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级网综”纷纷扎堆Q3暑期档,惨烈“厮杀”的背后瓶颈期即将到来?

2017-07-03 梁湘梓 同相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梁湘梓


一面是电视台综艺普遍的表现乏力,另一面却是网络综艺暑期档扎堆的热闹非凡。回想当年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的厮杀,如今我们却又开始围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的正面交锋。


暑期档(每年的6月1日到8月31日),一个原本是电影界备受关注的名词,如今也常常被电视台、视频网站所引用,这个时段也成为各方拼剧、拼综艺、抢夺用户的必争之地。不出所料,今年暑期档,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超级网综”,而这也坐实了2017年“超级网综年”的说法。

 

而说到“超级网综”,大体量、大制作、大明星似乎是它的标配。回想几年前网综还被称之为“粗制滥造”,但是随着资本的涌入、金牌制作人的纷纷转战,整体上网络综艺的质量也在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甚至相较于电视台,看似相对自由的环境也让网络综艺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网络综艺的黄金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球网综共计264档,中国网综占98档,而暑期档与观众见面的就有24档。在这热闹非凡的背后,除了“厮杀”带来的必然疼痛外,我们还总结了这样几个趋势:


1

扎堆竞争惨烈的暑期档,

真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都说现在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也是碎片化的时代。这意味着对于用户而言,你能否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引起他的注意成为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当24档网络综艺扎堆的时候,用户真的会有那么多精力去看吗?

 

一般的逻辑是,用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明星去看节目。于是,“马太效应”在网综中仍会存在,并且会因为用户的多种可选择性而加剧这种马太效应。在这样的“强者要更强”的环境下,于是乎拼明星、大制作的“超级网综”纷纷出现。但是,只要有比较就会有差距——


看看2017年暑期档的网络综艺(六月份收官的网络综艺也算在里面)



可以发现,在暑期档24档节目中,除了《变形计》其它的都有明星参与,并且明星在这些节目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中国网综中77%要依赖大明星,80%依赖国外形式,100%依赖广告。”爱奇艺王晓晖如是说道。

 

那么在都有明星参与的前提下,继续拼的就是谁的明星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于是,又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在流量小生、流量小花身上。且不说暑期档扎堆的这些综艺最终有几人能够突出重围获利,就整个中国网综的现实来看,《十三亿分贝》制片人马力曾表示:“估量网综70%都是赔的。”

 

米未传媒结合开创人牟頔也曾表示明年她们将会从战略上削减内容,“这不是什么大新闻,这是顺势而为。第一是为了保证寒冬下不饿死,第二我们要集中精神、最大化坚持本人的先发优势。”

 

于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再来看扎堆暑期档的那些网络综艺,在明星本钱虚高、政策趋严的当下,想要“干”过那些拥有流量小生、有着丰厚资源的头部网综,其实非常难。而就算是头部网综,如何可以在嘈杂的市场下真正做出爆款?这是大家期待的。

 

可以说,网络综艺在喧嚣和急速发展中,必然会更快地走到瓶颈期。而2017年暑期档的“厮杀”,也许就是让瓶颈期加速到来的催化剂。


2

同质化现象从台到网

网综亮点与槽点齐飞


在电视端,从选秀节目开始后就扎堆出现选秀节目;从相亲节目走红后又开始各种相亲;户外综艺更不用说,你跑我跳,也就换了一拨人而已。而同质化带来的,注定是审美疲劳。那么,在网络端,从2017年暑期档的那些网综中也不难看出主题同质化的现象。


1.亚文化的挖掘,小众真能成大众?


互联网作为一种圈层传播的载体,对于亚文化的挖掘,体现的其实是对于用户的精分,也是在主流议题之外的垂直细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如果说《中国有嘻哈》除了“你有没有freestyle”外还有对于Hip-pop小众文化的探索,上线四小时破亿的播放量能够作为传播效果的其中一个测量指标的话,那么《超次元偶像》《次元星计划》对于“次元文化”的传播效果则稍显尴尬。



加上此前腾讯视频的《我爱二次元》,难免让人觉得这几个节目都将“N次元”文化作为噱头,但是节目中到底有没有体现出这个文化?比如《超次元偶像》定位于偶像养成,但是他们和“次元”又真的有没有关系?又该如何体现这种关系?可能主打这种“N次元”文化的网综,还需要更精确的定位,真正弄清楚其内核是什么。

 

2. 偶像选秀齐上线,能否复制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

 

如果一定要将2017年网综暑期档的“厮杀”载入史册,那么一定不能忘记的就是这年暑假齐上阵的三挡选秀综艺——《明日之子》《快乐男声》《中国有嘻哈》。虽然同为选秀,在大的主题方面三档节目可谓撞车不轻,但是可喜的是三档节目都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也让节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明日之子》,杨幂、薛之谦、华晨宇分别领衔“盛世美颜”、“盛世独秀”、“盛世魔音”赛道,将选手们从颜值、创作、歌唱三方面进行分类。是的,在不同的赛道你可以完全表现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你的容颜、你的才情、你的歌喉。

 

《快乐男声2017》中,李健、罗志祥、陈粒分别坐镇“音乐召唤师”,虽然搭载了超级IP的名称,但是陈刚的《快乐男声》却有着独具特色的“随我”特点:史上淘汰最多最快的、史上最没有歌唱的快男,甚至这就是一部纪录片,后期用不停地快剪让这一年的《快乐男声》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看头。

 

《中国有嘻哈》,坐拥吴亦凡这样的流量小生,集结了众多中国民间的嘻哈高手,用说唱表现年轻人的态度、展现华语Rapper的能量,更重要的是爱奇艺渴望通过这个IP收获随后带来的众多商业利益——比如将“嘻哈”打造成潮牌等等。

 

可以说,这三档选秀综艺是2017年暑期档最具看点的,也可以看做是几大视频网站的一次正面交锋。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它们又能不能再造十几年前万人空巷的“神话”?静待时间的检验。

 

3. 综N代,值得被记住


对于一档节目来说,如果能够做到第三季就已经很不错了,在电视端是这样,在互联网同样是这样。综N代的价值,可能有的是体现在它的商业盈利上,有的是体现在它的内容保鲜上,也有的是体现在对于IP的持续开发、保护上。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在一件事情中保持几年的专注,这种精神就值得被记住。



《奇葩说4》虽然最终的最终以一场“骂战”结尾,并由此再次引发了网友对于老奇葩报团的质疑,但是《奇葩说》仍然是一个自由观点的表达场,在这里犀利的观点还是不少,养分还是存在的。

 

《晓说2017》,高晓松的回归让人们在不停的奔走中能够沉下来,听他讲讲那些历史的故事,即使不一定都对,但也总比整日嬉笑打闹的好那么一点。

 

《姐姐好饿2》《大学生来了2》则使用了清一色的台湾制作团队,这也让内地与台湾制作团队的有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要知道若能将台湾综艺的综艺感学到那么一点,对于节目来说就有存在的必要。

 

还有《火星情报局》《拜托了冰箱》,前者作为网综界的扛把子,在将节目做得有意思的基础上,能够捧红艺人、能够做好花式广告,也算是经典的范例了;而后者,将脱口秀、美食、明星谈话结合在一起,虽然中规中矩,但好在也算得上是“下饭”综艺。

 

因此,走到现在,这些网综N代的存在仍有价值。它从侧面还反映的是网综制作团队的相对稳定化。毕竟只有稳定的团队,保持统一的理念,才能让综N代继续风采。


结语


网络综艺扎堆2017暑期档,一方面是视频网络平台的需要,是的,它们需要优秀的、被人记住的作品,来收获流量,赢得关注。“内容为王”在这里仍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关键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制作环节能多具网感,毕竟这是包装的问题。真正致命的是内容题材的选择,如何可以与网友们各不相同的喜好对味?

 

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有嘻哈》《好好吃饭吧》还是《奇葩说》《我们的侣行》等,都是在对市场、用户细分之后做出的选择,都是对于细分文化的一次次探索。在主题的选择上大胆一点,可能创新也就有了。



另一方面,网络综艺扎堆2017暑期档背后,还有资本的不断涌入与推动。和几年前只是视频网站自己的制作团队相比,目前进驻网综市场的资本多了太多。而在这些资本中,曾经的电视制作人转战网综市场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马东的米未传媒,李炜的银河酷娱、易骅的日月星光,还有新鲜参战的龙丹妮马昊的哇唧唧哇、谢涤葵的皙悦传媒、台湾综艺团队詹仁雄等等。

 

因此,正是在视频网站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网综制作公司的崛起使得大制作、大投入的网络综艺迅速发展。当然,迅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题材同质化、明星重复高等现象,而这也是网综下一步急需突破的瓶颈。不过,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资本、人才的涌入,市场必然活力四射。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陆兮影          责  编 | 果   乐

视  觉 | 成   辰          校  对 | 木   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