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用数据说话,理性看兰州大学

2017-07-07 汪玉玲 科袖网

近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时期。每年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内,总会有高校备受关注,例如清华、北大的状元之争。前几天中山大学被翻译、调侃为“双鸭山大学”,也着实让中山大学和黑龙江双鸭山在网络上和准大学生之间火了一把。无独有偶,每逢填报志愿时期,兰州大学也总是无辜躺枪。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兰州大学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兰州大学被扣上了“中国最委屈的大学、”一所正在没落的985高校“等诸如此类的帽子。最近两篇名为《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十八线985,不如北上211》、《我为什么放弃了985的兰州大学,而选择上海大学?》的文章又将兰州大学推上了社会评论的风口浪尖。


其中一篇作者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你会让你的孩子选择985的兰州大学还是211的上海大学?985全国只有39所,211全国有116所。


这个问题在高考成绩陆续出台后引发了我们编辑部的讨论。战果很明显,当时在场10个人,有7个人选择的都是上海大学。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从三个角度给出了看法。


1、为什么会有这两所大学的对比?


2、选择211的上海大学,选择的都是这所学校背后的城市——上海。


3、你选择哪所大学,留在哪所城市生活,还直接影响着你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起跑线。


可以看到作者甚至从影响下一代发展的高度来阐述为什么选择上海大学,而不是兰州大学。其中也从列出了具体的数据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小编摘出其中一段给大家看看,甚至吉林大学也跟着躺枪了。


这两所大学在河南都是一批次录取,录取分差基本上差不多,甚至211的上海大学某些年份的录取分数线更高。比如去年,高于文科线60分、理科线85分的考生可以报考这两个学校,上海大学的文科录取分数线要略高于兰州大学。


选择985的兰州大学,还是选择211的上海大学?为什么一线城市的211大学要比有些城市的985大学还要难考?为什么上海人宁愿选择普通二本也不愿选择985的吉林大学?


诚然,兰州大学所在的兰州,就整体发展而言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差甚远,但仅仅将大学所在地作为评论一所大学好坏的指标,未免有失公允。众所周知,”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同样是国内一流高校,其所在地分别为哈尔滨和长春,但是这两所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认可度并未因为其所在地为非一线城市而饱受非议。


最终作者总结,这是一个选择学校还是选择城市的话题。而发布这篇文章的公众号做了投票,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位于大城市的上海大学。这对于一个百年名校来说确实有些尴尬。



选城市还是选大学,尤其是偏远地区985和经济发达地区211的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985这个名号的吸引力要大于地区,可以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存在吧。于是远赴了祖国的北疆。


现在看看文章中的观点,首先指出传统985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氛围包括考研出国要优于像上海大学这样的211,这点说的很对。但由于经济原因,偏远985没有足够精力去强大教育,吸引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建设,优秀教师纷纷被挖走,至于培养的学生,大部分表示毕业后不会留在这里。所以,只要经济发展不起来,学校只会不断没落。这的确很令人痛心啊。


不过,我觉得文中观点还是要批判一下。


首先文中说选择一所大学也往往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生活工作的城市,但是难道偏远地区985毕业生就一定会留在本地吗?大部分同学不考虑留在本地,大部分考虑北上广或是东南沿海城市,只是将学校作为一个学习的地方和工作的跳板,以后是要靠毕业证和个人能力找工作的。也就是说在哪里上大学并不会对在哪工作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毕竟上大学的地方本来就不是家乡。


第二是企业的校招实习问题,北上广会有更多的企业与机会。但要知道在优秀企业校招方面,985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下面是网上搜的图



可以比比,高下立见。


第三,关于眼界视野这方面的东西。音乐会,演唱会,展览是不多,但985学校的学术讲座是不会少的,娱乐活动是不多,消费水平是低,但咱好歹书也不会少读,你不能就因为你在大地方上学就说我们这些人没见过世面。见识眼界这种东西,还是看个人吧。难道身居草莽,就不能心忧天下吗?


文中还谈到了圈层问题,举的例子是河南二本和广东重点的对比,例子没错,但不对题啊。二本的话,不论在哪里,圈子都不高吧?兰州大学的同学未来混的,不一定比上海大学的差吧(说到底还是看个人嘛)。不过必须要承认偏远地区大学的同学毕业大都各奔东西,大学期间形成的朋友圈,同学圈会慢慢散去,如果在一线城市,这种圈子往往会保留下去,这点真的是没得比。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没啥意义,个人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情。也许是因为自己是有所相关的,想法可能会有些偏激。再说了,随着双一流的出台,985已经是过去式了,还老是纠结于这些干嘛啊。再好的学校也有坏学生,再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好好学习才是重点。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当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学术科研、商业营销还是政策决定,都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以便做出最佳决策。填报高考志愿、考研择校也同样需要真实的数据来作为选择的基础。对于兰州大学的评论和认知不能仅仅局限在”地域歧视“、第三者评价和网络炒作方面,否则你永远不会了解真实的兰州大学,其实力也无法被公众广泛而深刻地认识。


有人说兰州大学”得益于计划经济、没落于市场经济,是一所吃老本的985“,此说法颇为不妥。


本文以今年最新数据为基础,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用客观的眼光向各位读者展现一个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州大学。


大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无疑是大学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发展。这所位于中国地理位置中心的985高校,其自身实力虽不比清华、北大,但也不容小觑。

兰州大学的科研平台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和2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且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设有分院。值得一提是,今年6月26日,兰州大学4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进入教育部备案名单。这些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无疑是兰州大学科研实力的直观展现。


在学科发展建设方面,兰州大学门类齐全且学科特色鲜明,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6个省级重点培养学科。截止2017年1月,兰州大学在自然指数认定的68种期刊上发表文论文174篇,位居全球第96位,亚太地区第25位,国内第10位。同时该校共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千分之一)。在学科排名方面,兰州大学化学排名全球第41位,亚太地区第20位;地球与环境科学亚太排名第31位,国内排名第9位;物理学亚太地区排名第59位,国内排名第22位;生命科学亚太地区排名第105位,国内排名第33位。这些学科数据见证了兰州大学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轨迹,让其能够日新月异、锐意进取。


“有大师的大楼叫大学,没有大师的大学叫大楼。”这句话在高校圈非常出名,那么兰州大学到底有没有大师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兰州大学拥有教授等正高职51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06人、两院院士9人(恢复高考40年来,兰州大学已培养院士9名,与复旦大学高校并列第7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这些人仅仅是该校人才的一部分。


兰州大学一直有”孔雀东南飞“的说法,我想孔雀之所以东南飞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该校为了学校创新发展、培育人才可以说是一掷千金来招聘各类学科优秀教授和专家,其招聘条件并不与北上广相差甚远,只不过兰州一套房远远不如北京一间房具有诱惑力。


相比不知名的网站、博主和公众号的推文,我想主流媒体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更具备参考性。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校训是什么?“是这样评价兰州大学的:这是全国30多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中最西部的一所,几十年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人扎根西部,反哺西部,选择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的考察,同样是大学实力在另一角度的展现。


十八大以来,主席和总理考察过9所综合类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澳门大学。兰州大学能够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国家领导人的考察,正是国家重视其发展、支持其发展、看好其发展的有力说明。


以上这些硬数据,皆是对兰州大学实力展现,然而,这些仅仅是近几年兰州大学所取得的成绩。看待这样一所扎根西北、自强不息、实力雄厚的大学,不能只是将眼光集中在其地理位置、所在城市,这些不足都不足以掩盖兰州大学的实力,上好的和氏璧也是瑕不掩瑜。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大学,只有不善意对待大学的人。了解任何一所大学都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导向。各位看官,请用数据说话,不贬低不夸张,理性看待兰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