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 | 快来关注海大动态!
海大重要动态
关注一周要闻
欢迎每一位关心海大的你
跟随小海的步伐
一起回顾这一周海大发生的重大事件
一周要闻
1. 海南大学教师荣获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2. 骆清铭: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海南自贸港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3. 软科中国大学发展速度排名发布 海南大学冲进前五
4. 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蓝海制绿氢 助力海南挺进氢能产业“新蓝海”
5. 无创光疗新策略助力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6. 海南大学召开2023年度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7. 李荣灿一行到海南大学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调研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8. 海南大学学科建设跑出自贸港建设加速度
9. 海南大学: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
海南大学教师
荣获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海南三亚落下帷幕。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筱笛荣获一等奖,王嘉南荣获二等奖。
颁奖现场
本届比赛首次设置了本科和高职两个组别进行比赛,并新增教学设计比赛环节和三轮抽签环节。各参赛教师要经过教学设计、教学授课、专家提问等三个环节的较量,评委围绕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据悉,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发轫于2009年的粤桂琼三省(区)比赛,2011年随着赣滇两省的加入,正式定名。经过10余年的精心打造,该赛事已成为加强区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也为全国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了有益探索。
骆清铭: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为海南自贸港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海大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海南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建“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与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大协同创新中心,紧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谋划建设国家级平台,获批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和“数字医学工程”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虽然地处南国一隅,海南大学始终志存高远。在学科建设方面,海南大学要求各学科、专业对标国内外一流学科,修订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力争使各学科建设水平都达到国内前20%。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海南大学提出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模式”。
当前,在坚定不移地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双一流”大学迈进的道路上,如何为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和要素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表示:海南大学将继续坚持“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办学特色,积极围绕海南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学科与专业,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自贸港做出更大贡献。
据骆清铭介绍,近年来,海南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发挥海南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建立了七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聚焦农业、海洋、生态、健康和信息五大领域布局;在人文社科方面,围绕自贸港发展与文化旅游两个板块打造。
一是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海南大学积极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布局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积极参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把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海南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南大学在海洋领域新引进了200多位高水平师资,充分利用南海海洋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重点针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研究。比如海水提铀、海水提锂等研究,再比如说海洋装备和工程领域,也是重点研究领域。
三是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岛屿,海南的陆地和海洋之间如何统筹,双碳如何实现,实现的同时环境该怎么保护,这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四是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海南作为一个环境气候独特的独立地理单元,开展全健康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把人、动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这就是全健康的概念。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药物研发、医疗仪器等领域开展有特色的研究。
五是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南要封关运作,首先要电子封关,这其中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海南大学重点发展信息安全领域,例如网络空间安全、密码等。此外,还设想把无人机作为一个重点领域进行研究。
在人文社科方面,第一个板块是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面临很多经济、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新问题。海南大学人文社科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师资规模大,有能力围绕这些问题做系统性地研究。比如围绕中央给海南自贸港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何落地见效,具体落地与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如何优化、改进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板块是文化与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海南“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之一,同时,近年来海南也在不断创建国际旅游岛。海南大学的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学院之一,我们将根据海南自贸港文化与旅游建设需要,开展相应研究。
在骆清铭看来,海南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亦可以说“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海南大学建立的七个协同创新中心,贴紧靠实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
一组数据可以见证海南大学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2023年海南大学拿到了27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集中批项目数量在全国高校中约排名36位。在社会科学方面,申报期年度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共获立项23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
2018年海南大学的办学经费只有18个亿,而2023年海南大学的预算总收入已达到53.4亿;2021年海南大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亿元,2022年海南大学的研发经费已达7亿元,2023年更是迅速提升到14亿元,增长势头迅猛。
过去六年,海南大学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立项经费、到账经费逐年递增,在自然科学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107项,获批经费约6.13 亿元;在人文社科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97 项,获批经费突破 4200万元。
自2018年“4·13”以来,海南大学新引进专职教师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人才从2018年来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66人。按照海南省给海南大学定的人才建设目标,海南大学的国家级人才需达到100人。
骆清铭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人才、招生就业质量等一系列的核心指标可以看出,海南大学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上,近年来海南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个性化培养的理念推进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改革。“三大改革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个性也不同。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性,而不是学生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绝对水平,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大学的真谛。”骆清铭说。
以书院制改革为例,通过新制度打破原有机制的局限性,配合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为愿意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提供更多帮助。书院管理还进一步压实了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让辅导员能够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工作。
发生可喜变化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骆清铭介绍说,近年来国内外有一大批高水平教授、博士来到海南大学工作,吸引他们来琼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自贸港的国家战略,以及现在的海南对他们来说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当前海南大学招收的本科生中,82%是岛外的,生源质量很好。毕业生现在的留琼率大概是50%,我们的目标要超过60%。未来海大还将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布局。”
回忆往昔,骆清铭表示:海南大学是一所因国家战略需求而立、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大学,因此海南大学的发展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60多年前,为了打破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天然橡胶的封锁禁运,中央批准在海南创建以橡胶和热带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海南大学的前辈们“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神话,让我国从“无胶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展望未来,骆清铭强调:海南大学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前沿,一定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海南在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等优势,为海南打造种业、深海、航天“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软科中国大学发展速度排名发布
海南大学冲进前五
3月11日,软科研究团队对中国大学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的指标增量和指标增速进行了综合评价,发布了《软科中国大学发展速度排名(2017-2022)》。海南大学在2017-2022年的总增量排名全国第49名,总增速位列全国第5名。
近年来,海南大学以“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三大改革为总引擎,在理念、制度、能力、方法等方面革故鼎新,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学科数量从2017年的4个飙升至2022年的17个,增幅为中国高校第二,2023年上榜学科数量继续增至25个,其中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工商管理学科位居全国前12%。
2017年以来,ESI全球前1%学科由0个增加到8个,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学校国家级人才从4位增加到66位,其中自主培养27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从82项增至270项,2023年集中公布期在全国立项数排名跃升至36位。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根据软科此次发布的数据,海南大学以三年(2019-2022)总增速位列全国第一的“进步”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开拓创新、崇尚实干,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
蓝海制绿氢 助力海南挺进氢能产业“新蓝海”
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一辆氢动力观光车穿梭于园区,带领学生和来访者轻松参观如画校园。与传统的燃油观光车和电动观光车不同,这辆氢动力观光车实现“零排放”。这辆绿色观光车由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联合企业共同研发。
田新龙团队研发的氢动力观光车
2019年,田新龙以海南省“领军人才”的身份从华中科技大学被引进到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新龙带领团队依托海南地理优势,确定了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之一——海水制氢。氢能,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也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速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
“现有商业电解水技术仍依赖高纯水,在‘碳中和’目标不断临近和‘绿氢’需求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巨量的淡水消耗和纯化需求,不仅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压力,还会有加剧我国局部地区电力紧缺的风险。海南海洋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如海上风电、光伏、潮汐能等,将这些能源应用于直接电解海水制氢会是规模化绿氢制取、助推氢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田新龙表示。
5年来,田新龙带领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已初步实现小规模直接电解海水制氢和海水电池技术应用。
田新龙(一排左十)和团队成员
不止海水制氢, 田新龙带领团队围绕我国和海南省“清洁能源”和“海洋科技”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研发多项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新质生产力技术,在海洋清洁能源转化与存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他们开发了多种高性能电催化剂,降低了能耗和使用成本;在电极结构、膜电极、系统设计和优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团队先后获得了海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图
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秉持着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该团队同国家能源集团乐东发电有限公司共建“海洋清洁能源研究院”,着力推动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氢的储存和输运-天然气掺氢发电技术联动,打通绿氢的“制、储、输、用”关键环节,并将联合申请国家首台套项目;该团队同国电投(陵水)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合作申请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打造了光伏制氢-氢燃料电池发电-输氢和输电一体化能源供应站,其中包括联合开发了氢动力观光车,助力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低碳园区建设;该团队牵头申报的海南省巨东英院士工作站落地海南能源交易大厦,为该大厦首个落地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田新龙在海上参观学习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田新龙表示,该团队将发挥人才优势,继续脚踏实地,持续推进在电解海水制氢和海水电池两个领域的引领性工作,特别是通过直接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将蓝色能源转化为稳定的氢能供应系统,服务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助力海南绿色发展。
无创光疗新策略助力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周非凡团队发现,采用近红外光技术可以提升脑膜淋巴系统功能,进而缓解哀老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病理情况,并促进其认知改善,这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改善策略。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光调控脑膜淋巴管改善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的机制原理图。
课题组供图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为常见的高致死率老年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和大脑中的神经元缠结,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参与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脑膜淋巴管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引流的重要途径,可以清除大分子废物和炎症介质,直接转运免疫细胞,协调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周非凡团队为了探究光可以调节脑膜淋巴管的假设,利用近红外激光对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实施了为期4周808纳米的无接触经颅光疗。团队成员基于脑膜淋巴管的浅表空间分布,根据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和RNA测序显示的数据发现,光调节可改善脑膜淋巴内皮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和细胞连接。他们证实了经颅光刺激通过增强脑膜淋巴内皮细胞功能提升淋巴系统引流,进而缓解哀老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病理情况,并促进其认知改善,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改善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调控策略。
海南大学召开2023年度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3月15日下午,海南大学2023年度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在社科楼二楼报告厅召开。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谭基虎;校党委书记符宣国,党委常委和校领导张继友、高佃恭、邱锡光、贺勇、刘谦、韩淑梅、谭勇、杨志昕出席会议。符宣国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现场。郑泽娇 摄
符宣国认真听取了10位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的述职发言,逐一作了点评,并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各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聚焦主责主业,讲成绩实事求是,找问题开门见山,谈打算具体实在,述职评议达到了预期的作用和目的。
符宣国强调,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海南大地办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三是要全面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深入探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党建品牌,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四是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顶层设计,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五是要持之以恒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持续提升干部“三种能力”,进一步锻造“九种作风”,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六是要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深化“以案三促”,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进一步强化“严细深实”工作作风。
会上,10位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从成绩清单、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三个方面作了现场述职,40个二级单位党组织作了书面述职,全体参会人员对50个二级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2023年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进行现场测评。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专兼职组织员,特邀党建组织员参加会议。
李荣灿一行到海南大学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调研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3月15日上午,海南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荣灿一行到海南大学开展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暨调研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活动,并在思源学堂多功能厅举行座谈会。省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罗时祥,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杨俊,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励,省政协常委、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谢华;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党委常委和校领导曹兵、邱锡光、刘谦、谭勇出席有关活动。
座谈会现场。郑润泽 摄
李荣灿在座谈会上听取了界别工作站召集人的情况介绍,并向海南大学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他指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政协委员要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更好地把握履职方向、明确履职重点,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始终做到党中央有号召、委员有行动。要进一步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界别组织化水平,为委员履职创造更好条件。各位委员要发挥主体作用,强化界别意识,突出界别特色,提升履职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委员本职工作和政协履职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好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凝聚团结更多界别群众。
李荣灿为新设立的教育界、科学技术界、
共青团和青联界别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揭牌。
郑润泽 摄
符宣国对省政协长期以来对海南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近年来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新设立的三个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是省政协对学校的信任和重托,学校党委将全力支持各工作站开展工作,加强思想引领和教育培训,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保障上到位。进站履职的政协委员要做到“谋事上有深度”“建言上有精度”“为民上有温度”,充分发挥海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前,李荣灿先后来到海南大学皮米电镜中心、校史馆等地,实地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情况,并为新设立的教育界、科学技术界、共青团和青联界别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揭牌。他希望海南大学充分发挥委员密集、界别众多的特点,努力在全省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走在前、树标杆。
李荣灿一行参观皮米电镜中心。郑润泽 摄
李荣灿一行参观校史馆。郑润泽 摄
省政协相关处室负责人;海南大学相关单位负责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召集人、进站履职委员,部分在校工作的海口市及区政协委员参加有关活动。
海南大学学科建设跑出自贸港建设加速度
近日,软科研究团队发布《软科中国大学发展速度排名(2017-2022)》。海南大学在2017-2022年的总增量排名全国第49名,总增速位列全国第5名。
近年来,海南大学以“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三大改革为总引擎,在理念、制度、能力、方法等方面革故鼎新,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方面,海南大学上榜学科数量从2017年的4个飙升至2022年的17个,增幅为全国高校第二,2023年上榜学科数量继续增至25个,其中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工商管理学科位居全国前12%。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来,海南大学ESI全球前1%学科由0个增加到8个,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学校国家级人才从4位增加到66位,其中自主培养27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从82项增至270项,2023年集中公布期在全国立项数排名跃升至36位。
海南大学: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
为了让思政课“大”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海南省博物馆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双方共同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开展“大科研”,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提升育人效果。日前,该项目《红色文化海南说——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评选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
据介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博物馆讲解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协作的“双师型”教学工作坊。实行思政课教师特聘制度,将博物馆讲解员等代表请进校园讲党史、做讲座、上思政课,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和党史故事;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去”,探索“触景生情、化情为意、以意促行”思政教育新模式。他们不仅要讲给他人听,而且还要听他人讲;不仅要观摩他人上课,更要自己备课,讲课让他人观摩。通过设计选题、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让博物馆讲解员与思政课教师对课本(讲解脚本)、教学内容(讲解内容)、教学方式(讲解方式)等有全面的认识,拓展思政课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学院还鼓励师生在博物馆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和主题活动,并支持学生在博物馆开展义务讲解、志愿引导、协助开展宣传教育等,让思政课堂从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实现“开门办思政”与“开门办博物馆”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堂从“说教式”到“共享式”转变。
与此同时,学院聚焦琼崖革命和红色文化,充分依托思政课师资力量和海南省博物馆革命文化、红色资源等,围绕着“琼崖革命”与“琼崖革命精神”等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并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打造了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琼崖革命第一人”的王文明、“南天一柱”冯白驹、“红色娘子军”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视频和微电影。
来源 | 海南大学官网
校对 | 王筱渠
初审 | 戴婧雯
审核 | 许劲草
「 海 南 大 学 融 媒 体 中 心 」
投稿邮箱 | hndxwx@hainanu.edu.cn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