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千人”申请必读:听过来人分享“青千”申请、答辩那些事儿

2017-07-25 汪玉玲 科袖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院士19日在杭州参加第九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时说,近几年,申请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加,今年约有3500人提出申请


那什么是“千人计划”?如何才能入选?待遇如何?



青年千人申请和答辩有哪些技巧?小编特整理了几个成功申请青千的老师的申请经验和建议,希望供有需要申请的老师们参考!


吉远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


“青千”申请经验

1

立志入选“青千”


我于2010年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赴瑞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11年起作为洪堡学者,来到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从事药物及制剂热力学和释放动力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合作教授是Gabriele Sadowski院士(2011年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在德国工作期间,我合作指导了两名德国博士生,目前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我还主持了雅培制药公司的合作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6个项目。


迄今,我以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化学工程及制药工程主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曾获2013年度中国化工学会高被引论文表彰。近年来,在中、美、德、法等9个国家的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和海报陈述27次。曾担任第363次香山科学会议的秘书,并于2013年作为洪堡学者代表,应邀参加在德国林道举行的第63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在德留学期间,我一直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发展,看到祖国日益强大,我的内心无比自豪。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为祖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众所周知,国家“千人计划”是我们众多海外学子回国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在3年前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勤奋踏实工作,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争取将来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回国为祖国效力。


然而,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兼顾家庭和工作的不易,我既要承担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又期望实现个人事业的梦想,因此,我选择在家的时候全身心地照顾孩子和家庭,在工作中则格外珍惜时间,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虽然这其中饱含艰辛和酸甜苦辣,但这些经历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拼搏,我成功入选第十二批“青千”。


谈到为何要回国,对我而言不需要理由。我只想借此机会表达出我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这份情感自我出国后就与日俱增。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出生在和平年代,接受了祖国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且能够便捷地走出国门,在发达国家学习锻炼,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加上我对父母的眷恋,以及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的热爱,我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借此机会我还想向我的爱人和父母表达一份感激之情,谢谢他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爱护、理解与支持。


2

我的“青千”申请心得


“青千”申请主要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育和科研经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申请者的发展潜力、回国工作设想及依托单位的支持情况。


计划申请“青千”的海外学子,一方面需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本领域的顶级或权威期刊上。另一方面,需不断凝练自己科研成果的创新点,并多关注自己的成果被其他科研工作者引用及第三方的评价情况,这些都是申请书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申请者在海外做博士后期间独立主持过科研项目,有指导博士生的经历,都是重要的优势。大家需经常关心祖国的发展,关注祖国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将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工作与这些需求联系起来。平时和用人单位保持适当的联系,提前确定申报单位,以便在申请“青千”的过程中得到申报单位的指导和支持。留学人员之间,年轻的同行、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也非常重要,以便大家在申请相关人才计划资助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共同探讨。


这是我所了解到的“青千”申请中评价申请者的几个重要方面。“青千”申请主要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评价:教育和科研经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申请者的发展潜力、回国工作设想及依托单位的支持情况。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教育和科研经历,这个方面如果申请者有较好的教育和科研背景,获得过较高的荣誉和科研项目或奖励,都是比较重要的优势。


第二和第三个方面分别是已取得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学术见解(科技成果)的独特性及原始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权重最大,其中申请书中科研成果总结及创新点的提炼尤为重要。计划申请“青千”的海外学子,一方面需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本领域的顶级或权威期刊上。如果有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方面的重要专利或由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或奖励,亦是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需不断凝练自己科研成果的创新点,并多关注自己的成果被其他科研工作者引用及第三方的评价情况,这些都是申请书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第三方评价,可以包括他人在论文中正面引用及评价申请人的工作、海外合作教授的推荐信、合作企业的评价、媒体的报道等。


第四个方面是着重考察申请者的发展潜力。我的理解是着重考察申请者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申请者博士毕业之后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创新成果。如果申请者在海外做博士后期间独立主持过科研项目,有指导博士生的经历,都是重要的优势。就我个人而言,在德国工作受到洪堡基金资助,有指导德国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经历,发表了5篇唯一通讯作者论文,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一项与德国雅培制药公司合作的研究项目,这对我的申请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方面是工作设想和国内依托单位的支持情况,这也是申请书的最后一部分。关于这方面,我认为大家需经常关心祖国的发展,关注祖国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将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工作与这些需求联系起来。了解祖国发展的方向、动态和需求,便可以找准自己回国的科研方向,制定出合适的目标。同时,我还建议平时和用人单位保持适当的联系,提前确定申报单位,以便在申请“青千”的过程中得到申报单位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留学人员之间,年轻的同行、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也非常重要,以便大家在申请相关人才计划资助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共同探讨。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我在申请“青千”的过程中,得到过多位洪堡学者和曾经留德的“青千”学者的帮助和支持。


“青千”为留学海外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生活条件的支持,我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越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期望回国后组建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同时我也将充分利用我现有的国际合作关系,与国内和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科研专家进行密切合作,在药物制剂尤其是儿科药物制剂领域做出更好的创新成果,以实现我多年以来的“科研梦”。


青千答辩经历

本文均为个人亲身经历,请大家仅作个例参考,希望为将来海归的朋友们抛砖引玉。


看到国内某校青千申请广告后,联系该校秘书,准备材料,函评通过,11月中飞赴国内。


国内学校也很重视,感觉青千这个人才计划,不仅已经成为各个学校间的竞争指标,也成为校内不同学科各院长间的比拼对象,这一点从学校组织的预答辩中各院长间的旁敲侧击就体会到了,毕竟,每个入选者后面的几百万经费对各学院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我很认真地准备了ppt,但是预答辩的时候还是被一堆教授批得体无完肤,说我把人材项目的个人展示搞成了学术报告,还被告知以前的教学经历不要放进去(青千在大部分学科貌似只是比拼文章,而我感觉国内其实更缺让大家及学生一起进步的教育家)。


另外,中文ppt跟英文的一大区别是时间不好掌握,15分钟的答辩,30张中文幻灯片正常。不得已,在院长的关心以及以往青千的帮助下,终于把ppt修改到符合格式要求,这点,以后申请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跟院长沟通,切忌等到最后。当然,牛的一塌糊涂的同学例外。答辩前的四五天,吃住在学校,专职练幻灯片,感谢学院秘书和院长的安排以及帮助。


答辩的前一天,高铁赶到北京会议中心,只见报到大厅中间摆了一堆桌子,一群看起来像大学生的服务人员在等大家签到。学校后勤人员也已到位,他们顾不得自己还饿着肚子就为我们几个答辩人员忙前忙后,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吃饭间隙,才有机会跟其他答辩人员交流,也体会到了上会人员的激情、优秀和认同感。


答辩当天,早早就去了规定会议室门口,中午时分各个专家出来休息或去洗手间,这个时候就看到一些参加答辩人员的陪同人员很热情的上前打招呼,也有一些参评人员认出评委,不过没有什么不对的感觉。走廊里面不停有工作人员确认答辩人员到场,同时不停将到点答辩人引入会议室。


到我之后,入场,内容介绍和时间掌握感觉是最好的一次,答辩问题感觉有些敌意,不过我的回答没有一个招致进一步反驳,个人感觉表现很好。答辩之后就去跟朋友聚会,感谢这些朋友,将我的食宿一切安排妥当。第二天,就收到了院长的邮件,很惊讶的得知答辩没有通过。很沮丧,朋友不停在一旁劝说鼓励,给我讲他当年遇到的更离谱的种种困难,一会功夫我就感觉好多了,毕竟,年轻时候多经历些挫折,不是坏事。


国内几个同行以前提过让我去做报告,但是以前担心回国有check风险,没成行过,这次回来果然被check,就利用这段意外的假期,跟他们联系,得到绝大数人的积极回应。在四个城市的四个报告下来,跟几十个老师和更多的研究生交流后,我对国内同行的研究及人际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学到很多。最震惊的,莫过于一次吃饭,旁边一个老师看了我的简历,告诉我他们学校一个资历比我要差一截的青千同批答辩过了,我说肯定是人家发挥好,他说最大的秘诀是早早就通过他们单位在中组部借调的工作人员,拿到了答辩委员名单。当时,我心中青千计划的纯洁形象就轰然倒塌了,也对自己没有通过释然了,毕竟,在国外拿的博士,尤其是本科就出国的同学们,极少会有这种资源,青千也逃脱不了中国是人情社会的症结(国外找教职中国人也因AA而被歧视,都不完美)。也在此提醒,背景(文章)不到 49 30933 49 15287 0 0 2788 0 0:00:11 0:00:05 0:00:06 2932杀大部分人的申请人,没有国内关系的话,联系回国最好不要按照国外思维。通过青千计划回国,最好先跟依托学校沟通好,最好讲清在青千不过的情况下,有个校级的人才计划垫底,以前申请青千的前辈也给过规范青千计划的建议,在此不再赘述。


好多年没有回国了,虽然答辩不过,这次经历总体还是正面的,具体如下:


1.马路上摁喇叭的少了,比我上次回国感觉火气消了好多;


2.在电器公司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现在招人以技能为标准,不再崇拜名校学历;


3.学术界的老师和学生对知识还是尊重和渴求的,从交谈和报告后回答问题就能体会出来,只不过很多人才计划过多的刺激让很多人分心太多,大部分精力没有用到科研上;


4.交谈中,愤青少了,大家普遍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交代下我的回国驱动力(作为乐观主义者,可能跟悲观主义者的见闻很大不同,后者一般多注意及不能容忍阴暗面):


  • 1.出国目标就是单纯的留学,从未把移民当作目标;


  • 2.我觉得自己远没有钱学森的学识,而且他那时候国内外条件差距那么巨大都可以回国,我没有理由犹犹豫豫;


  • 3.国内环境污染是一个问题,但是没有到不可以容忍的地步。


粉尘过敏的我试了好几个地方的雾霾,没什么反应,当然了,我绝对不能说雾霾是好东西。。。国外山清水秀,但是有些水库内钓上来的鲇鱼都长着大瘤子(早年污染物如重金属在水库底部残留),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退一万步讲,中国现在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好,但这不正是国家想引进我们这些留学人员的一个初衷么?我们真的要等到中国内部问题都解决了,外面衰退的不行的时候再海归吗?



看完以上的分享,小编特别总结以下几点青千面试建议:


1、中文ppt跟英文的一大区别是时间不好掌握,15分钟的答辩,30张中文幻灯片正常。以后申请的朋友一定要提前跟院长沟通,切忌等到最后。


2、答辩内容以讲过去的研究成果为主,计划开展的工作为辅。进入答辩环节以后淘汰率就很低了,所以不要过分紧张。答辩对时间有严格要求,需要练习。尽量着正装,以示尊重和重视。


3、一定要认真准备答辩ppt,找有经验的前辈多指导,提前多多练习,ppt的内容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言简意赅。不用紧张,答辩专家都是很nice的。


4、答辩过程需要比较好的展现自己的优点,但是不能夸张。


5、“青千”申请主要从如下5个维度进行评价:教育和科研经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申请者的发展潜力、回国工作设想及依托单位的支持情况。答辩时应注意。



#往期热文推荐#


  1. 科研新人必读:十招教你如何快速通过文献关

  2. 中国高校60年折腾史

  3. 这36条经验,让你少走科研弯路!

  4. 一位大学系主任遭遇“人才困惑”

  5. 北理工王博:80后博导的MOF研发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