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生期间组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8-01-12 科袖网

每每看到这张形象的照片,都会特别的深有同感,读研期间除了做不完的实验,处理不完的数据,当然还有一周/一月/半学期/anytime一次非常重要的『组会』时刻,可能是工作汇报、文献讨论,也可能是学术专题研讨或者anything,那么问题来了,小伙伴们,你们一般是在图中神马位置呢?小帮是不会告诉你们一般我都是那个:溜走的(成功)(再见)的sei 哈哈哈哈……

玩笑结束,作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衷心的给大家介绍一些开组会的秘籍,也就是『研究僧生存宝典』之四——研究生期间『组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1


观点一 作者:孙尉翔

来源:知乎【197票】

受邀回答。只是我个人的经验。

我先说跟自己组的科研课题相关的会议。

定期的会议之所以定期,是为了及时跟踪和发现问题,所以首先定期的周期设置要确实达到这个目的。我想,大多数自己独立从事科研的同行,带学生的时候都会觉得学生能力太低,无法用自己当年做学生的那种标准去期待。这个严重程度,也跟所处学校和生源质量有关,名校也许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跟你的研究题目的难度有关,只是为了产出一些me-too paper,或者你做了A学生只是做A'、A''、A'+A''、A'*A''之类的,也可能不会有这种问题。总之,我现在,按照频率来区分,有三个做法。1. 做得最频的事情就是随时去实验室看他们实验,问他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2. 其次,每周召过来,一对一问他们做了什么实验,什么结果,上周说好的事情这周有没有照做,为什么,出了什么新状况,然后下周怎么做,但这时未必要看数据。所针对的问题是,学生经常说好的计划不照做,一放开就自己乱做,没有思维;3. 月度总结,学生在大老板组会上进行PPT月结报告,能够看到数据和曲线。

我也经常跟我直接带的学生吃饭下馆子吃便饭,闲聊。既可以就他们实验的问题继续聊,也可以多聊点科研的思想、思维方式、科学史上的一些例子,希望他们尽可能成长为能够独立判断和合理设计自己实验的人,尽管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会聊聊前途,聊聊作为一个PhD学生,现在做的事情,跟他们将来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眼下的这种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也是一点过来人的经验。因为PhD学生经常会有这些困扰。

然后说说文献阅读型的组会。

这种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组会,应该跟课程一样,其形式是需要有针对性地进性设计的。你到底想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于是你怎么要求,怎么设计游戏规则和得分机制,怎么激励学生按照你设计的目标去努力(而不是随便应付)。我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我看到的实践都是没什么效果的,所以我只能从侧面讲一些看法。

泛泛地让学生给大家讲一个他读到的文献,学生会避重就轻,或者其本身见识水平也有限,会找一些档次不高的论文,在科学上或者学术上没有趣味的routine论文,或者跟他的研究方向过于相关、没有挑战性的论文。而且,不作要求的话,学生只会把这篇论文中说的东西复述出来 39 38546 39 15232 0 0 1898 0 0:00:20 0:00:08 0:00:12 3031 39 38546 39 15232 0 0 1737 0 0:00:22 0:00:08 0:00:14 3237。我们提任何问题,他只会摇摇头说:“不知道,反证论文作者是这么说的。”言下之意就是他只是来当个复述者,做做ppt,练练站讲台而已。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也许应该由导师或者指派组内的年轻老师、大博后来指定论文,而且,这学期安排的所有同学看什么论文,随机抽签。从开学初就指定好(未必要新到近几个月吧,只要有档次,有学习量,老一点没关系)。但是,能够如此认真组织的课题组并不多,所谓“不能够”不是主观不愿意,而是没有这样的精力。导师自己也许都不经常看文献,依赖学生给他新的东西,大博后和年轻老师都有很大的职业和生存压力。而且这毕竟是一种纯粹的培养,对课题组的研究进度并不是直接的促进作用,很多PI也没有这份心。

当然,文献报告的另一个目的是练习做演讲,假设你是这个论文的作者,现在要通过PPT介绍自己的工作,那么从PPT设计到场上的语言体态,必要的礼仪,都需要指导。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在学生讲的当下去零星指出它的不足,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应该先有示范,有系统性地讲授,如何做PPT,内容组织和目标听众的关系;一篇论文,哪些讲,哪些不讲。语言语速,体态,回答问题时的礼貌等等,先讲授一遍学生都听过了,再在实践指出其问题,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培养,也是很多课题组没办法组织的。而且有很多学校另有这样的课程。

国内大学的研究生的课程教育实在太差,很多学生从本科直接进入科学研究的实践(直博、硕博联读),在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科学史、文献综述的技能、以及相关研究生理论课程等方面都没做好准备,就在师兄的带领下接触实验设计了。这样的资质,最多只能做科研民工。如果是去一个恰好处于热门前沿的课题组,只需要干活出活就能发表好文章,那去做这样的科研民工也不错;但如果是一个探索性强的课题,这样的学生就让老师非常头痛。之后能否能否进步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而不仅仅是民工,也完全看学生的悟性,导师实在无暇(学生短短毕业前几年也没时间)去弥补这些本应是研究生院完成的工作。

那有人问了,我们研究生上课都上些啥?

硕士,学时和学分一半放在了科学社会主义,英语;博士,学时和学分一半放在了自然辨证法,英语。硕士英语和博士英语课是什么层次的英语,我因为都免修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很多硕士甚至博士说是上了英语课,还是过不了六级。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辨证法,是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必须坚守的重要阵地。剩下的课时,只能上一两门课,于是也是那种全系、甚至全院学生都上的课。在目前的高校环境里,研究生专业课挂科的很少,难度都是与人为善的。研究生上这些课的这些学时和学分占用了研究生头一两年的时间,实际上就只剩下两到三年的实验时间,就毕业88去外企了。你还想对他进行什么培养?延期一下,别人跳楼,倒楣的还是导师。

为什么在我的回答中,对学生的水平和素质普遍评价很低?其本质原因就是,在我国不仅本科扩招,硕士也扩招,学生来念书不是为了卓越,而是逃避就业。让这些学生上大学和读研,也是变成了一种福利,类似义务教育。于是让他有书读和给他挂科就变成一种矛盾,好像既然让他来念书,一般不会挂到他很惨;再怎么挂他科,反正也是得让他毕业;都要以帮扶拉为主;所以干脆差不多的话也懒得挂人家科了。就是因为扩招,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而忽视了高校的学术自由和权威性,以出产品、出人材的行政或者企业绩效管理方法来管高等教育,才会使得大学生上大学跟白领上班一样,不是自愿追求卓越,而成了一种半交易性质的东西。高考一过,那就只剩下我交学费,你给我学位这俩件事。所以渐渐大部分学生(还是想拿学位找工作的学生)是接受不了挂科的。

2


观点二 作者:大脸撑在小胸

来源:知乎【124票】

我觉得我上博后时的组会非常好,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们是个大组,构成是导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好几十口子人。

每周固定开一次组会,由研究生作报告,然后是导师提问点评、科研人员提问点评、研究生提问讨论。其实导师并未作顺序上的要求,甚至非常鼓励学生首先提问点评,但实际上大家还是自发按照这个顺序,出于礼貌和习惯等原因。

报告有一个大报告(40分钟),1-3个小报告(10-15分钟)。在每个学期刚开学时,就有组里专门负责一般性事务的“主席”(由学生担任)给大家排名,原则上每个人每学期都有2-3次大报告和更多次小报告的机会,主席会列出list给大家,方便提前准备。如果临时有事的话可以申请替换,但是不能放弃。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锻炼机会。

每次组会的报告内容会尽量安排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阶段性成果汇报。对于刚进组的研究生来说,开始可能只是文献阅读报告。

还有时候也会是疑问或者茫然,比如会有人在报告结尾说“做到这里我就做不下去了,请大家帮忙想想…%>_<%…5555”

由于我们组研究方向很多,所以有些组会的主题可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但多听听也很好,毕竟做研究不可能只了解自己方向领域内的东西。而且其他研究方向的老师同学们的发言,常常也会带来意外的启发。

通常大家对大报告会更加重视,在大报告前,报告人会找导师和其他同方向的研究人员们事先演练一下,确认无误以后再到组会上讲。这样避免了在细节问题上纠缠所带来的时间浪费,大家可以集中精力讨论科学问题。

另外我们的组会非常开放,常有外校、外所和其他组的科研成员来旁听和发言。

以上是常规组会。

PS:我们并没有把学术组会和事务组会分开,如果有事通知的话就在报告之后说,比如某个同学要结婚了给大家发喜糖么么哒…\(^o^)/,或者导师去外面开会回来给我们带好次的…(≧v≦)o~~

还会不定期的有主题性组会。

比如导师认为某种计算工具、某个数据集、某种软件等等,对大家都会有用,就会组织大家一起关注学习。当然也可以由大家建议。

确定主题以后,给每个人都分配一个小主题,各自做报告,在一起交流讨论。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方式,因为人多少是有些惰性的。你自主学习,和你要做一个报告给所有人听、还要预备回答别人的问题,这能调动起的积极性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程度,肯定是有很大不同的。

哎呀,写了一遍越发觉得我们的组会真的设计得太好了!忍不住要给自己点赞一万遍!【等等,又不是我设计的……Σ( ° △ °|||)︴】

3


观点三 作者:Smile Zhu

来源:知乎【109票】

那么我认为题主想要的并不是各种与众不同的组会形式,而是希望对组会的方式、时间、内容有一个有效的梳理并且对自己的组会加以改变。所以我是不赞同以上部分只是单纯叙述自己组会形式,没有比较、讨论、评价的回答的。这些完全是废话,简直可以算作知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既然我懂点那我就说两句吧,能不能帮到题主无所谓啊我就是来刷存在感的”型回答的范例。

我虽然没有辗转过许多组,但是因缘巧合参加过许多组内会议,其中不乏各领域内精英。在我看来,一个课题组的例会一般会包含以下三个内容:文献/专题报告;工作汇报;课题组杂务讨论。下面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讲一下组会的安排方式。

首先是组会的时间,如果可选的话一般都会安排在一个自然周的开始或结尾,也就是周一或者周六。也有一些课题组选择周日开组会,但是个人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休息,反而容易得不偿失 。根据课题组的大小不同,组会的持续时间一般会控制在三小时左右,中间一般会休息一次,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疲劳;时间过短则可以通过增长组会间隔的方式来将其适当延长。

对于文献/专题报告而言,一般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于最新的文献的跟踪,另一个部分是对于某一个专题的全面的讲解。

有一部分教授会要求组里对最新的文献进行跟踪,即文献报告。也就是对组内所有有能力的成员分配不同的期刊,组会时他们需要讲解这个期刊里面他们认为重要的文献,并对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或几篇的源头进行归纳,提出自己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发表的原因及这个领域内仍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把两次报告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有必要阅读的文章整理出来发给组内成员供大家参考。文献报告一般比较简单,不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对某个领域有绝对全面的了解,而是更接近于科普性的,准备时间一般较短。

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组内都会定期要求学生讲解专题报告,也就是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起源发展到目前的现状,并总结出这个专题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这些内容是否对组内的工作有所借鉴。专题报告,也就是一般所称的Seminar,一般都会要求深挖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极其详尽的了解,准备时间一般都会比较长。

文献/专题报告中存在着许多有意思的方式,不同的导师有着不同的倾向性。例如有的导师会要求在某些报告中讲解自己领域内其他某些课题组长的生平,要求大家对他的工作、人生选择等进行评价和学习。有的导师则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在讲解文献/专题报告的时候提前出好题目进行考核,以此来考察组内成员对最新文章的跟踪程度。还有一些导师会要求学生以授课的方式分工讲解自身领域内比较重要的书籍,来增进学生对于本领域的了解。

所谓工作汇报,就是在组会中讲解两次组会之间的时间里自己完成的工作,并且对将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汇报的主要意义是让组内其他人和导师对自己的工作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避免同一个课题组内经常会发生的情况:工作方向发生重叠。

对于工作汇报而言,需要注意并仔细规划的是两次工作汇报之间的时间,一般建议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汇报一次。如果汇报的太频繁,会导致学生没有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整理思路的时间,会导致学生急于求成且易于疲劳;如果汇报的太稀疏,也容易导致学生对工作缺乏积极性。

而课题组内的杂务报告及处理,则是很多课题组长容易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环节。科学研究既是象牙塔又不是,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纷争。在周期性召开的组会上引入杂务报告及处理的环节是极其重要的。杂务不仅包括组内需要宣布的事宜和通知,也包括组内仪器和公共事务的负责情况以及问题申报,更是将课题组内可能存在的不和以及纠纷在萌芽阶段踩灭的必须活动。在这一个环节里,每个人都应当被允许提出课题组非学术方面的问题,同时所有提出的问题都应当在确定了解决方法后被记录在案并保障其顺利实施解决。

而统筹组会这几个部分最重要的,也就是在起始阶段提过的时间问题。在将组会控制在三小时左右的同时,怎么安排这几个部分分别所占据的时间,如何规划组会的召开频率以及每一次汇报的人数,才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都能公平的分配到文献/专题报告的准备机会,又能够合理的分配工作汇报的频率,一直都是一个需要根据课题组情况改变的问题。

4


观点四 作者:史寒朵

来源:知乎【79票】

谢题主邀。我非常喜欢目前所在的这个组,所以简单说说我们组现在的各种讨论形式吧。不限制在严格语境下的“组会”。我们组现在规模适中,5 个 phd(其中 1 人有另外一个 co-advisor), 5 个 postdoc(其中 2 人是和其他组的 joint)。老板应该很满意这样的规模。他去年刚拿到 tenure, 短期内也没有大量招生的意愿。

组内讨论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学生和导师一对一的每周例会,学生之间相对自由的讨论,以及全体参与的每周组会。我正在努力促成每周的文献讨论会,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案。

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每周例会,是最主要也最直接的讨论交流。一般来说长度是一小时,我现在因为是低年级,大多数情况以讨论结果,brainstorm 下一步的计划等为主。这种情况下都会准备一个简单的 slides; 准备过程对我来说也往往是很好的机会,可以整理整理自己的结果,画画图,或是看一些相关文献。顺手附上新鲜截图:

(所以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从 13 年 11 月到 14 年 6 月有很大的 gap,因为那时候我去别的组轮转了……细心的读者还能发现我在暑假换了电脑……好吧这都是无关话题)

这种声称的每周例会其实自由度很大,因为不是每周都能有新结果的(实验党伤不起……要是菌株被污染了什么的一周啥都做不出来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有时候会主动取消某次 meeting, 有时候也会因为准备的内容太多一次讲不完和老板过几天再约时间聊。

当然,如果近期是在准备文章之类的,也会和老板讨论 writing 相关的事宜,总之就是 update 进展,有问题及时提出讨论,有需要支持的及时伸手。

学生之间相对自由的讨论。这个在我们组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组目前的工作风格是,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 project, 而且方向很不一样。虽然有合作,但合作也都是分工明确有人主要负责,而不是两个人一起做一件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组会和 in person 的讨论来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导师有个有趣的 policy: 我们可以用他的钱出去吃午饭,只要在午饭期间相互交流对方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很省时省力又有意思的举措。不会特别正式(因为是吃饭所以不可能准备 slides 什么的),只是对背景以及基本方法的一个大致了解,又因为人少(两三个),所以能关注到每个人的内容,还能促进一些合作。

正式的每个人都参与的组会,我们把时间限制在一个半小时。导师提供午餐,最初的半小时左右时间基本就是说一说 lab logistics, 有什么仪器坏了,又新买了什么设备,或者有谁发 paper 了,等等等等,大致是半 social 状态的聊天。之后是正经的报告,每次会有一个人来主讲他的工作,大家可以随时打断并插入讨论。我非常喜欢这种随时可以 interupt 的节奏,因为确实可以了解到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而且自己主讲的时候也会因此注意到自己演讲的 pitfalls. 当然大家扯远了的话老板还是会出来控制一下节奏的,不让时间过长。这种组会每个人一年轮到两到三次(考虑到各种假期,老板外出等等),基本上正好每次都有初步成型的新东西。

(来源:科研帮 整理自知乎)



自公众号开通以来,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支持,经各位建议,近期陆续建立了微信群,汇集了各大高校的老师及硕博士生,如有需要进群,可加小编微信:18519589389,并注明单位及研究方向,小编会拉各位入群。进群后请看群公告,资料下载等事项,都在其中。


#往期热文推荐#


  1. 2017年终盘点:科研绘图汇总篇

  2. 不会处理SCI文章图片?用这些方法分分钟解决!

  3. 作图基本技能都在这儿了,需要的请收藏!

  4. 中国最低调的八大名校,培养出无数精英

  5. 一文搞懂科研论文各章节该用什么时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