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再投半导体,是痴“芯”还是妄想
近日,马来西亚DAGANG NeXchange Bhd(DNeX)集团宣布与Big Innovation Holdings Limited(BIH)签署备忘录(MOU),规划成立合资公司,拟在马来西亚设立并营运新的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规划4万片,锁定28nm和40nm制程技术。
图源:日经亚洲
该备忘录从5月17日起生效,为期一年,若双方都同意,可能还会进一步延长。双方并未透露未来合资公司资本额、建厂金额与持股比例分布,业界以目前市场行情估算,投入建厂的金额至少千亿新台币起。
据悉,BIH是鸿海集团旗下100%持股子公司,主攻半导体投资。今年2月中旬,鸿海集团宣布与印度大型跨国集团Vedanta签署合作备忘录,鸿海也透过子公司BIH投资1.187亿美元,与Vedanta成立合资公司,鸿海子公司将持股40%,锁定印度本土半导体制造。
DNex是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服务、系统整合等业务,旗下另有石油、能源、天然气部门。此前携手北京盛世投资机构,竞标并取得马来西亚8英寸晶圆厂SilTerra。
而鸿海在去年6月上旬公告,透过子公司投资取得马来西亚DNeX约5.03%股权,由于DNeX掌握SilTerra约6成股权,这代表鸿海集团间接投资SilTerra,并且鸿海半导体事业群S次集团副总经理陈伟铭也担任DNeX董事。
早在数年前,鸿海就传出有意愿进军半导体领域,此次DNex集团、鸿海、SilTerra三方布局浮出水面,更是将其欲在半导体领域大展拳脚的野心暴露无遗。
01
12英寸
补足鸿海半导体新帝国
鸿海的半导体野心,在其“3+3”领域投资规划已有所彰显。
根据鸿海官网显示,“3+3”新事业为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3大未来产业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通信3大核心技术。鸿海董事长刘扬伟2019年就曾表示,鸿海在半导体产业的布局,在应用部分主要集中在电动车、数字医疗和机器人等三大领域上,并会在未来3年到5年内重点发展这些领域所需的关键技术。
图片来源:鸿海集团官网
从“代工之王”转型,鸿海一直想建立自己的半导体帝国。其创始人、首任董事长郭台铭曾对此表示,“造芯”计划是为了满足鸿海的芯片使用需求,降低自己的需求报价。
目前鸿海的半导体布局从最上游掌握驱动IC厂天钰,到制造端握有购自旺宏的6英寸厂、转投资夏普旗下8英寸厂、SilTerra的8英寸厂,再到下游位于大陆山东的封测基地,并转投资封测厂讯芯-KY等公司,独缺12英寸晶圆制造。
刘扬伟此前指出,富士康对晶圆厂布局非常有兴趣,早在三、四年前就有规划盖12英寸厂,目标生产功率器件、射频(RF)器件与COMS图像传感器(CIS)等产品。
5月19日,业界传出SilTerra挖角华虹集团旗下12英寸厂上海华力微电子研发高管彭树根博士,出任SilTerra首席执行官。彭树根博士2011年至今任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负责40nm和28nm制程技术具体工作,拥有超过20年的半导体技术开发、营运和公司管理经验。
图片来源: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前脚SilTerra母公司DNex与鸿海携手在马来西亚合资盖12英寸厂,后脚SilTerra延揽12英寸专业人士,此番布局下,鸿海成功跨足12英寸生产线布局,更一举进入目前全球最热门的28nm和40nm制程技术,补全了在半导体事业版图仅缺的12英寸晶圆制造这块非常重要的拼图。
02
锁定成熟制程
凸显成熟制程火热盛况
业内普遍认为,28nm制程是芯片制造的“黄金线”。鸿海此次锁定28nm与40nm成熟制程,大有点燃晶圆代工竞赛新战场之势。刘扬伟指出,鸿海在半导体的策略,将专注在成熟制程,加上本身的特殊工艺,以同样的制程,可在电动汽车芯片更有竞争力。
2021年,车用芯片严重短缺,而这正是成熟制程的主阵地,虽然各大车厂动用各种力量抢芯片,使得第三季度车用芯片短缺状况有所缓解,但整体上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据Omdia数据显示,2013年是28nm制程的普及年,2015至2016年间,28nm工艺开始大规模用于手机应用处理器和基带。随着技术的成熟,28nm工艺产品市场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并且这种高增长态势持续到2017年。
图片来源:Omdia
科技媒体Xfastest在今年3月份指出,成熟制程依然很重要,之前最缺的是55nm、40nm制程,而在未来两年,28nm制程会因其量产多年、工艺成熟、需求稳定且成本低廉,而变成最受青睐的成熟制程。
因此,各大晶圆厂扩大产能,试图以巨大的产量铺设,为未来更多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做储备。
2021年7月,联电在南科Fab12A P6增加2.75万片28nm产能,又在2022年2月宣布在新加坡Fab12i厂区扩建一座全新的28nm/22nm生产线。
2021年11月,台积电与索尼携手在日本建厂扩充28nm产能,预计投入86亿美元,满载可达月产能5.5万片,生产CMOS传感器、车用芯片等,预计2024年进入生产。未来也计划进入12/16nm制程技术的生产。
中芯国际不甘落后,大力建设28nm芯片产线,包括在临港兴建月产能10万片的28nm制程12英寸晶圆厂,以及在深圳建设月产能4万片12英寸晶圆厂。
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更是表示,明年晶圆代工成熟制程产能依旧相当短缺,尤其以28nm供应最为紧张,16nm、12nm供给也并不乐观。
他认为,即便现阶段晶圆代工厂普遍都要增加成熟制程产能,但缓不济急。例如联电28/22nm新产能要到明、后年才大量开出,力积电增产速度也没那么快,大陆晶圆代工厂商也亟待扩产,但碍于美中冲突,大陆获取设备状况不佳,都使得成熟制程产能持续供不应求。
03
半导体大厂
“组团”强化亚洲布局
从鸿海落子马来西亚,不难看出,近年来,亚洲逐渐成为芯片制造商扩厂的优先选择地点之一,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积极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以应对供应链中断挑战。
台积电
联电
2022年2月24日,联电发布公告称,董事会通过在新加坡Fab12i厂区扩建一座崭新的先进晶圆厂计划。据官方介绍,联电这座全新的晶圆厂(Fab12i P3)将是新加坡最先进的半导体晶圆代工厂之一,总投资金额为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5.68亿元),提供22/28纳米制程,新厂第一期的月产能规划为30,000片晶圆,预计于2024年底开始量产。
联电强调,新厂生产的特殊制程技术,如嵌入式高压解决方案、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器、RFSOI及混合信号CMOS等,在智能手机、智慧家庭设备和电动车等广泛应用上至为关键。新厂的建设将协助缓解22/28纳米晶圆产能结构性的短缺。
格芯
2021年6月,格芯斥资40亿美元在新加坡兀兰建设新工厂,增加产能以满足客户激增的需求和应对全球当前面临的“芯片荒”,预计在2023年投产。兴建中的新厂包括25万平方英尺的洁净室及办公室,这将使格芯在兀兰生产基地的产能从现有每年生产2万片12英寸芯片(wafer)进一步扩增45万片,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总产能可达120万片。
格芯首席执行官考菲尔德(Tom Caulfield)表示,新厂将支持汽车、5G移动网络和安全设备领域的市场需求,提供无线射频技术(RF)、模拟电源和非易失性存储器解决方案。
英飞凌
2022年2月,英飞凌宣布投资20亿欧元(约21.12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居林(Kulim)建造第三个厂区,新厂区将用于生产碳化硅和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产品,每年可为英飞凌创造20亿欧元的收入,显著扩大宽禁带(碳化硅和氮化镓)半导体的产能,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其在功率半导体市场的领导地位。
04
蜂拥而上
市场蛋糕抢夺战正酣
- END -
本文部分素材源自中国台湾经济日报、Omdia,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 往期精彩回顾 ▼半导体供应链涌现砍单潮,谁最伤“芯”?
想全面了解第三代半导体,听这节课就够了!
半导体持续高景气,中国初创企业如何突围?告别 Mobileye 模式,中国自动驾驶玩起「朋友圈」
太湖之芯大赛这么火!听听项目路演人都说了啥?直播预告 | 幻实对话临芯投资李亚军现在性能拉满的手机芯片,原来是被它牵着鼻子走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