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何农村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2018-03-05 摆古论今



近日,在知乎上一则“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的提问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题主是一个来自五六线小城农村的孩子,毕业后发现身边的来自农村的朋友普遍混得不好,于是提出了关于农村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疑问。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曾经给无数贫困学子带来希望的口号,在现今社会仿佛逐渐“失灵”了,那么这种农村学子取得成功越来越困难的情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成长之痛:戴着贫困的“镣铐”起舞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是尼采的一句箴言,这句话也曾经激励着无数想通过高考和大学改变命运的学子。可在看似最公平的战场上,也存在着许多无法填平的鸿沟。


高考让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和城里的孩子坐在一个教室读书,住一个宿舍,吃同样的饭菜,会给你一种仿佛我们都差不多的错觉。


其实不然,在学业上,城里的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最新的教材知识;在生理上,城里的孩子有更好的营养和身体状态面对学习;在生活上,农村学生往往要面对更多的家庭烦恼和贫困带来的自卑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面对诸多差距,也许农村学子还可以靠着努力逆流而上,考取名校。


但可惜的是,想要改变命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而这起点,成为了许多农村学子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争取到的“胜人一等”。


进入大学以后,生活不再简单,消费不再单一,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而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要为了学费、生活费奔波,不仅无法安心学习,也无法好好享受大学生活。


相反,来自大城市的孩子要么全身心投身学习,要么拓展视野丰富经历,这四年俨然成了一道分水岭。



热播剧《你好,旧时光》中的辛锐,家庭贫困使她一直无法摆脱自卑心理。学习虽然努力可是却面临着英语口音为她带来的自卑感,她的妈妈也不愿意为她买一个CD机练习英语。虽然她靠着努力最后赢得了保送的机会,结局却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


很多农村的孩子就像辛锐,赢了起点,却依然无法战胜命运。


农村学子该靠什么改变命运?


为什么当年村子里走出的孩子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而现在的农村孩子觉得自己在大城市越来越不好混了呢?


其实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成功的成本越来越高,再也不是一张文凭能解决的问题;第二,成功的标准越来越高。


在大学扩招前,大学生稀缺,所以考取大学对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好跳板。



而现在,城市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毕业后的农村大学生已经无法满足于在城市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这也就造成了“农村大学生普遍混得差”的感觉。


追其原因不难发现,出身寒门的大学生改变命运的标准已然提升,与之相应的要求也随之增高。靠一张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无论是在求职还是创业等方面,都更加看中能力、视野、管理理念甚至人脉等其他因素,而这些农村学子都很难和城市学子相比较。比如某公司在招聘文秘岗位时,HR召集面试者喝咖啡聊天,为的是考察大家对咖啡礼仪的了解。而就是这个考核让成绩优异笔试第一的农村毕业生错失了工作机会,因为她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咖啡礼仪。


这样的“差距”在职场中处处存在,农村学生固有的“小农思维”和生活经历导致的视野、格局的狭窄,让他们无数次的错失机会,也让拥有更高眼界和更全面素质的城市学子不断脱颖而出。


衡水中学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就是一个让无数农村学子摆脱贫困的“梦工厂”。2013年河北省的高考文科状元于潇,以676的成绩被港大录取,可没有人知道,她在一学期后因为挂科太多被香港中文大学退学。


根据衡水中学老师透露,她无法适应港大纯英文重能力的培养方式,无法跟上大学的学习节奏,只好无奈退学复读。


衡水状元的陨落,正是说明这个时代,学习成绩在综合能力中已经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而没有了学习这条出路,农村学子们又该何去何从?


“寄生”家庭不断吸血,寒门学子发展道路局限



离开高中、大学,真正进入社会后,农村毕业生面临的麻烦和困扰也远没有结束。其中最大的并且会伴随所有农村学子一生的问题,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沉重负担。农村家庭的特点就是贫困、人多、文化水平低。


面对这样的家庭,往往就算一个人成功在大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仍然难以支撑家庭。


毕业工作后,不仅要负担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负担家庭的生活费,甚至弟弟妹妹的上学费用。原生家庭至此变成了会吸血的“寄生”家庭。这种“寄生”直接导致个人目光的短浅和发展的局限。


进入工作岗位的农村学子想的更多是如何保住工作而不是如何发展自我,在面对一个可能的跳槽机会或是创业机会时,农村学子往往也没有底气和勇气做出选择,致使机会错失。


比起发展,他们更看重的往往是眼前的利益,就像是被血吸虫寄生的宿主,因为大量营养被吸收往往会得“侏儒症”。农村学子在自我发展上不就正如患有“血吸虫侏儒症”的人一样么?


就像《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一样,虽然她在大城市有表面光鲜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可远在家乡的爸妈哥嫂却成了她甩不掉的包袱,不仅找她要钱要工作,还时常惹出不必要的麻烦。这直接导致了樊胜美谨小慎微为人圆滑不敢在职场寻求突破,就连谈恋爱都要考虑能否负担家庭而不敢追寻真爱。



正如《双城记》中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个成功越来越难,成功的代价越来越大的时代里,农村学子想要成功确实越来越难,而他们所拥有的也不过是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奋斗。


希望有一天,走在同样街道,生活在同样城市,同样努力奋斗的我们,都能被生活和成功同样眷顾。




延伸阅读:为何农村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慵懒的老虎”的回答


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博士,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感触极深,也有过一些零星的思考。在读书时,本人一直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工作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像一部想超车而又动力不足的老爷车,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甚重。不得不承认,题主说的这个现象非常具有普遍性。下面结合自身的思考和观察,分析一下原因,请知友批评指正。  


▍第一,后援力量严重匮乏。


人在读书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后援,吃饱饭有衣服穿能买得起几本书就可以了,相对而言农村出来的学生反而更容易有上进心,本人读书时靠兼职就能活得很滋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时在主观心态上是吊打一切富二代、学二代、官二代。但是工作后竞争条件不一样了,后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举个例子,本人有两个非常好的朋友。A农村来的,读博时科研实力杠杠的,神一样的学霸,读博士时在学术圈的知名度就大过一些教授。B家境殷实,有教养,喜爱读书,特别努力,但是科研能力平平,属于被A吊打的类型。他们俩毕业后在同一个大学任教。B的父母在他工作确定后立马给他全款买了150的豪华精装房和一辆80多万的车。然后B安安心心的做读书、教书、参加学术会议、做科研。A毕业后,结婚的婚礼钱都是借来的,本人还借给他一些。然后现在做各种兼职,赚钱养家,房子和车子更是全靠拼命兼职,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做科研。其实,我们私下都知道,A是真正具有学术天赋和能力的人。我相信,这样下去,五年以后B和A在学术上可以打成平手,十年下去B将远胜于A。最后发现A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B,而是B他爹妈。


去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跟A还有一众好友在长江轮渡上喝夜啤酒,有一位卖唱的女孩走过来,我点了一首《老男孩》,春天的夜晚微风拂醉,江景如画,女孩歌声感人,A干掉一杯啤酒,突然嚎啕大哭,神情激越而悲怆,一众友人不知所措。我把A楼了过来,轻拍了几下他的肩膀,一会A又谈笑风生了,我想此时我是懂A的。 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多线作战,如果没有家庭的后援,精力必然被严重分散,而无法在某个方向上坚持和做出东西。   

▍第二,急于尽孝的心态。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一旦毕业工作,普遍有急于尽孝的心态,给父母钱,给父母亲戚买东西等等。这本身都是人之常情,孝敬父母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刚工作时,收入本来不高,再急切地把钱寄给家里,必然会减少自身的社交资本,久而久之,即使工作很久,圈子也不会大,发展自然受限。多数农村父母,孩子一工作,普遍有严重的熬出头来的心态,殊不知这一心态会严重压缩孩子的发展空间。


本人发现一种现象,农村出来的孩子工作后的前两年尽孝热情高涨,后面就逐渐熄火,后劲严重不足,主要原因还是收入水平跟不上。其实,农村娃工作时,父母的压力刚好得以减轻,孝敬他们就应当做长远打算,好好奋斗将来他们有个大病小灾,你也有钱给他们治疗。不然你实力不够,再有孝心,经常也是于事无补。至于村里人说某某又给爸妈买了啥,这种直接忽略,如此肤浅的评价,如果都能影响到你,你不一样变得肤浅了吗。见过太多的孩子刚工作后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然后过不了一年半载又要倾全家之力凑首付款,何必颠来倒去呢。


本质上,急于尽孝反应的是一种急于证明自己的主观心态,这句话尤其适用于男生,这个问题同样凸显一个人的格局。


▍第三,自身格局不够大。



农业社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的性格和格局。根据本人的观察,农村出来的,混的比较好的大学生,多不来自于农业家庭,而是来自于农村的商人家庭、村领导家庭、教师家庭等等。纯粹的农村加农业出身的孩子,格局容易受限。工作后,月收入6000块,这些孩子的想法是使劲省着花,坚持过苦日子,把钱攒下来。殊不知,6000块,再怎么攒,不吃不喝,也成不了7000块。


攒钱的心态,本质上是一个人缺乏冒险精神和投资意识的体现。这种心态会严重地限制一个人的发展。本人读硕士时,有两位同学都是农村来的,后来他们都做了律师,收入差不多,前两年大概每年8万左右的水平。A极为节俭,省吃俭用,除了必要的行头衣服支出(律师行业行头消费占比很大)外,几乎从不请客吃饭,能省则省,省钱买房。B平时做律师,晚上做家教,各种插空兼职,动不动搞聚会、豪情万丈、江湖气十足。第二年B买一辆二手车,后备箱里随时放着中华烟和五粮液,所有收入全部干光。现在A年收入15万多点,B基本上保持在50万以上,座驾也换成了宝马5系。


很多人认为眼界限制了农村孩子的发展,这个不可否认。但是对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而言,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眼界而是格局、胸怀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眼界可以随着见识的增长而开阔,而后面几个则需要自身痛彻的反思和领悟得来。能准确的鉴别前面的到底是芝麻还是西瓜,不仅仅靠眼睛,更重要的是靠内心。     



▍第四,不善迂回的自尊心



农村来的孩子,读到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的,在家里、村里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口碑和风评,这类孩子的自尊心也往往比较强。但是在工作中、交际中,过于明显的自尊倾向,会严重限制一个人的迂回腾挪能力。像比如,本人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如果他不是性格特别活泼那种,本人会极为尊重地跟他们交流,一般不开玩笑,因为懂他们的心态,玩笑开错了容易伤到他们,本人读书时也是如此。其实心态阳光一点,不要总去想宏大的理想抱负,多出去接触一些朋友,会让农村娃的情商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另外,恋爱也是改变一个人的绝好机会,尤其是如果有幸找到一个识大体、有格局、有眼界的女朋友,自身会改变很多。   



▍第五,人设崩塌。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多数人的传统观念对我们的基本人设是勤奋、上进、肯吃苦、淳朴等等,这些好的人设或品质是我们的优势和名片,有很多工作就是需要这样的品质。然而,最近几年发现越来越多的穷人家的富二代出现,导致自身人设崩塌。穷人,如果丢了吃苦耐劳和勤奋,就是去了让人尊重或者说敬畏的理由,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翻盘的唯一资源。


说了一通,尽管生活很艰辛,阶级固化严重,但是本人相信,只要努力,有方法的努力,前途仍旧可以一片光明。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跨越一个阶级,不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代人能够轻松完成的事情。



作为农村娃,本人比较赞赏的努力方式是,承认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条件性缺陷和不足,沉住气,不去跟人比,在某个行业领域深耕,建立起自己在该领域的口碑和知名度,这样你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会增强,这个对于农村出身的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等你四五十岁,在行业领域内、单位内有一定地位和声誉以后,很多改变就顺其自然了,总之沉住气吧,正所谓艰难苦恨玉汝于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刻提醒自己抱有这样一种自省心态,我相信不会混得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