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的他,19岁皈依佛门,27岁受邀Prada,雕刻的佛像作品被各大寺庙收藏

2018-02-08 禅者Changer


 90后佛像雕塑家 

当大多数90后还在忙着打游戏、刷礼物时,这位90后已是国内知名佛造像品牌“蒋家班”的主理人并受邀在上海、米兰等时装周做展览。

蒋晟,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雕塑专业的蒋晟,得到了去杭州永福寺修复一尊佛像的机会。

在此期间,他吃住在寺院。每天粗茶淡饭,晨钟暮鼓,尽管这样的日子只有短短七天,但他却爱上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他说:“在寺院中,人能回归到一个非常天真的状态”。并发愿今生一定从事与佛教相关的工作。

蒋晟毕业后,在厦门建立了蒋家班雕塑有限公司,专做佛像造像工作。至今,他已有几十尊佛像被国内寺庙收藏,并为杭州永福寺、厦门南普陀寺、上海永福痷、法华寺等著名寺庙做佛像修复和造像工作。

佛像造像行业目前是非常零散的,工艺大师的作品“曲高和寡”,加工厂流水线式的操作模式又没法理解佛像的内涵,所以蒋晟成立了“蒋家班”,希望能把整个体系串起来。

佛像造像有其独特与令人着迷之处

也许很多人会想:怎么让这种宗教用品具有更多的艺术性?佛像造像过程中宗教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呢?蒋晟认为:佛像造像过程应该在艺术性的基础上让它有宗教性。

站在艺术品的角度,你会发现最好的艺术品一定跟心灵有关,当人看到时会有一种最纯粹、最直接的感动。从中国雕塑史来讲,最早的雕塑是宗教雕刻,就是佛像,它给人的感觉是最震撼且直观的,让人既认为它是一个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同时又能让人在它面前跪拜。

但这也是不能有偏颇的,佛像毕竟是用来供养的,太过于艺术化就会变得很个人,变成一个工艺品,但蒋晟的工作重心还是希望佛像的落脚点是一个可供供养的宗教用品。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想要被大众接受,这个过程必然避不开商业化。如果一种好的商业模式,能让更多人请到佛像,就可以把它的价值,放在一个历史地位里,才能够让佛像真正的可 42 35534 42 14987 0 0 1894 0 0:00:18 0:00:07 0:00:11 3399世。

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其佛像的风格和特点也有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刚传入中国,要么是非常巨大的石像,要么十分清秀,我们叫做“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现在我们可以在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或者麦积山石窟看到。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开放,对身体的欲望开始扩散出来。我们会发现隋唐时期的佛像有点丰满,这跟社会发展也有关系,丰满是人们富足生活的一个具象体现。

宋代的佛像在隋唐注重肉体优美的基础上又有了提升,如果说隋唐时期还是宫廷式的优美,那宋代就开始出现很动态、很闲适的神态。

元代开始信奉藏传佛教,它的那种文化是侵略性的,切断了之前佛像的历史,其佛像基础也变成了藏传佛教的基础,变得一板一眼。再到明清时期,延续藏传佛教的造像思路,比如雍和宫里的佛像就非常有代表性。

而到了现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视觉积淀已经扩展到全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参考基督教、伊斯兰教,可以去尝试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元素等。这一切的前提是,汉传佛教是很包容的,它的佛像可以吸纳所有民族的特色和优点。


规矩和创造性的理性融合

在佛像造像过程中,是怎么将各种规矩和创造性的东西融合到一起的呢?一些佛像会有自己的《本愿经》,记载了关于佛像基本的外貌特征,各种不同的姿势、形象、故事、渊源等。

蒋晟说,如果要做地藏菩萨,他就会花时间去钻研这个品类,找出创作的着力点,形成理性层面的思路,如此就能很好地满足佛像的宗教性。在这个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去做一些创作层面的事情。

首先,他会去看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地藏菩萨。这个看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汉传佛教的每一尊佛像上,都能看到不同时期工匠对于佛像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形成了不同时期佛像不同的样貌。

二是,通过前人对佛像的理解,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该怎么理解,为了寻找到最好的造像呈现手法,他走遍全国各地大小石窟,身临其境的感知佛像的肃穆与威严。

在《问佛》里,仓央嘉措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蒋晟则觉得“佛像是最美好的人像,那最美好的佛像也在人身上。”

于是,他时常会去寺庙里住上一段时间,近距离观察德高望重的僧人的言谈举止,或是年轻沙弥打坐、念经的虔诚的姿态,然后,再把人像转化成佛像。

 “蒋家班”的佛造像的底座通常很长,衣纹垂叠如 “瀑布”般从极高处倾泻而下,但佛造像的面容却都纤眉细目、安然秀美,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凝神静观,心底不由生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造这个时代的佛像不单要用心去做,还需要为理想买单,有永不妥协的精神。在制作德化窑释迦牟尼半跏趺坐像时,由于采用高质量的瓷泥,烧窑过程中特别容易塌陷,烧成率仅百分之十。

但蒋晟反复尝试,试遍了各种材质,因为有他在工艺上的执着,最终才有了我们眼前佛像与底座浑然一体,坐像轻盈的悬空效果。

他把做佛像比作“凿山”,开渠引流,在没有路的地方,发现前面的路,即便慢慢忘了开凿的目的,只为每天一点点的成就而感到满足。

而当一个人忘掉目的时,目的自然就成了。

 流浪的神明 

2012年,他偶然间在南普陀寺后山发现了上千尊神像,包括佛像、菩萨像、土地爷、财神爷……这些被人随便地扔在地上的神像,大多破损严重。

 “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我看到的是众生相。因为这些神像,每一尊都被使用过,每一尊都饱经沧桑,它们摆在一起就好像一个个信徒。”

他把神像搜集起来,找了一些淋不到雨的洞窟,安安稳稳地放进去。然后,再一尊尊的请出来,为其拍照存档。

两年时间,他拍摄了1000多尊神像照片,集结成一本名为《流浪的神明》的书。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觉得“这些神明是在流浪,一会儿流浪到工匠手里,一会儿流浪到信徒手中或者寺庙里,一直在流浪,同时人寄托在神像上面的价值观也一直在流浪,因为你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

这其中不少神像,成了蒋晟后来的创作灵感。

这件事对蒋晟的触动很大,由此开始,“蒋家班”开通了私人定制佛像业务,“信徒如果能够得到完全属于自己的佛像,就一定会非常珍惜地对待它。”

但作为一个佛教信徒,他也并没有对于佛造像的去留过于执着,“佛教有一个观念就是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生灭变异无常的。有一天我做的佛像也会坏掉,也会被遗弃,但当人们使用时,人们从佛像中能够获得一点点恭敬心,或者是信仰的种子也好,对它来讲,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为此,他的工作室“蒋家班”还做了一本《佛像供养须知》。

“我希望人们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佛像,并且非常珍惜地对待它。”

 供佛像的意义 

佛弟子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意义何在呢?《佛说造像量度经》云:尔时贤者舍利弗,向佛敬礼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间,若有善人不胜怀慕,思睹世尊,愿造容像者,则其法如何为之?”

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暂升天土,未旋斯间,或示无余涅槃之后,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愿造容像者,则须遵准量度法为之。”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会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

所以,供奉佛菩萨形象,是教学。

第一是让我们生起礼敬之心,普贤菩萨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修行十个纲领中的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

见到佛菩萨的像,礼敬的心就生起来,我们要将礼敬佛菩萨的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如是礼敬,对一切事也如是礼敬,敬事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圆满。所以供奉佛菩萨形象是要我们对人、事、物,升起真诚恭敬的心。

第二个是见贤思齐,佛菩萨也是从凡夫修成的,他今天成佛菩萨,我为什么还是凡夫,所以我应当效法佛菩萨,向佛学习,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也要作佛菩萨,激发自己高尚的志趣。

第三个是见到佛菩萨的形像,就想起佛菩萨的教导,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要深解义趣,依教奉行。

所以供养佛菩萨形像不是迷信,而是纪念和怀缅。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禅者Changer】说:

从人类活动来看,我们可以把为谋生而从事的工作称为“职业”

把加进了兴趣的挖掘和天赋的挥洒的终生职业探索称为“事业”

把加进了服务大众的大悲愿力、超越个人兴趣范畴和局限的事业称为“志业”……

您现在从事的是职业、事业,还是志业呢?

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千百年来,多少中国人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在浮躁的人群中沉下心来,安住一方,孜孜以求。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都是那些耐得住寂寞,在迢迢求索路上孤独前行、自压自解的人;

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享受自己的工作,很容易在时间的飞逝中废寝忘食,在追求极致的旅途中渐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他们留下传世的名作不过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他们,是无限创造力流淌的通道,是上帝唇边的那支笛子,把生命化作行云流水的乐章……人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佛性,却唯独找不到任何的“自我”;

他们,不一定为同个时代的人们所知晓、所理解,然而,他们的光辉却永远辉耀着人类文明的长河。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的时候,就是“我执”消融之时——无我,则道自在其中矣;

能超越人我之别,用大格局、大心量,去发一个菩提大愿,从事一个为之终生奋斗的“志业”,在极致的追求中把自己的光和热辐射给更多人……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修行吗?

果能如此,人生便是无悔。

编辑|禅静、觉之花、薏妃

审稿 | 燕芳、新茹、果果、新芳

素材来源|蒋家班佛教造像、谁最中国、OPENPAGEmagazine、财经天下周刊

本文由禅者Changer整理编辑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生命中的很多缺陷和不足,都能通过这两个字化解

原创|寂静法师:怎样帮助亲人摆脱不良嗜好?

原创|寂静法师:不要伤害善良的人,要把这一条当作戒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