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杰青名单,杰青离院士到底有多远……
在中国的科研界,院士这个学术头衔无疑是最高的学术称号。往下还有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青年千人,优青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学术头衔中,“杰青”被大家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学术头衔。特殊在哪呢?被看做是院士的热门候选人,人送雅号“小院士”。
曾有人开玩笑说,要想当院士的三大必要条件:
1、找到一个具有较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
2、发一篇Nature或Science;
3、当杰青。
这种说法甚至还有数据支撑。在1995年到2014年,杰青中已有14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0岁(含)以下的166位在内地工作的院士中,86.1%曾获得过杰青基金资助;5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尽管有统计杰青中能评上院士的比例不到10% 。杰青仍被认为是未来院士的一个主要候选群体。
材料、冶金相关领域情况统计
为了验证“‘杰青’就是‘小院士’”这一说法的靠谱程度,材料人2016年特别统计了在2001~2015年间当选(1999年国家做了大的科技体制改革,为保持统计条件的稳定性,2001年之前的情况不作统计),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数学物理学部中从事材料相关研究的109名的院士的获奖情况,看看杰青基金在多大程度上是评上院士的必要条件。
工程院院士里并没有那么多杰青
在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的名单中,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共有院士105人,符合研究条件的共有47人,在这47人中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共有11人,占到研究对象的23.4%。
有人也许会说在众多学术头衔中,杰青一项就占到了23.4%,这样的比例已经不低了。乍一看确实如此,不过如果我们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样的数据是远不能支持“‘杰青’就是‘小院士’”这个说法的。
自1994年国家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来,就工程与材料学部中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三个学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数量在2001~2015年的数量如下表统计: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2001~2015年仅工程与材料学部三大学科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项,而上面我们提到在2001~2015年间当选院士且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仅为11人,这11人中有些人还是在2001年之前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这样算下来最终能够获得院士头衔的杰青也就不足5%,看来,评上“杰青”和当选院士还有不小的距离。
科学院要分时期看
在中国科学院官方面,化学部与数学物理部两部中共有院士276人,符合统计条件的共有62人,在这62人中共有32人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比过半,达到了52.5%。
虽然这个比率比之前工程院部分高出了不少,但要凭借这个就说“杰青”就是“小院士”似乎还是有些武断。不过当我们把符合条件的院士按当选时间进行分类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随着年份的增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学者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09年杰青占比更是达到了85.71%。
看来对于材料领域而言,“‘杰青’就是‘小院士’”这样的说法放到科学院还是成立的,不过要看时期,毕竟还有2001与2003年占比不足20%情况出现。
扩大到其他科研领域中的情况如下:
杰青学院和区域分布
200名新科杰青获得者,来自96家科研单位,包括各大名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22名,研究员74名,高级工程师1名;另有3名副教授.(见文末附表)
相比前几年,今年的杰青更加集中在东部地区科研单位,很多中西部省份科研单位一个也没有,而这种现象已经连续出现多年,今年更甚,值得深思。
籍贯分布:湖北最多,安徽其次
从籍贯统计数据上来看,除56位无法查询到籍贯,15位无法查询到本科毕业院校信息外,今年国家杰青来自湖北的最多,高达22人。排名第二的是安徽,达到16人。
另外,湖南和山东各有13人,相比之下,我国两院院士籍贯最多的江苏和浙江仅有12人和11人,表现不如以上四个省份,其他省份基本都在7人以上。湖北、安徽、湖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基本也是我国学术人才籍贯最多的地区。
性别差异大
200名新科杰青获得者中,男性获得者占绝对优势,达176名,而女性则只有24名。科学界的性别差异一直是个问题,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157个名单中,仅7名女性,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多,有颜宁在内的4名女性。
不仅在中国,科学界的性别不平等在全球普别存在,科学顾问委员会曾发起一项“全球科学2015”的调查显示,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追求科学事业,但男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这些职业。一些女性认为性别是追求科学事业的障碍,而男性则没有。女性在获得科学职位后也会提出有性别不平等的现象。有41%的女性认为因为科学事业而感到被人误解或被孤立。
附: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整理自材料人、解螺旋等)
#往期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