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代际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本就应是对话和交流,『中国式相亲』做出了不错的尝试

2017-02-13 落叶乔木 风笛 同相


文 |  落叶乔木  风笛

 

春节期间,专栏作者叶克飞写了一篇名为《历史上差异最大的两代人该如何和解》的文章。文章很长,个中观点引人深思,开篇的配图就是:“你妈逼你结婚了吗”。


                                    

说来有意思,在婚恋这件事上,往往集中胶着着两代人的三观交锋,而且动不动就是“天雷勾地火”。

    

开播已有时日的东方卫视《中国式相亲》,似乎就在努力破冰这么一件很难但是必须的事儿。这档社会价值综艺用电视文本的方式,突破了过往相亲综艺仅有单身男女出镜的声音表达,将公园“相亲角”里的父母也拉上了电视荧屏。


    

在展现中国当下婚恋现实的过程中,与其说这是一场一些观众以为的“包办婚姻”重出江湖,不如说《中国式相亲》其实是希望用前所未有的平等对话,实现代际沟通的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爱情、婚姻该有的健康共生关系。

 

营造的“拟态环境”

在相关影视题材缺位的当下,挑起了现实责任

    

文艺作品理应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可是在各种大IP统治着影视题材半壁江山的当下,以剖析家庭解构和社会文化的作品几乎不见了踪影,反而那些弥漫着梦幻气息的青春偶像大行其道。基于社会调查的专家观点甚至称:“为何大龄剩女越来越多? 看韩剧会嫁不出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式相亲》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着中国社会相亲市场的多样色彩,将父母和子女置于同一片舞台,交流双方观点,希望求同存异。它不是韩剧,也许偶尔会刺痛你,但同相君并不认为这种“刺”是恶意的。

    

和所有的电视相亲综艺节目一样,《中国式相亲》也是一个相对极致和高度浓缩的社会“拟态环境”,它建构了一个两代人真实对话的场景。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代际关系很难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平等探讨,可能常常被不耐烦的坏脾气终结。可是在这里,“有话好好说”成了可能。


    

代际沟通为何如此必要?如社会学家所探讨的,这是人类世界变化最为剧烈的几十年,不仅仅中国如此,整个开放的世界都是如此。


而《中国式相亲》的节目初衷,就是“提供一个场景,让单身的男女及他们的父母能有一个直接的对话与爱情的碰撞,尽可能多元化地呈现不同类型家庭的婚恋观念和现状。”

    

如叶克飞老师所说:代际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本就应该是对话和交流,虽然因为知识结构和观念差异,沟通并不容易,但能正视代际冲突的存在,就是一个好开始,也是内省的前提。

    

老人们应该放下架子,打破“年轻人不靠谱”、“年轻人是异类”的偏见,视对方为值得学习与合作的对象;年轻人也应该正视老人的优点,并理解老人的缺陷。    

    

敢于面对代际矛盾,承认“代沟”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对话。《中国式相亲》不是让谁说服谁、谁认同谁,而是让双方多一种可能去认识、去理解,甚至尝试去改变。

 

多元婚恋观念的碰撞

呈现社会百态,让你领悟属于自己的“正确答案”

    

知乎上,一位参加过《中国式相亲》的女嘉宾“石榴Pom”,在分享自己录制体验的时候写道:

    

作为一个上过节目,感受过台上气氛的女嘉宾,我觉得只要不妄自菲薄,对方就算几百个叔叔阿姨操持着上个时代的价值观来“审判”你——那都无所谓。

    

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对你的否定,并不会从客观上否定你的存在价值。

    

婚姻是一场双向选择,你不光是被父母选择,更是在选择父母。我一直相信家庭环境会极大程度地培养一个人的人格。如果我对面坐着一对黄磊式父母,我几乎看到他们的父母,就可以肯定我会对他们的孩子感兴趣。

    

我们这代的择偶标准是性格、学识、理想、颜值,是否趣味相投。上代人选儿媳女婿的标准,大概就是姑娘得能干活守妇道,小伙得有房有车有责任感。

    

两代人婚恋观的冲突一直都在,而且99%都不在节目里,而是在生活里。


我一直认为,正视问题,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追看《中国式相亲》的过程中会觉得,身为父母以及子女的两大群体,终于有了一个相互打量对方的机会。在上一轮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综艺热潮中,一度被“话语压抑”的青年男女,终于获得了自我表达的空间。


7年之后,《中国式相亲》又将“话语缺失”的父母拉上台前,无形中延展了现实的触角,对婚恋态度的诠释也更为立体。

    

一路看下来,《中国式相亲》呈现的样貌极为丰富:


有强调“只要儿子喜欢就好”的开明的内蒙古爸妈;



也有一口地道古典英文发音精准“助攻”儿子的外交官老爸;



来自新西兰的杨硕家庭,还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节目中,让同相君甚为动容的,是第五期节目中的刘娟。这位在童年有着不幸成长经历的姑娘,在三组家庭均为她留灯之后,选择了也许最能给她感同身受式关爱的家庭。在这里,她收获的不止是认可,更是最为可贵的情感契合。


    

现实生活中,为何年轻人见对方父母时会显得格外谨慎?不就是在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证明了家庭对于婚姻的重要?


“见父母”不仅是父母在审核你,也是你审核对方的必然路径。从不同家庭父母的谈吐、观念及对子女择偶对象的态度上,便能清晰感受到相亲对象的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表达爱的能力和方式。


故而,《中国式相亲》立意在“父母在场”,是现实成立的。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看完如此丰富的家庭样态之后,相信很多人的内心,都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答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档节目,你才会去讨论,去思考,去领悟,或许能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年轻人还是勇敢的模样

父母真的很霸道吗?明明可见的是一颗成全的心

    

《中国式相亲》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中国式”三个字。

     

一度有一种声音质疑:这难道不就是把公园“相亲角”中为儿女物色婚姻的叔叔阿姨们请到了“前台”,是对父母包办式相亲模式的一种诠释?

    

同相君至今还记得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曾有一位男嘉宾带着母亲来相亲,然后遭遇了全场女嘉宾的集体“鄙视”。年轻人们显然已经习惯了“我的婚姻我做主”,没断奶的心理,怎么可以带上舞台?


    

显然,将两代群体放置在一个水平面的做法,是冒险的。节目中的“巨婴男”一度也成为网友吐槽对象。

    

可是目前来说,舞台上的年轻人敢爱敢恨,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勇敢和执著,即便父母在场,“参考”和“把关”的意义更大,蛮横的干涉并不是主打色调。


台湾型男对女嘉宾的妹妹“一见钟情”,大胆告白,认为妹妹就是自己的真爱,坚持自己。最终在金星、妈妈和姐姐的支持下,女嘉宾妹妹毅然与黄柏祥牵手。


    

奶茶大叔赵杨与女嘉宾王舒牵手成功,一番真情告白相当霸气:“我要为你擦干每一滴眼泪,为你撑起一片天”……


    

在后期回访中,李博涵因为宋京苹喜欢光头的男生,二话不说去剃了光头;张天舒跑去廖晗辰的城市和他欢聚;石榴和杨硕春节期间还一起直播包饺子,两家人也一同过年 ,“虐死”无数“单身狗”……

    

所以,《中国式相亲》并非是“父母说了算”。父母的先选权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孩子的喜好做出第一轮选择;选择家庭未达到三组,孩子可以做出第二轮选择,直到满足反选权力;期间孩子可以通过电话和父母交流想法。所以无形中,子女、嘉宾、父母之间形成了三角对等关系,最终的决定权仍在子女本身。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点评《中国式相亲》时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亲、择偶、婚姻,从来不只是两个年轻男女间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两个家庭的事情。”


因此,在单身男女的择偶过程中,父母很难缺位,即使物理环境父母不在场,父母依旧是一种“缺席的在场”,只不过躲在了"后台"而已。

    

已播节目中,不难看出节目在代际沟通层面制造的积极意义。虽然与年轻一代有着迥异经历的父母可能会有一些“执念”,但不可否认,他们有愿意为孩子做出妥协与改变的暖心。

    

收起那些逆反心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更多的其实是柔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