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由“海鲜炒饭失败的愤怒”引发的心理分析(一)

作者 一人一世界 心的碎碎念 2022-06-05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果你期待做一餐美味,但是失败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①就算难吃也会把它吃掉,对自己说失败的作品也是作品,说不定还会拍照发圈自嘲一番;
②不吃它,叫外卖或者吃泡面;
③顶多只是失望或有点小生气,怕浪费就把它吃掉,不怕浪费就丢了它
......


好了不开玩笑了,这不是一道心理测试题目。

其实,不同的人面对一次失败的炒饭,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如果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败就到达愤怒的地步并久久不能平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那就需要重视了。我的朋友L就属于这种状况,他自己也能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出现有些不合情理。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次正式的心理分析。整个情景发生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虽然自由联想的时间有限、内容较少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简单的分析,是因为我们平时经常会聚在一起探讨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他本人在个人成长方面做得很好,对一切都开诚布公,并且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可以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决心。虽然分析出的内在强迫性趋力不能完全代表他内在的所有冲突,但至少,它能呈现出贯穿于他在某些方面的习惯性强迫,只是他对这些无意识的冲突一无所知。

谈起海鲜炒饭这件事情,我问L,当时除了愤怒,脑袋里还有什么想法?

他说,他觉得自己在饿的时候连一口可口的饭都吃不到,所以生气。当一开始意识到这餐饭可能做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做了,在做饭的过程中他越做越饿,觉得做饭是一种痛苦,只是强忍着做完,然后很挫败的跟他太太说这餐饭做得太失败了,不想吃就别吃了,去叫外卖。他感觉他自己已经饱了,不想吃了,然后就气愤不已且久久不能平息。


其实,L平时很喜欢做饭,他的业余身份不仅是一位高级营养师,还是手冲咖啡比赛的冠军。他对于食材的营养、新菜品的研究和创新、饮食搭配他都很有见解,而且他人缘颇好,很多朋友都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前些年一直是他太太做饭。后来,因为他喜欢创新,又融合了很多中西方的菜品,得到他太太的认可,而且他也愿意做,于是这些年他就主动承担起家里大厨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一个如此热爱做美食、愿意分享又愿意为家人奉献、在被朋友们视为完美老公的人,会经常出现这种状况呢?

我与L有几十年的交情,他的情况我也很了解: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长大。父亲和爷爷相继在他高中和大学时期离世,之后就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他小时候,爷爷奶奶对他非常溺爱,一日三餐,奶奶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只要放学一回家,饭菜就已经摆在桌上了。

在这种背景下,一回到家或者一饿就有得吃,就变成了理所当然。以至于他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家里没有吃的,或者吃的没那么快做好的可能性。“饿的时候没得吃”变成了他不能接受的事情。对吃,从他饿了“需要吃”变成他饿了所以“必须吃”。“需要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而“必须吃”变成一种“应该”,如果这种“应该”没有被满足,不满的情绪就会产生。这也是他一开始提起,觉得自己在饿的时候连一口可口的饭都吃不到,所以生气的原因。然而,问题真的就这么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由于L的父亲患病常年卧床,脾气也很暴躁,在他小的时候,家里从来不敢轻易打开电视机,而且他也从来不敢随便请同学来家里玩。在他的印象里,家里只来过一次同学,还被奶奶给打发走了。他当时很生气也觉得很没面子。奶奶把几乎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无怨无悔地照顾自己的儿子身上,这也引起了爷爷的不满,因此家里常常会发生争吵。他与爸爸的感情不深,但是和爷爷奶奶感情亲密。由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他从小就性格胆小,并且非常听话。

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他的无助、胆怯和依赖,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个听话的孩子;应该尽可能不给家里人惹麻烦;应该要照顾和孝顺家人;不应该在家里有病人的情况下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也不应该带同学来家里玩......为了让自己能够适应这个家并减少家庭矛盾,他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屈从家人、依赖家人、并一再对他们的要求做出让步,否则,他就会有一种负罪感

他压抑了自己的主观需求,慢慢地,他的真实自我被压抑,伴随他的成长发展起来的是他的理想化自我:一个善解人意、无私、公正、善良、宽宏大量、慷慨、谦虚和富有同情心的人,不仅如此,无助、痛苦和殉难也被美化成优秀的品质。

或者可以这样讲:真实的L有雄心、报复心、对胜利的需要以及私心等扩张性的心理需求,但是,他脑海里创造出来的那个完美自我对他说,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你要变成一个完美的人,所有人才会更爱你。

正是由于这些盲目的“应该”的强迫性发号施令,让L不得不压抑真实自我的感受,去错误地追求理想化自我,所以对他来说,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可能的,这就导致了他的自我欺骗和他对自己不公平的自我批评。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好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他完美自我当下的需要!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事件中:L觉得在饿的时候就应该第一时间吃到可口的饭,这点小事他“应该”能做好,然而他却搞砸了,他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每当他认为自己的理想化自我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他就“应该”为他的“失败”负责,所以他很快就让自己受到惩罚。

那些没有被满足而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焦虑绝望自我谴责自我毁灭的冲动贯穿了整个事件过程,仅仅就是因为一个内在的强迫指令——“应该”!

当L一开始意识到这餐饭可能做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做了,正是焦虑的表现;接着觉得做饭是一种痛苦是绝望的表现;然后他很挫败的跟他太太说这餐饭做失败了,不想吃就别吃了,去叫外卖,正是引发了负罪感和自我谴责的表现;最后他感觉他自己已经饱了,不想吃了,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这个时候,生气和恼怒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被压抑,出现肠胃不适、疲劳等症状;
将其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生气越是缺少事实根据,他就越不得不夸大他遭受的不公正;
陷入痛苦和自怜,会感受到极其受伤害、受虐待或者变得沮丧。

现在,置身事外的我们能够如此清晰的看到:对于我们来讲完全没必要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的事情,在当事人看来却完全合乎情理,这种失衡的内在驱力影响是多么地巨大!

那么,这些内在驱力是如何作用在L身上的呢?

请继续关注《由”海鲜炒饭失败的愤怒“引发的心理分析(二)》



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学治愈自己的瑜伽占星者。

如果你也渴望治愈伤痛、让心灵得以栖息、

让灵魂获得自由,那么你的到来,刚刚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