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士无双!这位浙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令人动容

科袖网 2019-06-30

4月23日,@共青团中央 微博发了一条微博,近万网友转发,评论令人动容……





这位被网友们称赞的院士,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浙江大学校友林俊德,享年75岁。


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播放过以他的事迹为原型的电视剧《马兰谣》。



林俊德的浙大情


  

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


在浙江大学期间,林俊德就读于机械制造与金属切削专业552班,成绩优秀,毕业时他的总成绩是班里最高的,但他一贯谦虚低调。大学一年级时,他三门考试都得了5分(满分),是个全优生,但是他不申请全优生,不与别人争高低。


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纪念晚会


1997年,浙大百年校庆时,林俊德和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浙大物理系校友)被学校以“贵宾”身份邀请回校。


他戴了15年的手表,就是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2017年,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晚会上,这只手表又回到了浙大,手表背后对母校的敬重与喜爱另所有人动容。



他曾圆满完成

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7年6月1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1967年6月17日,7时整,天刚破晓,一架载着氢弹的飞机起飞,向核试验场区方向飞去。


7时58分40秒,投弹。因投弹时技术人员漏掉一个操作动作,忘记按自动投掷器,氢弹未投下。


时间接近8时20分,再次投弹。


氢弹脱钩后,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8时20分,氢弹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


《人民日报》对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报道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之后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在核试验爆炸现场做采集工作。完成这项工作的,是当时只有29岁的林俊德。他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他把全部心血和智慧

奉献给国防事业


林俊德院士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他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冲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190li4x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闻联播报道《林俊德:生命最后的抉择》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


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叮嘱大家,他要葬在核试验基地“马兰”,葬在戈壁荒漠之中,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片热土。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永远传唱——



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致敬!


来源:浙江大学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科袖APP。

推荐阅读

全国高校高被引论文数量排行榜出炉!这些高校进入TOP100

中国终于有了世界最强科研利器,从今天起不再受制于西方列强

西湖大学万元全球标志竞稿征集!设计师:吓到不敢开电脑

青年才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项目资助名单公布

科技文献的跟踪、收集、阅读和笔记方法Reeder+Evernote+EndNote


自公众号开通以来,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支持,经各位建议,近期陆续建立了微信群,汇集了各大高校的老师及硕博士生,如有需要进群,可加小编微信:186 0082 6589,并注明单位及研究方向,小编会拉各位入群。进群后请看群公告,资料下载等事项,都在其中。各课题组有招生招聘需求的也可加小编微信,免费帮您在科袖网(www.ekexiu.com)发布相关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