约作家,蔚县文联会刊《雪绒花》杂志编辑。现供职于河北沙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曾在《散文风》《辽河》《长城文艺》《浪花》《张家口广播电视报》《张家口文化》《涿鹿文艺》《雪绒花》《蔚州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文多篇(首)。 雪绒花原创文学作家推荐: 何凤山|王艳萍|商容荣|杜晓伟|耿磊|吴永利|葛俊妍|芳草|贾志福|长青树 雪绒花原创文学月度感言: 致作者、读者(2016.09) 月度感言:兼致作者、读者(2016.10) 月度感言:兼致作者、读者(2016.11) 新年感言:写在2016岁尾的话(2016.12) 月度感言(2017.02) 月度感言(2017.03) 月度感言(2017.04) 月度感言(2017.05) 月度感言(2017.06) 雪绒花原创文学,以独特的文字表达个体独到的发现,尽现汉语言文字之美、思想之明,提倡自然、朴实、本真、唯美。小说、散文要求在5000字内,优秀稿件可以适当放宽;诗歌要求一次投稿3-5首(或50行)以上;同时,请发12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及个人清晰生活照片一张。投稿请一律按要求格式发到指定邮箱,同时请加主编微信号(验证时须加注实名并注明“投稿者”字样),微信仅用于发送文章链接及稿费,不闲聊,不接受投稿(稿件要求原创首发,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过,杜绝抄袭,文责自负。能提供与诗文内容相契合的图片者优先选用,文章请用word或wps文档,以正文+附件的形式发送;图片或照片请用JPG的格式单独以附件的形式发送)。 微信公众号:xrhycwx 主编微信号:hlys2016 投稿邮箱:xrhycwx@163.com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