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见证 | 《人民公安报》创刊始末,揭秘编辑部鲜为人知的故事


编者按

40年栉风沐雨,40年风华正茂。自1984年10月5日创刊以来,《人民公安报》始终坚持把“政治家办报”的要求贯穿到各个环节,在宣传导向、内容上体现大局、服务大局、融入大局,不断创新进步。

创办之初,《人民公安报》每周一期,四开四版,自1985年1月开始,交由邮局订阅,限国内发行;没有部室设置,统称编辑部,下分新闻、业务、政工、副刊4个小组,分别负责4个版面;铅字印刷,稿件发排后先打条样,二校后再拼版,点校后付印……

筚路蓝缕,行而不辍。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公安报》从四开四版到对开八版,从周报到日报,采编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报道手段不断创新,采编工作流程得到优化重塑。目前,报纸除了纸质版,还有电子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播媒介,报纸刊载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全国报刊中形成了鲜明特色。

创刊40周年之际,特别邀请3位见证报纸成长和发展的编辑记者,回忆报纸创刊以来的工作经历和感受,以此敬岁月、敬往事,更期许这份报纸的美好未来!




《人民公安报》创刊时的那些事


□乔建仲

我是1983年7月从国际政治学院中文系毕业的。也是凑巧,近日居然翻出了当年的报到证,备注上写着“83.8.24”报到,报到地点是当年公安部南大楼一层的政治部干部处,分配单位是公安部政研室。政研室把我和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邹涛一起安排到了《人民公安》杂志社。

部里要求应届毕业生分批到基层公安机关锻炼,我就报名去了,先是在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预审科,后又到了朝阳门派出所,前后近一年的时间。

1984年8月,我锻炼结束回来,《人民公安报》已经开始试刊。据介绍,为了加强和促进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公安部党委决定在《人民公安》杂志的基础上创办《人民公安报》,并与《人民公安》杂志一同划归部政治部领导。从当年6月1日出版第一期试刊,到9月12日,共试刊7期,均为四开四版,京安印刷厂铅字印刷。报头采用毛体字拼剪而成,报头下还注有“内部报纸·注意保存”的字样。

报纸初创时的负责人孙仲毅是位老革命,经常穿一身老警服,戴眼镜。他的文字功底扎实深厚,遣词造句严谨细致。1978年,孙仲毅主持了《人民公安》的复刊工作;1984年,又接受了负责筹备创办《人民公安报》的任务。

1984年10月5日,《人民公安报》正式创刊,每周一期,四开四版。自1985年1月开始,交由邮局订阅,限国内发行。

创办之初,没有部室设置,统称编辑部,下分新闻、业务、政工、副刊4个小组,分别负责4个版面。多数同志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也没有办过报纸,版式设计就自己摸索,从资料室借来一摞报纸学习借鉴。为了美化版面,还不时约请秦友友和群众出版社的美编画幅插图。一篇稿件放在版面的什么位置、是否破栏走文,也是斟酌再三。那时京安印刷厂还是铅字印刷,稿件发排后先打条样,二校后再拼版,点校后付印。每次付印,编辑或集中乘车、或分头骑自行车,到位于木樨地的京安印刷厂车间。如果稿件字数没数准,拼版时调起来就会很麻烦,差得不多时增减几个铅条即可,差得多时可就耽误时间了,要重新拣字,着急时一不小心,拣好的铅字打翻了还得重来,遇到生僻字更要临时铸。印刷厂对报纸印刷工作十分重视,专门安排两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师傅负责报纸的点红付印工作。

随着报纸的改版、增期和人员的不断增加,开始设立各个编辑部门,最初有新闻、政治生活、法律、副刊等部门。

为了比较准确地记录当年的人和事,我特意翻看了保留下来的几份剪报。在创刊后出版的第三期报纸上,刊发了我采编的四篇小稿,其中一版记录了武警战士赵春生勇排险情光荣负伤的事迹,二版刊登了采访女排队员郎平的父亲郎家骅的新闻。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连续获得世界杯、世锦赛和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女排的拼搏精神鼓舞着改革开放之初各行各业的人们。当我获悉郎平的父亲曾是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便顺着这一线索找到了郎家骅,采写了这篇稿件。

我印象中第一次出京采访是1984年10月到吉林省吉林市,采访对象是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陈鸽的父母。1984年2月28日晚,陈鸽和战友在一辆无轨电车上抓捕一名杀人犯罪嫌疑人时,为了保卫乘客的安全,只身扑向拉响手榴弹的歹徒而壮烈牺牲。

1985年11月,我到昆明采访全国林业公安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我请示胡之光副部长到文山等地基层所队去采访。当时,边境地区的形势依然紧张,胡部长同意我去,并叮嘱一定注意安全,还特意让有关同志打了电话。到了麻栗坡后,县公安局的同志把我安排在招待所住下,并派了治安科的一位民警带着一支冲锋枪陪着我。前去边防派出所采访时,民警坚决不让我走在前面,说是山上布了很多地雷,只有排过雷、插上小红旗的地方才可以走。

20世纪80年代末,报社和部边防局共同组织了一次“边防纪行”的采访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到边防一线,亲身体验边防官兵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新疆边防是张延琴和我去采访的,前后近一个月,从乌鲁木齐飞到南疆、北疆,来到红其拉甫、吐尔尕特口岸和大黄水泉、托浪岗、吉根等边防派出所。我们既感慨祖国疆域的辽阔,也领略到什么叫艰苦。记得从木垒边防大队出发前往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时,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的212吉普车,除了冲锋枪外,车上还放了两个西瓜。枪是用来防狼的,西瓜则是路上找不到水源时解渴用的。原本计划天黑前到达派出所,无奈车子出发没多久就“罢工”了,只好等着修车,等着等着天就黑了,那情景正如当时报道中写的,“当夜幕降临,戈壁沙漠一反它的温柔,猛地露出狰狞的面孔,狂风大作,鬼怪般的啸声,令人惊骇。鹅卵石大的石块扑打着车身,吉普车就像海涛中的小船,颠簸摇晃”。这段路程一共187公里,我们走了11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已是饥肠辘辘。派出所民警拿出几个平时舍不得吃的西红柿,做了一锅揪面片,用一个大搪瓷盆端给我们。我们将面片盛到碗里,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着吃着,碗里发现苍蝇了,谁也不说话,把苍蝇夹出来扔到地上继续吃。

30多年前的往事,很难记得完全准确。但退休在家的我,每每想起报纸创刊前后的那段岁月,虽然条件差点儿、生活苦点儿,但人们之间以工作为重,关系简单、彼此关爱,令人留恋、难忘。



办一张民警自己的报纸


□周兴通

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劲吹改革开放东风,公安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公安工作需要一张报纸为之鼓与呼,让广大公安民警能够及时了解公安部的工作部署,同时,也让部领导能及时了解基层公安民警的所思所想。而且,公安工作更需要向社会进行宣传,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和支持。

《人民公安报》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要办一张报纸,首先要有办报的人,要有一支采编队伍。那么找谁来带这个班子呢?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孙仲毅身上。当时,孙仲毅是群众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主要分管《人民公安》杂志的编辑工作。当时《人民公安》杂志的编辑张续进被抽调过来,参与创办《人民公安报》(后任人民公安报社副总编辑)。后来,公安部从人民日报社调来了李长群(后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接着又调进了几个人,加上当年招进来的五六个大学毕业生,总共十几个人,组成了报社编辑部最早的队伍。万事开头难。当时,摆在编辑部全体成员面前的问题是:报纸编什么?怎么编?稿源在哪里?张续进记得,当时为了把试刊做出来,他们一方面从部机关业务部门、各地公安简报里寻找、挖掘新闻线索,一方面依托《人民公安》杂志这个平台,利用杂志的通讯员队伍,向他们约稿。就这样,《人民公安》杂志的一些通讯员同时成为报纸的通讯员。报纸初创时期,条件非常简陋。张续进说,此前在《人民公安》杂志时,他也画过版式,但杂志的版式相对简单,基本上是一页纸分两栏,没太多的花样。突然改画报纸的版式,就觉得有点儿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破栏、用什么字型字号,也不清楚标题区需要留多少地方合适。只有一边干一边学,慢慢摸索。大家找来一些报纸,照着样子画版式。铅笔、尺子、橡皮是画版式必备的工具,画得不好擦掉重来,有时反复修改甚至都把版式纸擦破了,有时这儿多出一些字,那儿又缺一些字,就很麻烦,所以算准字数显得非常重要。把稿子和版式准备好后,作为编辑,当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跑工厂——坐公安部的班车将这些东西送到京安印刷厂排版,第二天再把印刷厂排好的版样取回来。当时还是铅字印刷,工人师傅排版还得手工把一个个小小的铅字按文章的内容摆好,遇到破栏不规范,还得重新轧铅条,工序既琐碎又麻烦。文章所需要配发的照片等,也得拿到印刷厂让他们翻拍。试刊第一期印刷了1000份,分发给部机关和各省、市、区公安厅局。1984年10月5日,《人民公安报》正式创刊。报社刊发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发刊词》,把《人民公安报》创办的原因,办报指导方针、宗旨、内容安排等广而告之。1985年,公安部把《人民公安》杂志划归报社,这样,报社负责一报一刊的编辑出版。虽然是一张四开四版小报,但出版发行后,各地公安机关反响热烈,第一年发行量即达到10余万份。光阴荏苒,《人民公安报》如今的枝繁叶茂,浸润着所有关心、爱护她的人的汗水和心血。

向新而行 打造旗舰


□记者 丘勋锐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公安报》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更加出彩。

这些年,《人民公安报》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在办报理念、采编流程等方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独具公安报特色的报道现象效应。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人民公安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政治家办报”的要求贯穿到全媒体生产各个环节,在宣传导向、内容上体现大局、服务大局、融入大局,精心打造传播矩阵,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努力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全力提高政治站位。近年来,《人民公安报》加大时政报道力度,重要时政报道几乎天天有、全覆盖,同时创新理念手段,深挖行业特色和独家内容,有效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时效性、感染力,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重大主题报道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批有传播力、影响力的特色内容。更加注重主题策划。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重磅述评,其他主题系列述评、专栏、专版、特刊、融媒体系列报道、反响等密集推出。凸显特色品牌效应。经过多年经营,形成特色品牌的“公安记忆”“向人民报告”“请人民评议”融媒体专题。组织开展“公安心向党 护航新征程”“忠诚的足迹·大美边疆”“平安·北京中轴线”等大型融媒体采访,产生良好反响。《人民公安报》的重大主题报道,在宏大主题中展现了公安印记、公安智慧、公安形象,经过多年实践,重大主题报道更具规模、更重质量,传播效果越来越好。

重塑采编业务流程。《人民公安报》梳理总结采编工作经验,与时俱进制订出台了要闻会商、夜班必查表等一系列流程规范,采编业务流程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公安报》首次启用“中央厨房”报道机制,优化采编、制作、发布流程,加强策划,注重传播实效。两会期间,所有采编部门专员专席,协作沟通;前方报道组记者主动发现线索热点,积极完成文字类传统报道任务外,同时录制音频和视频资料及时回传;网站、新媒体部通过议题设置、数据挖掘、增强互动等方式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此后,在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节点以及重大事件宣传报道时,《人民公安报》均实行“中央厨房”机制,由报、刊、网、微等协同推出报道,白班夜班编委双值班,统筹报道的选题策划、指挥协调、内容生产等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人民公安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工作机制,派出全媒体前方报道组火速赶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采访,全体采编人员和各地记者站通力合作。2020年春节期间,《人民公安报》创新要闻会商工作机制、值班编委双班工作机制、融媒体报道机制,启动远程办公系统,每天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推出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新时代,在每一次重要新闻宣传报道中,《人民公安报》都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任务,采编机制、队伍能力得到了完善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打造公安新闻传媒旗舰。2023年6月,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这是公安新闻传媒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翻开了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崭新篇章。中心有效整合了原人民公安报社、金盾影视文化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等三家单位资源力量,致力于担当公安新闻传媒的排头兵,在公安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旗舰作用。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坚决落实部党委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盯公安中心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融合,继续打造好《人民公安报》传统优势品牌,同步创新推进新时代公安主流媒体建设,综合实力逐步壮大,旗舰作用初步显现。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要靠一代代人接力赛跑。站在新的起点,《人民公安报》将坚持当好公安新闻传媒的排头兵,走好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第一方阵”,着力打造公安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力军、主阵地和国家队。

40年见证 · 纸墨沿革

1984年10月5日一版 (创刊号)


1987年1月2日一版 (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


1988年7月1日一版(由内部发行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


1995年1月1日一版(“星期刊”亮相,每周日出版)


1998年1月2日一版(“公安周末”亮相,每周五出版)


2002年2月12日四版(首次试行彩印四版)


2003年7月1日一、四版(一、四版正式彩印)


2021年9月20日一至四版(北京等部分地区实现所有版面全部彩印)


-END-

作者:乔建仲 周兴通 丘勋锐

编辑:陆瑞兰审核:王一伊签发:陈显君微信ID:MPSNewsMedi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公安部新闻传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