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寂静法师:《心经》到底在讲什么?(一)

2018-02-06 寂静法师 禅者Changer

本文内容来自2018年1月27日启动的【青年领袖全球行——欧洲站】活动。

寂静法师受邀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带领青年领袖们共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开示。

照见五蕴皆空。

第一个,什么是“照见”?为什么不用“看见”?

第二个,什么叫“五蕴”?

第三个,怎么是“空”的?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给《心经》写注解,会这样来写,很简单——

不自在菩萨,进不了般若波罗蜜,看见五蕴不空,一切很苦。

这样注解一下就知道《心经》在讲什么了,有时都不要说那么多,反过来写一个做对比就知道了。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能够用智慧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叫“照见”,肉眼看就叫“看见”。

“看见”只是看见事物本身。比方,我看见面包,能照见农民辛苦付出,照见阳光雨露在麦子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看见面包,就能照见面包背后的事物。

总结一下,“照见”不是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是看到事物的本质。有部经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很多人不知道“普门”是什么意思,我说个反义词,“普门”的反义词是什么?专门。

“普门”的意思是通用,“品”指的是这篇文章、这个法门,“普门品”指的就是观音菩萨通用的一种方法。

“普门”在英文里面翻译成Universal Gate,万用的门。比如我们常用的USB接口,我知道有一个万向轴,“万向”用的就是universal。

▲青年领袖们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听课

“五蕴”是什么?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再说得浅一点,我们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色”就是眼睛看到的;“声”就是耳朵听到的;“香”就是鼻子闻到的;“味”就是舌头尝到的;“触”就是身体碰到的;“法”就是心中感受到的。

“六尘”跟“五蕴”一样是现象,它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现在已经证明所有这些本质都是空的。所以就知道佛法多伟大,在以前科学不发达,他们透过修证已经看到五蕴皆空——

“色”就是看到的;

“受”就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

“想”就是我们的思维;

“行”就是事物表面的变化,变化不停;

“识”就是我们的意识。

这一切的本体是空性的。

这几天在听课,听到老师们在讲政治,政治是什么?为什么政治那么重要?为什么政策那么重要?为什么一个思想那么重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是个什么?思想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就是这个政策、思想、政治,它竟然会决定外在的物质。

那天我在论坛演讲的时候谈到了“万法由心”,或者叫“心生万法”,佛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意思就是内在的认知、观念、思想会影响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青年领袖在欧洲议会听斯洛维尼亚前总理Alojz Peterle分享

马云很优秀,他的优秀是不是说他外在的物质那么多?不是,物质是他从思想出发,然后创造出来的。

在座的都是未来的青年领袖,所以我要把大家拔到这个高度,领袖一定要有高度,要看清这个世界——人的思想在影响人一生的命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世界观,会影响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结果。

我说过一句话“世界没有改变,但世界真的改变了”。这句话听得懂吗?世界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观念变了,我们的视角变了,所以世界就变了。

很多人说竞争太激烈赚不到钱,但是可能有人转变视角就会发现钱很好赚。有人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但如果换一个视角就觉得很容易解决,而那些转换视角的人解决了问题,所以他们成功了,但依然有人说很难很难。

我说过一句有点“过分”的话——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意识、状态呈现出来的投影。马云就投影出阿里巴巴,马化腾投影出腾讯,为什么?这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观点不一样、视角不同。那些获得大成功的人,成就越大的人,就是他透过的表象看得越深,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看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人最有力量?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扛着犁、牵着牛、光着脚走过来,很辛苦,农民付出了那么多,得到却那么少。为什么?我们看农民所生产的物品,都是大自然长出来的,停留在事物最表层,不管是卖土豆,还是卖粮食,没有智慧含量,没有技术含量。

Pierre Marcolini把巧克力做得那么精美,透过这个精美的外表,我们就能看懂为什么Pierre Marcolini巧克力卖得那么贵,那个值钱的东西是什么?是思想。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财富在哪里?思想!

▲Pierre Marcolini巧克力

▲青年领袖们参观Pierre Marcolini巧克力工厂

制作成巧克力的物质是可可粉,但是由于它被做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花纹,技术和做工不一样,它的价格就不同,而这背后的配方是什么?是思想。

再看看我们中国优秀的中医,为什么有的中医开药就灵,有的开药不灵,这背后是智慧在起作用。 400多味中药,让你去开药行不?你去,别人吃了就倒下啦!(众人笑)

所以我是希望带着你们把这个世界看透,不是看热闹!

那么财富到底在哪里?

我们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名、追求利,这一切事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到底是什么生出了成功、生出了财富、生出了名利?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

真正的财富、成就,就在我们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什么?中国人把它称作“命”,我们意识里面所储存那些信息就是命。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他们在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第一次见到Pierre Marcolini,我以为是很古老的巧克力工厂,至少应该有200年历史吧,后来我心生敬意啊,原来这个品牌是他自己创造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寂静法师与巧克力大师Pierre Marcolini合影

创始人有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我们分析他是靠什么把这个品牌创立出来的?不要光看热闹,不要光吃巧克力,我们这次来,要把我们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所碰到的人,都“消化吸收”了。如果没有“吸收”到,就像走马观花,就只是普通的旅游。

Marcolini凭什么成功?我们要学会去研究人家,研究地过程就是消化地过程,“照见”他背后的那个本质,就是在吸收营养。

通过Marcolini,我们来“照见”一下,成功的人具备哪些能力。这里说的成功,不是说成绩好、学历高、读名校。不一定,当然如果成绩好、学历高、读名校,固然是好事,我们不否定。

在我看来,成功的人绝对具备四种能力——闻思修说。

第一,闻,即学习能力。摩登大道的创始人过去是做家具的,打一出生是木匠,现在已经把公司做到上市了,他就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这个是成功人士所必备的。所以,抓住这个,就抓住了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我们还要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不管对方是谁,向一切优秀学习能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第二个,思,即思考能力。随便看一个当今世界的成功人士,无论是扎克伯格还是马云、王健林,他们都有超强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们除了学习,还要注重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

▲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向宝马集团高级讲师Torsten Koch提问

第三个,修,即行动能力。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其实差别不大,他们都曾想过要干什么事业。差距就是,失败的人只是想了想,没去做,成功的人是想到了就去做到了。

一个人想要内在有力量,就是通过闻思修的能力,去实践和体会生命、触摸生命、触摸世界,当你触摸到了,真正去做,去付出行动了,力量就起来了。

第四个,说,即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基本不用去学,有了前面三个“闻思修”后,表达能力会自动呈现。

这四种能力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你就随便找一个你认为的成功的人,这四条他肯定具备,这是我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出来的。

▲寂静法师与斯洛维尼亚前总理Alojz Peterle交谈

所以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原来世界不在别处,在哪里?在世界观里。

我们到埃菲尔铁塔,在下面我们环顾四周,然后我们再登上铁塔看一看,看到的景观能一样吗?世界从未改变,但世界真的改变了。把这句话记住,悖论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存在。

你坐着电梯,嗖——到铁塔上去了,世界就改变了?变那么快?但你发现,世界真的没改变,但世界真的改变了!这是不是个悖论?普通人听不懂,别人要说你神经病啊,什么世界没改变,世界又改变,什么颠三倒四,莫名其妙!

他们不懂,当我们的世界观一变,我们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我出家以后的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我特别有体会。以前我看到世界有很多苦难,后来出家不久,有人问我“你节日快乐吗?”

我说:“什么节日快乐啊?365天都一样,还节日快乐。”

我说:“两条鱼在水里绝对不会相互问,老兄你有水喝吗?只有两条鱼在岸上的时候他们才会问,老兄有水喝吗?因为你在岸上感受不到水,所以你就问水里的鱼快乐吗?有水喝吗?”

当世界观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所以成功也好,财富也好,名也好,利也好,乐观、悲观、消极、积极,不就在这一念吗?

▲在布鲁塞尔街头留念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一套方法论,去改变我们的念头,把以前总是消极的念头,转成积极的,把悲观转成乐观。乐观不是阿Q精神,乐观是真正看到事物的这一面,阿Q那个不叫乐观,那叫麻木自欺。

“照见五蕴皆空”,你看,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叫“度一切苦厄”。当我们能从事物的现象回到事物的本质之后,然后现象的迷惑就消失了,现象带来的问题就消失了。

青年领袖们在佛光山抄写心经

【禅者Changer说】:

《心经》,是宇宙人生真相的地图,短短260字,却浓缩了大藏经浩瀚智慧的精髓,作为佛法的核心,颇有“芥子纳须弥”的味道,在佛法中历来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唯有大般若智,可以“照见”。在慧光普照中,黑暗中的问题、烦恼、苦难都荡然无存,这是肉眼、头脑无法企及的境界。这也与中国文化中“体、相、用”的思维方法不谋而合,透过现象,洞见本质,因而能够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威力无穷。

“观自在”,即是返璞归真的状态,即是《中庸》所说的“至诚”,《大学》中的“明明德”,《论语》所说的“仁”,即是道,即是那体元湛寂的“一念自性”……

那么,性在何处?

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所以,“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轮回。”

不是说因为“五蕴皆空”,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从此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不感受了,而是要注意观照自己的心,是以何种方式去看、去听、去尝、去触、去感知,也就是如何“用心”的问题。

“世间唯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我们是带着对过去、未来无尽的追悔、忧虑、期待……在患得患失中机械地咀嚼、填塞着食物,还是专注于感知当下食物带来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怀抱无尽的感恩在享用呢?正所谓:

贪嗔痴慢疑无非道场,能反观起处灭处,即是下手功夫。

吃喝拉撒睡尽属佛事,常觉知动者静者,都是开悟契机。

能遇到《心经》,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累世积累了巨大的福德因缘,愿我们都能够谨遵大德们的教诲,精进念诵,在生活中不断去参悟、实践那空性的智慧,最终收获一个圆满、解脱的人生。

(未完待续……)


编辑|宋太阳、觉之花、薏妃

审稿|阿甘、刘索影、李新芳、妙灵、燕芳、新茹

摄影|Mike Fan、倬莹、Snow、张柏滔、姜威、张力元、杨滢世

本文系原创,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原创|寂静法师:出来看世界,是为了把我们的本分做得更好

原创|寂静法师:灵气,是一个人心灵纯粹的程度……

寂静无惑|一段婚姻的缘份是注定的吗?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寂静法师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