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轻90后“青千”教授来袭,快看都有哪些学神?
暑假即将结束,又有一批年轻人将要完成角色转换,由学生变成教师。其中,一些1990年左右出生的年轻学者,刚毕业就担任名校教授、副教授,甚至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在一些人看来,他们直接走向了人生巅峰。
在今年完成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一批青年才俊,有1989年2月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宫勇吉,1990年9月出生的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顾实,1990年6月出生的浙江大学教授杨树等人。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比如宫勇吉,更直接担任博士生导师。
事实上,年轻学者从学生转作教师,直接跨过讲师、副教授等级别,直接担任教授的,许多都是通过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自香港或国外名校引进的人才。据公开资料显示,
✦1989年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刘知琪,
✦1990年出生的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杨树,
✦1990年出生的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博导刘明侦,
都是第十二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1989年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宫勇吉,
✦1990年出生的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顾实,
都是第十三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所谓“青年千人计划”,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组织实施的“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青年千人计划”。
申请“青年千人计划”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引进后全职回国工作;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等。
记者获悉,“青年千人计划”支持措施包括: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中央财政按照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和经费补助标准,给予引进人才科研补助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款;引进人才的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
1
28岁博导宫勇吉:和学生年龄差不多没有代沟是优势
记者专访了今年暑期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教授、博导的宫勇吉。他1989年2月出生在山东莱阳农村,2007年从莱阳一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完博士后,通过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工作。他研究的方向包括新型二位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表征、二维异质结构的设计及合成、传统催化及电催化、新能源材料锂电池。
2
27岁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顾实:第一篇论文就发了Nature子刊
如果在校园里碰到顾实,你很难把他跟老师联系到一起。这个背着书包的男生,高高的个子,阳光开朗,很容易被认作“同学”。翻开顾实的履历,也许会让你刮目相看。
201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以后,他申请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全奖直博,师从Danielle S. Bassett教授和James C. Gee教授,主研神经网络科学。博士期间,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网络控制理论引入结构化的大脑网络解释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关于结构性脑网络的可控性研究》。这篇论文,在业界取得了很好的评价,为结构化的大脑网络解释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此外,他还通过协同工作探索功能化的大脑网络的初期发展问题,在PNAS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目前,他全职回国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顾实表示:脑神经图像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统计检验、网络方法等对脑神经图像进行建模分析,探究大脑的结构原理和发育模式,以后可能主要还是做这方面的研究。
3
27岁美女教授杨树:号称学神
这位年轻的杨教授出生于1990年6月5日,20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
据公开报道,杨树是首批香港博士奖学金获得者,已在TED、EDL、IEDM、APL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她的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工业界杂志如《Compound 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 Today》等广泛引用。
凭借这些耀眼的成绩,她入选了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
27岁美女教授刘明侦:助推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
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最终公示名单中,除了杨树,还有另一位90后成员,她就是出生于1990年5月的电子科技大学美女教授刘明侦。
18岁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
21岁以全系第一名毕业,
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23岁Nature发表论文,
24岁拿下牛津博士,
25岁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教授,
26岁入选第十二批“青千”,牵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助推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
读博期间,她所在的团队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为核心的太阳电池器件。她在《自然》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完全摒弃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结构,利用真空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高效的平面异质结结构的钙钛矿太阳电池,为该电池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认识。
仅三年时间,Google 学术目前引用量已超过2700次,成为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内他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之一。
23岁的刘明侦博士也成为在Nature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刘明侦说,“到2013年4月底终于实验成功了。”从研究材料到发表论文,刘明侦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抢在了本领域的最前端获得研究成果。
2015年10月10日,刘明侦正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与该校签订协议到微固学院工作。刘明侦说,作为重庆人,一直有浓厚的川渝家乡情结,她愿意放弃在英国的职位回到中国,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下定决心要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尽自己的力量。
中国90后教授来袭,下一个“90后”大神会是你吗? (本文整理自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往期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