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2017):做问题导向的学院派研究 【转】
做问题导向的学院派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唐忠教授
我想时间比较紧迫,可以讲10分钟,当然之前农业面对的是生存,现在可能是发展和享受,比如休闲农业、生态和享受。产业链都是满足生产和价值的,我们可以谈一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占的少,其他环节占的很多。我报了一个题目——做问题导向学院派研究,刚才柯校长讲的跟我想表达的意见是相似的,因为这里两个话题,一个是问题导向,一个是学院派,学院派讲学理,我自己感觉不一定对。现在看学生论文或者读作品,感觉现在理论的思考,学理性有历史的偏弱,大家想话题加深模型算出一个数据来讨论,这个不是不需要,但是感觉(问题)导向东西偏少。农经研究有三种机构,一个是政府的研究室,和我们不太一样;第二个是做学问的咨询机构,所以政府的研究室对政府资源的拥有和掌握比我们好很多,可能对短期的研究、政策的鼓励比较快,也有系统资源,市场上咨询机构可能对市场短期波动,对产业短期变化比我们了解,大体就是这样。虽然向当前竞争靠近可能不太有优势,但是我们做相对长期的历史感的,学院派研究优势可能还是很多的。
比如我们说过去三百年,我们有150年是康雍乾三朝盛世时代,后面150年是在重新找回自己,中国现在处于找回自信的状态,可能这个过程会反映很多,当然有自信的人是回到常识的状态,所以我们近来学研究要回到学院派常识,人民大学有三个基本要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我们想大学读书的时候这三个基本都实现了的话,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说把基本概念兜好,第二句话说理论联系实际,要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今天想说的是怎么样基于实践来研究问题,刚才前面两位也是同样的观点。问题导向或者基于实际的现实问题来梳理科学问题,觉得最近这些年,我自己也略微有点削弱,或者有点下降。在我们研究里面,如果大家细心看,每年学校产出多少博士生、硕士生,人民大学每年毕业一百多博士硕士,很多论文作者可能也不清楚最终想表达什么,但是格式上、形式上是很规范的,但是他自己说不清,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也比较忧虑。
这个背后我感觉,现在阅读的时候,大家读书很少,读论文多,不读经典著作,不读历史上重要的作品,只读我想用的文章。学生参考文献列一百篇、二百篇,是跟我们这个领域相关的,是小同行,大同行没有,理论东西可能偏弱,这是我的忧虑。我们经常说要搞经济学管理研究首先要有历史哲学地理的知识,现在我感觉我们学生在历史、哲学、地理三块知识特别弱。刚才黄教授说,上面一层是人员的关系,人员关系是哲学层面的探讨,经济学里面的哲学、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上的东西我自己觉得现在有点弱,再来把这些问题放在刚才说的话里面,中国农业正在失去竞争力吗,或者反过来问一句,我们理想的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是什么,我们希望实现什么样的有理想的农业?
可能这个需要我们有非常宽的视野和长的历史,总结经验,才有可能讨论理想状态。寻求的有竞争力的、未来符合中国市场的农业是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话题,因为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业、目标价格等,说规模经营。我们希望20年、30年以后呈现什么样状态,这个状态是有竞争力的。我想举例,可能需要我们把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大学现在是一些学理性的,比如未来农产品需求怎么做。现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我们在座好几位专家参加好几轮农业现代化规划的评审和讨论,那未来五年农产品基本需求是什么,不同收入的人群需求结构是什么样的,类似的可能大家没有仔细看,也没有研究。我们说他们看宏观数据是中国农产品下降非常快,有不同数据,水资源要下降到70%以下,按土地面积再下降也可能在百分之七十几,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算法。那未来消费怎么走,不同的收入组织人,消费不受收入影响的状态下消费是什么样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态,现在有多少人口到这个状态了,其他人会怎么样,类似我觉得是基于中国现实问题做学理的,提出建议一些长远的研究,我自己觉得是学院派研究。类似比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WTO规则、中国贸易会改善世界的食品安全吗?因为农业价格要素资源流动性是不存在的,劳动力也是因为很多国家的现实。那农业里面发现统一的市场,相对而言对相对弱的区域还是有伤害的,可能使得某些区域由于国家的存在,粮食产品反而受到影响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让我们探讨WTO的规则,中国人要怎么看它,我个人觉得没有WTO,中国农业发展可能更好,因为我们在20年前牺牲农业换取其他功能,那现在可以牺牲点其他功能换一点农业吗?某些农产品进口大量提升完全可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这个时候别人可能对其他产业进行报复。现在农业面临的困境是没有保护手段,关键措施也没有,这样在国内市场上做有点捉襟见肘。
可能有些话题需要研究,刚才我说我们可能有人文、哲学、历史、地理,我有些时候跟学生调研,到每一个省问他们这个省有多少面积多少人口,大家通常都不知道,比如大家知道江苏有多少面积吗?说三个答案,三个答案都远离现实,例如河南有多少人口,京津冀有多少人口,这些基本东西是基于现实的、问题的,我刚才说的需要有历史的、需要有地理的,需要有哲学的。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学理论,第三个层面是数量工具,是逻辑推理是逻辑化的,这样提出我们自己长远的看法。比如现在可能农民收入处于历史长周期的某一段,中国会不会缩短40年达到这个目标,类似可能要做相对长远性的一些问题,使我们对教课书贡献更大,相对以前我自己感觉读书氛围不浓,所以今天提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一块来探讨培养下一代年轻人,使他们既有中国实际又有学理,又有现实,基于常识性的可能不符合答案,有时候我们算出的数据不符合常识,那我们可能就是数据的取得方式有一些问题。我们自己的收支是理性,所谓经济学者说不清,但是我们要对比这样的问卷,现实当中能做选择和差异,我们做这样的研究可以教导前面的研究,因为我们学院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做类似的研究,我们调研非常多,去年统计了一下,2015年农发学院到农村调研,50个老师,平均33天,时间还可以,因为还要上课,我自己37天,可能很多事情看到例子,但是更多是问卷,这个问卷是跟现实不一样的。
我们希望下一代年轻学者在把西方数量、工具和我们中国的实际和传统理论结合的更好,现在感觉是某些方面结合的不错,但是另一方面有所偏废,就是一篇论文没有思想上的火花,思想上感觉没有收获,这样,故事讲起来也没有吸引力,但是论文看起来很规范,可能是大学的评价体制问题。怎么使学科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想说一句话,因为秘书处是在人民大学,人民大学可以很好为秘书处工作,提供服务,同时信凯刚才说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是团体,第二个是开好两个方面的会,他说第二个会是今年的农经的学科委、教指委和青年委组织一个会,是学术会议,8月20号在人民大学北京本部校园,所以希望大家到时候也能参会,谢谢大家!.
——END
编者注:
本推文是唐忠教授在2017年6月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
本推文转自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ycaea.hzau.edu.cn/index.php?a=shows&catid=20&id=99
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