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锋芒品鉴 | 于谈话中传播文化,《非正式会谈》在综艺江湖中低调却不劣质!

2017-03-18 梁湘梓 同相

锋芒智库

品牌行销 | 口碑舆情 | 数据咨询


文|梁湘梓


2017年的开年,文化综艺迅速蹿红,除了《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朗读者》,其实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亦是一档用心之至的文化谈话类综艺。且今年,它已经“三岁”了。


谁也没想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综艺节目中,文化类综艺会有一种强势崛起之势,《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一度成为“网红”,赢得观众的好评。在此之前,其实也有一档文化谈话综艺默默耕耘着,并且已经坚持了三年。是的,这就是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



虽然豆瓣评分不能代表全部,但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观众对它的态度:从第一季度的9.1分,到第二季度的9.5分,直至第三季度的8.9分,可以看到节目的内容还是得到了粉丝的肯定。只可惜宣传不是很给力,这也是很多人到今天都不知道这档周五晚间档文化谈话综艺的原因之一。



先简单说说这个节目的规则:由11个不同国家的青年和4个主持人围绕热点话题和青年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三季,从《奇葩说》中走出来的“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陈铭加盟主持团,从而形成了大左、杨迪、陈铭和陈超的固定主持团;话题谈论涉及到各国的节假日、独身主义、婚姻选择和传宗接代等等,也算是立足社会现实,并且敢于直面现实了。


1

茫茫综艺红海中,

“酒”香与否,仍是关键!


初见《非正式会谈》,很容易让人想到某国原版的《非首脑会谈》和江苏卫视的《世界青年说》。三档“形似”的综艺,为何今天要说《非正式会谈》?


首先,与《非首脑会谈》相比,由于在不同的国度,加上这是文化综艺,因此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这两档节目没有太多的可比性;而和江苏卫视的《世界青年说》相比,除了可能11国代表在颜值上略差一点,在舞美和节目包装比不上之外,笔者认为《非正式会谈》做得更为走心,更关注内容本身。

 

那么,它的内容好在哪里?

 

每期节目,分为了三个部分:羞耻小剧场、全球文化相对论和提案环节。除了羞耻小剧场有点迷之尴尬之外,《非正式会谈》很好的抓住了全球文化论和提案两个环节。想象一下,来自不同国度的代表,围绕同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人背后都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做支撑,因此在这里自然会形成一个“场域”,供不同的意见交锋。

 

下面这个长图,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提供各自独特的交换机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因此,《非正式会谈》的意义就是提供了不同文化进行跨地域传播的场域,毕竟在中国人的教育中,敢于向别人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而当场域形成之后,如何进行话题的选择?可以说,《非正式会谈》的话题选择以及讨论,还是比较深入的:

 

比如在养老问题上——不少东方国家代表都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花钱买服务,而我们认为典型的西方国家的代表、傻大个罗狮杰则表示:养老院的服务并不能买到真心。这是否意味着理性主义终究还是要回归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感情呢?

 

而在个人婚姻的选择问题上——小贝、田园皓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张的是自由主义观点:婚姻和生子都是个人自由,那些为了迎合父母、社会文化的要求而选择的有问题的婚姻,不仅不能幸福,还会对下一代带去伤害。

 

这些观点,有着不同国度的文化基因,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话题探讨,实质上也是在进行着跨文化传播,甚至会产生让人“开眼看世界”的效果。

 

例如田园皓就曾说,在英国,口音就代表着你的阶级,苏格兰口音、英格兰口音、威尔士口音,都有着其各自的阶级属性。也就是说,在你开口说话的那一瞬间,你就存在于不同的阶级了,即使是说“厕所”,在英语中用不同的词也代表着不同的阶级。



其次,作为一档文化谈话类节目,除了选择好的话题,还需要关注的是参与人员能不能靠语言去征服观众,也就是看他们有没有好好说话,会不会好好说话。

 

就像《奇葩说》,《非正式会谈》其实也是一档“说话”的节目,前者形成了马薇薇、范湉湉、颜如晶、肖骁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奇葩”,《非正式会谈》有着11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人,虽然有的人中文说得并不是那么好,但随着节目三年的积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的很逗,有的总是配合着肢体动作,例如OO就是来自缅甸的毛衣设计师,他的技能就是说话的时候爱“翻白眼”。



除此之外,就是主持团的功力了。在这个节目中,大左的表现不俗,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主持功力,主要就是能够控场;杨迪很会接梗和抛梗,更会自黑;陈铭依旧像在《奇葩说》中那样,话不多,但是总是一身正气,懂得用“教授”的口吻传道解惑;陈超作为唯一的女性主持,自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


因此,在不错的话题选择+主持团+11个青年代表的配合之下,《非正式会谈》还算“说”的有深度,且又保持了一定娱乐性的文化综艺。就这点而言,值得肯定。


2

口碑与收视不成正比的背后,

表征的是文化综艺依旧欠火候?


其实不仅仅是《非正式会谈》,即使算上《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都可以发现,它们在获得不错的口碑的同时,均面临着收视率表现平平的困境。这似乎表征的是文化综艺整体上依旧欠火候,每个节目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仍可更为科学;《朗读者》应避免过度煽情等等。

 

而就《非正式会谈》而言,其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对于其现有的粉丝而言,“高潮”之后往往就是回归日常的平淡,这也是为何很多节目无法长久做下去的原因。对于这部分受众而言,《非正式会谈》已经三季,想要在他们心中保持着最初的那份新鲜感,其实很难。

 

就好像蔡康永在《奇葩大会》上说的那样,总有一天大家会忘掉《奇葩说》,忘掉肖骁、忘记马薇薇。当《非正式会谈》做到第三季时,其实也已经很难保持当初对观众的那种冲击,除了更换主持和常驻代表,节目也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奈何人生不可能只如初见。


而除了观众的心理期待越来越高之外,摆在《非正式会谈》面前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选题上的枯竭。

 

从第一季的“全球男女关系大讨论”、“各国的饮食文化”、“偏见”、“北漂”等被社会广泛议论的话题,到第二季“性教育”、“女朋友动不动就说分手,应该哄吗?”、“计划生二胎要不要经过大儿子的同意呢?”等更为具象、生活化的选题,到第三季中关于“抑郁症”、“各国有趣的相亲文化”等话题。


虽然也引得了一阵热议,尤其是第九期节目中关于“抑郁症”的探讨之外,其实也可以看到在选题上逐渐呈现的颓势,比如第三季又开始说各国的美食了。



所以,没有人会知道这样的文化谈话类节目能够持续做多久。虽然《非正式会谈》第三季找到了“金主爸爸”,也登上了B站,这些外力都帮助节目终于在第三季有了更大的知名度。

 

但是对于“老粉”而言,如何让他们看到创新是个难题;而对于“新粉”而言,《非正式会谈》也需要更具冲击力的话题讨论,更震撼的“说话”表现,使其能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被标出”,成为刺点,扎到人们的心里。

 

因此,我们今天在此谈论《非正式会谈》这一有点“冷门”的节目,并非是为了迎合文化综艺这一热点,毕竟《非正式会谈》有区别于《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最大的特点:它是各国文化的碰撞,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它采用的是谈话综艺的方式,用“说话”传达文化,而不是竞技。


今天之所以说起《非正式会谈》,仅仅是因为它在话题讨论深度上、文化传播的力度上、节目制作的用心上,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也并非要将它“神化”,毕竟对于未来,它能走多久无人能知。要知道《康熙来了》走了12年也要和我们说再见;爆款《奇葩说》也正遭遇着“中年危机”,未来均是未知数。

 

只不过在当下,《非正式会谈》在其走过的三年光景中,还是值得人好好回味一番罢了。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果  乐           责  编 | 陆兮影

视  觉 | 三  听           校  对 | 官   官

用文字叩开情感的大门 |“静综艺”《朗读者》

邀你共赴心灵之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