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情感刚需”社会,改版归来的《非诚》能否让观众“爆灯”?

2017-05-09 梁湘梓 同相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梁湘梓


从2010年开播到2017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也来到了“七年之痒”的这个关键时间节点。此前的“停播”消息让人感叹,这档与《快乐大本营》并称为中国的常青综艺节目之一,怎么就没能安然度过这个“七年之痒”。不过,随后节目组立马出来解释,《非诚勿扰》不是停播,而是要经历一次“蝶变式改版”。不知这一次改版,观众还会否“爆灯”?


开播七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也许你还记得马诺的“宝马单车论”,然后批判一番;也许你会看到很多幸福的男女在这里的牵手;也许你会记得这里曾经有两个“光头”和一位知心大姐姐;也许你会在节目过后,对《can you feel it》《girl friend》《Gee》这些BGM特别敏感……不管怎样,这档相亲节目模式是中国向外输出的“第一人”,甚至它还扛起了中国综艺的原创大旗。



当然,任何一档现象级综艺,在如今的综艺江湖可能都无法复制曾经的辉煌,这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非诚勿扰》也不例外。2017年4月2日,《非诚勿扰》停播,这不禁让人感叹,这档与《快乐大本营》并称为中国的常青综艺节目之一,怎么就没能安然度过这个“七年之痒”。不过,随后节目组立马出来解释,《非诚勿扰》不是停播,而是要经历一次“蝶变式改版”。不知这一次的改版,观众还会否“爆灯”?


1

改版?《非诚勿扰》一直在变,程度不同罢了


对于观众来说,看多了一个套路自然会审美疲劳,毕竟这是电视人亲手培养出来的一批挑剔的观众。所以,想要留住观众的关键,可能就是在细节上的微创新,只要有一点能够被观众记住,都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创新。那么,看看《非诚勿扰》走过的这七年,其实它的改版、创新一直在路上:

 

2010年1月15日,《非诚勿扰》首播,并从3月13日起改为一周双播;

 

2010年6月初,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正式发文下,《非诚勿扰》进行整改,6月27日,黄菡首登《非诚勿扰》舞台,从而形成了“孟非+乐嘉+黄菡”的“铁三角”组合,黄菡的加入也使得节目增添了女性的视角;



2010年7月开始,增加“专场”,首期“外来务工专场”,随后的“教师节专场”以及2011年开启的各个海外专场,让《非诚勿扰》在海外也收获了不少“粉丝”;

 

2012年10月,《非诚勿扰》迎来首次较大的升级改版,除了在音效、舞美包装等各个方面的改版之外,节目增设“爆灯环节”,顺势推出“心动女生”的设置,开启了爱情的“双选时代”;

 

2013年1月,《非诚勿扰》再改版,增加创新环节“爱转角”,在这个“爱转角”区域中的24位女生,当台上男嘉宾没有牵手成功时,便可以大胆发声,主动出击;此外,乐嘉在2013年离开了《非诚勿扰》的舞台;

 

2014年,受到乐嘉离开的影响,《非诚勿扰》启动“非诚合伙人”,佟大为、刘恺威、张亮、黄磊、刘烨、陆毅六位男神级嘉宾相继加盟,以补位乐嘉的空缺位置;



2015年,《非诚勿扰》五周岁改版升级,除了将播出时间从一周双播改为周六单播之外,新增“惊喜转门”、男女嘉宾“飞天牵手”环节;舞美上,女嘉宾身后的单调墙面被亮眼的弧形彩屏所取代,圆柱形大屏不仅能实时同步现场各种影像,而当有男女嘉宾成功牵手时,更会有精美吊篮从中落下,载着幸福恋人飞向美好爱情;

 

2016年,《非诚勿扰》进行了一次颠覆式的改版,从原来的1男对24女的“男选女”模式,切换成了1女对24男的“女选男”的模式;而黄菡也在这一年离开了《非诚勿扰》;



而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改版之后,2017年《非诚勿扰》再次全新改版,虽然节目还未上线,但据悉节目的升级会体现在几个方面,尤为突出的是“盲选”与“冷热分区”:


首先是将进行“冷热选择”,在这个环节,男生置身第二现场,男生可见女生,女生不可见男生。而这也弱化了“颜值”这一要素。


随后,女生依次露面,出场过程中男生对女生逐一进行“喜欢”和“不喜欢”选择,喜欢的进热区,不喜欢的进冷区。前者区域女生可灭灯,后者区域女生不可灭灯,但可通过“温度计”表示对男生的喜好。


第二环节则为“男生展示”环节。通过vcr和照片的展示,男女双方也将进行交流。


最后将是最终选择环节。若热区女生留灯为 0,主持人公布“最终选择区”女生留灯情况,全灭离开,如有留灯,进入牵手环节;若热区有女生留灯,男生可从热区选择一位女生,替换“最终选择区”的一位女生,从中做出最终选择;男生或可不替换女生,在“最终选择区”的两个位女生中做出最终选择。


可以说这次改版,将重点关注年轻一代的情感表达,尤其是90后适婚人群的恋爱方式。表面看起来还是1男vs24女的方式,但却在环节上进行了不少创新。


当然,关于2017年的这次“蝶变式改版”的最终效果,只能静待节目上线后方可得知。关于这次的新版,孟非坦言:“新版节目在嘉宾选择上,来过不少朋友,大家相处都很愉快。但我们不会走靠综艺大咖新引人的道路,这种风格不会给节目加分,也是没有专业精神职业素养的路。而要说改版后的亮点,可能目前为止最直观最好玩的,我认为是女嘉宾的出场方式。”


至于女嘉宾到底会如何出场?我们拭目以待。


2

情感是人们的刚需,《非诚勿扰》有其责任与义务


2017年,《中国式相亲》《为你而来》等相亲综艺再度归来,但是收视上则难以复制《非诚勿扰》当年的辉煌。而面对其他类型真人秀综艺还有网综的夹击,《非诚勿扰》的改版又会不会重新激发起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兴趣?

 

对此,孟非的回答是这样的:“如今节目的类型层出不穷,但是我认为相亲节目是人类情感的刚性需求,我们也不能认为它将一直作为一种爆款而存在,我们要的不多,我们在行业里面做到最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从资本的角度去看,那么收视率不好或者下滑的节目是不是都不应该做下去?但是如果从电视媒介的社会功能而言呢?就像是《非诚勿扰》,它存在的必要性在哪?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专家表示,第四次单身潮来袭;而根据一份2016年中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单身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还在等待合适的ta。但也有不少单身女性认为,不结婚也很幸福;而处于适婚年龄的80、90后对结婚的需求更为强烈,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认为不一定要结婚的比例更高;当然,还有六成的单身男女都认为自己遭遇“非人”待遇,被安排各种相亲则是单身狗痛中的痛。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什么?虽然现代中国更加开放,也确实出现了“不婚族”,但还是有大部分的人渴望着爱情,情感仍是人们的刚性需求。而只要这样的刚需存在,电视,作为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的媒体,《非诚勿扰》作为“电视红娘”,就有存在的必要。至少,通过这个节目,“大概七年有一百八九十对新人真的牵手成功。”


3

真实还是演戏?关注节目的社会价值更重要


最后,还是要谈一谈《非诚勿扰》的社会价值,毕竟这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根基,是底线问题。笔者认为,无论《非诚勿扰》如何改版,如何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做出改变,它的价值都不在于这些变化上,它能打动人的还是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只要节目坚守住这样的底线,就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文本。

 

而《非诚勿扰》最大的社会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去看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观念,它是一部中国社会学的教科书。

 

首先,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国各个不同阶层的婚恋观,这是这档节目最直观的呈现。比如“女生不是追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在一起的。”“两年内一定结婚,婚后一定不结婚。”可是,生活中真的可以这么绝对吗?还有关于“灵魂伴侣”的议题等等,通过黄菡、孟非与明星嘉宾的讨论,是不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产生思考?虽然每个人的婚恋观可能都不同,但还是需要适当的引导,这是《非诚勿扰》的功能之一。



其次,是关于社会道德的观照。例如节目中曾经出现过的全民阅读、公共道德、中国的丈母娘、中国文化精粹等话题的讨论,都在传递相应的正能量,而这也是《非诚勿扰》的潜在功能。以“相亲”为切口,观照的更是人们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好像曾经出现的女嘉宾问男嘉宾平时看什么书?男嘉宾的回答是我看的书很杂,并且很传统。

 

随后,孟非说道:“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人啊,确实应该养成看书的习惯,最推荐看书的场合是飞机和火车上。”直到今天,孟非在接受采访时也还是会说:“中国人的习惯中,太缺少阅读了,在高铁上、公共交通上都是打电话发信息的,特别浮躁,我觉得没有阅读习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当然,《非诚勿扰》还有一个社会价值,就是能让我们看到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从而通过嘉宾的讨论,得到一定的把控,或者提出更合理的建议。可能对节目而言,这样的讨论是冰山一角,但是深触人心的讨论却能够让嘉宾甚至观众得到反思,这就是《非诚勿扰》做的意识形态的规制,也是节目最大的价值。



至于节目长期面临的关于“真实性”的质疑,“每一个男女嘉宾来到节目都需要签订一个合同,你对你提供的一切信息的真实性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电视台不是一个有公权力的法制单位,是不能有强制性的东西的。


所以,我们没有强制性的手段来判断他是真的来相亲的还是来作秀的,我们只能靠她在节目中的呈现来判断。并且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做节目每个人都中规中矩,说话滴水不漏,你是制作人又会不会请这样的人来呢?我们唯一的建议是,展现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如果你是演的,要相信观众都不傻,你也要为你呈现的这些东西付出代价,承担后果。”

 

所以,对于这档中国原创的相亲综艺,不管怎样还是希望它能够走得更远,毕竟无论是根植于时代的大背景还是从节目的深层内涵而言,它还是值得一个赞!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维  夏           责  编 | 塞   温

视  觉 | 陈  晨           校  对 | 钱   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