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技巨头需要一场深刻反思

芯师爷 2023-10-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砺石商业评论 Author 刘学辉


通过此次ChatGPT的兴起,希望能引起中国科技巨头们的深刻反思。在未来少一些短期功利与浮夸自嗨,多一些技术理想与行动务实,真正回归到科技公司的本分,踏踏实实建立起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长远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

刘学辉 | 作者

平凡 | 编辑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最近,最火热的科技话题无疑便是美国人工智能机构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产品ChatGPT了。

在ChatGPT之前,其实国内外企业已经推出过一些聊天机器人产品,但没有一款能与ChatGPT相提并论的。ChatGPT不仅能够回答问题,与用户进行各种话题的长对话,还能根据人们的要求撰写诗歌、小说、剧本与计算机代码等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可以为人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不过,当中国科技界惊叹于ChatGPT的强大功能与不可限量的商业前景时,却很少有人对其为什么诞生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率先出现,去做深层次的思考。

笔者在对ChatGPT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ChatGPT本质上其实是美国一批企业家的科技理想主义与一批科技巨头企业组成的世界级AI产业链叠加形成的产物,其诞生在美国绝非偶然,而中国企业要想在短期内复制也并不容易。

其中,OpenAI是由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知名孵化器机构Y Combinator总裁山姆·阿尔特曼、全球在线支付平台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与LinkedIn联合创始人雷德·霍夫曼等多位科技界知名企业家,联合创建的一家具有较强使命感的非营利机构。

其诞生的初衷是这些企业家判断未来AGI(通用人工智能)必然会出现,且最有可能诞生于谷歌收购的位于伦敦的神经网络初创公司DeepMind。为了限制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家独大,他们希望创立另外一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人工智能机构来进行制衡,以防范不受限制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并明确提出以“将先进人工智能的效益民主化”为使命,公开所有研究,将所有技术开源。

科技理想主义的凝聚力,也让OpenAI一开始便汇聚了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人才。例如,带领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核心高管Andrej Karpathy便是OpenAI的创始成员。近日,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超级大牛功成名就后,又宣布从特斯拉离职,重新回归到OpenAI。

除了科技界的企业家,OpenAI在发展过程中还获得了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巨头企业在资金与算力等领域的大力支持。

熟悉人工智能产业的读者会了解,人工智能产业有三个关键要素,一个是算法,一个是数据,另外一个是超强的算力。尤其,类似ChatGPT这种生成式AI产品,更加依赖AI计算能力。

而微软作为全球顶尖的云计算巨头企业,其拥有全球领先的数据中心布局,且建立了规模庞大、成本高昂的AI专用芯片集群,以推进其在语言模型开发领域的进展。这些数据中心与专用芯片集群,为OpenAI旗下多款人工智能模型的深度学习训练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另外,2019年7月,微软还对OpenAI进行了10亿美元的初始投资,并成为OpenAI技术商业化的“首选合作伙伴”。

在微软超强AI算力背后,则是GPU巨头企业英伟达全球领先的高性能AI芯片。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深度学习方案都几乎完全依赖英伟达GPU的加速计算,而微软与英伟达已经开展了长达多年的合作,联合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旨在处理训练和扩展人工智能所需的巨大计算量。

前不久,英伟达还专门为OpenAI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单机箱深度学习超级计算机——NVDIA DGX-1,以用于处理最棘手的人工智能问题。而类似NVDIA DGX-1这样的高性能产品,在中国是缺失的,也遭到美国政府的禁售限令。

随着在技术与产品上的重大突破,微软于2023年1月份,又宣布以290亿美元估值加注投资OpenAI 100亿美元,同时其旗下的浏览器、搜索引擎必应、Office与云计算平台Azure等产品线,都将深度整合ChatGPT。

这样,一方面,微软旗下的各个产品都将受益于OpenAI强大的AI能力支撑,实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OpenAI也将受益微软庞大的客户群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技术与产品上形成越来越强的雪球效应,并构建起相对竞争者更加领先的代际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接受了微软的巨额投资,OpenAI仍然致力于保持自己的非营利初心。OpenAI和微软的投资协议显示,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软累计投资130亿美元,共获得OpenAI约49%股份,微软有权获得该公司未来75%的利润分成,直到收回130亿美元投资,之后分成比例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在微软获得利润达到920亿美元之后,分成比例将降至与股权比例相同的49%。

第三阶段,在微软利润达到1500亿美元之后,其与其他投资者将无偿把股份捐助给OpenAI基金会,让OpenAI重回非营利组织。

2

在ChatGPT走红之前,其实大量中国科技企业都曾宣称自己的人工智能水平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但由于各家企业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与内容推荐等基础的应用方面看不出来太大差别,且也没有企业表现出“人无我有”的特殊之处,所以当时普通公众很难去真正辨识孰真孰假,孰优孰劣。
在ChatGPT走红之后,一些中国科技企业也都纷纷对外宣布自己已经具备开发类似ChatGPT产品的能力,并着手进行产品的开发与上线准备。例如,百度官宣了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预计3月份完成内测;据传阿里巴巴达摩院也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目前已开放给公司内部员工测试。
中国科技企业的积极表态,并不能打消公众对它们技术能力的疑虑,相反会认为是在借机炒作概念。不过,上述企业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很快就会水落石出。因为ChatGPT为这些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是百度、腾讯、阿里与字节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是商汤、云从、旷视、依图与科大讯飞这样的专业性AI企业?还是小米、华为、OPPO与vivo这样的智能硬件企业能够研发出媲美ChatGPT的 产品?最终的产品体验与用户口碑不会撒谎,将说明一切。
不过对于上述企业的承诺,笔者并不看好。
在美国,有谷歌、苹果与微软等如此多的科技巨头都曾推出过类似的聊天机器人产品,但真正广受用户认可的产品只有ChatGPT,这是缘于只有OpenAI的技术突破了商用的临界点。目前国内企业要想做成与ChatGPT相似的产品并不难,难的是产品生成的内容结果是否能够具备真实价值并获得用户的认同,而不是生成一些漏洞百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
从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律来看,国内科技企业当前几无可能做出媲美ChatGPT的产品,如果OpenAI的技术如此低门槛复制,那么就不会出现如今ChatGPT现象级的走红了。

3

中国科技企业很难率先做出像ChatGPT这样在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的产品,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们正在逐渐变得平庸,它们甚至很难再被定义为科技企业,业务重心只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获取流量的流量巨头,然后通过良莠不齐的广告与理财放贷等简单模式将流量变现。

当这些企业一直活在这样的舒适区内,革命性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此次ChatGPT的横空出世,揭开了那些一直宣称自己的人工智能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级的中国科技企业的真面目,让公众真正意识到它们与海外同行的一些巨大差距。

一定程度上,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与美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本质上已经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只是服务于一些显性需求的极为简单的基础应用层面,低门槛且同质化,而在更先进领域的突破上不仅缺失大量技术与文化层面的关键要素支撑,同时也缺乏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长期蓝图的想象力。而在美国,最大的成绩的不是 OpenAI 与谷歌 Deepmind 这一两家企业,而是科技领袖们对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蓝图想象,以及微软、英伟达、IBM 、特斯拉与 Payplal 等一组科技企业在这个蓝图下协同分工构建起来的强大 AI 产业链条。

通过此次ChatGPT的走红,希望能引起中国科技巨头们的深刻反思。在未来少一些短期功利与浮夸自嗨,多一些科技理想与行动务实,真正回归到科技公司的本分,踏踏实实建立起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长远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

- END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之用,转载需授权,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每日30+资讯等你来!)


▼ 往期精彩回顾 ▼

芯片设计五部曲之二 | 图灵艺术家——数字IC

累计出货量超3000万!芯感智再推多款高精度医疗级传感器

美国俄亥俄州毒气扩散,英特尔、富士康会受影响吗?

2023年,电子产业看什么?

降价、扩产能,三星再赌“逆风翻盘”!

苹果产业链的烦恼:Assembled in China or Not

技术停滞是否已经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