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悖论是什么?
“我说的是假话”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数学上却称得上是一个悖论。因为如果这句话是真的,按照字面意思它就是一句假话;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就会得到和字面意思相反的结论:这是一句真话。悖论就是一个论述却可以得到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著名悖论:理发师悖论。这也是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导火索。具体怎么回事?点开视频看看吧!
以下为我的科普书《十分钟智商运动》中相关内容的文章。
1理发师悖论
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只有一名理发师。这个理发师有点怪,他的理发店门口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且只给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也就是说,村子里的人分为两类,第一类人会给自己刮胡子,第二类人从不给自己刮胡子。而这名理发师不给第一类人刮胡子,只给第二类人刮胡子。
有一天一名顾客来到店里看到了这块牌子,他就问理发师:“你给自己刮胡子吗?”
理发师突然发现自己非常尴尬。因为他如果回答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第一类人,按照他的规矩就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第二类人,按照规矩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这个悖论是罗素提出的,叫做罗素悖论,或者叫理发师悖论。
2罗素悖论与集合的关系
当然,这只是罗素悖论的通俗说法。罗素悖论是关于数学中集合论的一个矛盾而提出的。
什么是集合呢?所谓集合,是由某些确定的元素构成的整体。例如:
A={1,2,3}是一个集合,里面有三个元素,分别是1、2、3;
B={x|x是偶数}是一个集合,包含所有的偶数,有无限多个元素;
C={x|x是拖拉机}是一个集合,任何一台拖拉机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
但是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所以有些概念不能构成集合,例如”美女的集合”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一个人美不美会因为其他人的感受而异,不具有确定性。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比如“1”这个元素,它是集合A的元素,但是不是集合B的元素,写作1∈A,1∉B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讨论罗素悖论的数学表达了。罗素说:设集合S是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构成的集合,即S={x|x∉S}。那么,S是否属于自身呢?
若S属于自身,那么S就不满足集合规定的元素性质,它不应该属于自身S;
若S不属于自身,那么S就满足集合所规定的元素性质,它应该属于自身S。
这样一来,这个集合就得到了自相矛盾的结果,与理发师悖论如出一辙。
3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是一个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和文学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数学悖论呢?
二十世纪初,数学界笼罩在一片喜悦祥和的气氛之中。法国大数学家彭加莱在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公开宣称:数学的严格性,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实现了。他说这句话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所创立的集合论。
2000多年以来,人类一直没有弄清楚无穷的概念。比如全体正整数1、2、3、4…和全体正偶数2、4、6、8…,都是无穷多个,那么它们谁更多呢?
也许有人会说:那一定是正整数多啊!多了3、5、7…这些奇数!但是实际上两个无穷大这样比较是不行的。
康托尔利用集合论向人类指出: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就是一样多的。比如正整数集合就可以和正偶数集合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每个整数的两倍刚好对应一个偶数,即x∈{整数},y∈{偶数},y=2x,所以正整数集合和正偶数集合元素个数是一样多的。
集合论为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概念不清的问题利用集合论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数学家希尔伯特度赞誉康托尔的集合论是“数学天才最优秀的作品”,是“人类纯粹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之一”。
但是,从集合论诞生的那一天起,针对集合论的诘难和各种悖论的出现就没有停止过。尤其以1902年罗素悖论最为有名。数学家们只享受了集合论带来的短暂的祥和,就又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危机之中,这就是第三次数学危机。因为集合论已经成为了现代数学的基础,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分支之中,因此集合论的这个悖论才会引发这么多的关注。
由于这几个悖论迟迟得不到解决,康托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精神失常,死在了哈勒大学精神病院里。时至今日,第三次数学危机依然没有完美解决。数学家们只是通过人为添加一些限制条件以回避悖论的出现。
康托尔作为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会永远被人类铭记。
近期精彩内容
李永乐
李永乐老师:北京大学物理与经济双学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北京市中学物理教师/物理竞赛教练。从教十年,培养清华北大学生200余人,国际奥赛、亚洲奥赛、国家奥赛金牌十余名。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李老师直播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