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比较 基于HDI的分析【转】
前注:2018年10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以及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举办了“纪念农村改革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刊登了部分专家的发言,“三农学术”将陆续转载。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
10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纪念农村改革40周年研讨会”在东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林万龙教授在会上做主题报告。以下为全文实录: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周年。我从1991年入学到现在27年了,如果说从开始工作算起到现在的话,2001年到现在,也有17年了。所以我也很荣幸在过去40年中,我在我们学院经历了一半甚至一半多的时间,为学院做出了一些自己的贡献。很感谢学院今天给我一些机会,讲我的一些研究。
那么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城乡差距40年的比较——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分析。我们都知道,1978年以来,咱们国家农村的改革发展到现在为止取得巨大的成绩。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2003年。我们一直讲1978年、1984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大家可能忽略了,就是2003年。因为在2003年,咱们国家的财政部提出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2004年的一号文件,我们就提出来这个城市要支持乡村,工业要反哺农业。这事也就意味着从2003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城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们由以农支持工,到以工来反哺农的阶段。
从2003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城乡差距过大,从很多研究来看,仍然是面临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那么问题就是在于,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来看?一方面我们强化对农村的支持,农民的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城乡差距,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怎么样评估和评价过去40年,我国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差距变化。那么2003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于差距的缩小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支出,很明显从2004年开始,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为什么说2003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中央财政的三农支出的比例和绝对值,在这些年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我们再来看城乡差距,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有波动性的。我们曾经缩小过,1978—1984年是缩小了。实际上1984年以后一直在持续的拉大,这些年,由于补贴政策,取消农业税等等,稍微有所缩小。那么总的趋势,1984年以来,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在拉大的。在公共服务方面,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2003年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我们取消了所有的农业税费。中央财政明确规定了,财政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4年开始,我们全面实施了农业直接补贴;2001年开始试点对义务教育的补助。2007年农村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实施;2003年开始试点合作医疗,那么现在已经到了所有的县。2003年开始搞医疗救助,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的低保政策。2009年建立农村的养老金制度,到2017年是实现对农村金融的全覆盖。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的收入差距在波动,另外一方面我们又采取了很多,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怎么评价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刚才看到收入差距的变化。我们如果再来看公共服务的差距,这个数据可能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致。单纯从绝对数来看的话,农村这些年应该说变化非常大。但是如果从跟城市相对差距来看的话,可能这个变化跟我们想象的还是不一样。比如说文盲率,1978年农村是城市的2.12倍, 2016年的话变成2.77倍,是拉大的。受教育年限,城市原来跟农村比是1.34倍,现在是1.33倍,基本没有变化。我们再来看最好的一个指标是孕产妇的死亡率,现在基本上是1:1了。我们看一下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农村原来是城市的3.4倍,现在仍然是2.4倍。人均的预期寿命相对差距基本没有变化。我们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信息、场景、图景。
我们到底怎么来看城乡差距在过去的40年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直观的综合性的指标加以衡量。如果我们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必须体现在人上。我们认为就是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所开发的人类发生指数(HDI)。那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就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因为它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跟HDI的理念,我认为是一致的。那么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话, HDI,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反映“以人民为中心”的我们党的执政理念。HDI,我们知道是UNDP在1989年提出的,到现在为止的话,已经发布了25期的报告,几乎每年发布一期,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类发生指数进行衡量,涵盖了预期寿命、教育水平、生活质量三个方面。
2010年对这个方法进行了改进,核心的指数有三个:健康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事实上如果我们要找理论根据的话,它的理论基础就是阿马蒂亚·森提出来的人类发展的概念,就是说可行能力的概念。收入反映了经济上的可行能力,健康反映了未来的生存能力,教育反映了未来的发展能力。所以用可行能力作为指导,开发的人类发生指数,可以很好的抓住,我们以人为中心的一些核心的特征。我们知道如果把这些指标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指数,就要进行归一化的处理。标准化的处理,那么UNDP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用最大值和最小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比例,来进行一个标准化的处理。他提出了处理的标准,有些相关的研究,虽然有人认为这个理念有些缺陷,但是总的来说大家还是认为这个指标,有它的可取之处。
这个指标一般用来对于一个国家进行分析,也有很多的研究对一个省或者一个区域的HDI,来开展分析。在中国对城乡HDI进行分析,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比较好的文章就是宋洪远和马永良在《经济研究》上,2004年他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城乡的HDI。那么中国整个国家的HDI,UNDP每一年都发布。中国历年的HDI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有一个标准。就是HDI大于0.55,就进入了中等水平。HDI大于0.7,进入了高水平。我们可以看出来,根据UNDP的标准的话,我们中国在1995年是进入了中等水平。那么在2010年进入了高水平国家,整个的2012到2017年,中国的位次上升了7个位次,在189个国家,中国的HDI排名第86。应该说是中等偏上。
我们运用了一些数据,当然有一些数据是缺失的,缺失的数据我们利用差值法和趋势外推法来进行处理。我们的结果是这样,这三个指数当中的健康指数,城乡都在增长。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还是略有拉大的。虽然绝对值都在涨,但是城市改善的更好一点。比较严重的是教育,同样城乡都在涨,但是教育的差距很明显在拉大。收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下降。城乡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1980—1985年,跟家庭承包制有关系,缩小很明显。总的是什么概念?我们经过计算,就发现城乡HDI的总体差距,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农村落后城镇10年以上。
刚才我们讲了,1995年中国进入中等水平的行列。中国的城镇在1988年就进入了中等人类发展组别。2007年进入了高等人类发展组别。根据我们的计算的话,农村在2007年进入了中等,到现在还没有进入高等。所以我们粗略来看的话,就是城市比平均的水平要领先。农村比城市大概滞后10年左右,这就是我们现在从过去40年,得出的基本的一个看法。
还有,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看城乡HDI,如果我们以2003年作为一个节点来看的话,你会非常惊讶。2003年之前我们的HDI是在缩小的,就是城乡的差距是在缩小。2003年之后的差距是在拉大的,很有意思。因为我们2003年大力加强了对三农的支出,但是城市发展的更快。实际上我前面讲,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那张表,如果给你另外一张表,就是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占财产总支出的比例,那你就可以看出来。2003年到2009年一直是在下降,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这些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给农村给的多了,但是相对来说给城市的可能更多。到2010年之后慢慢的比重在上升。所以我们HDI的城乡的总体差距,近10年来呈拉大的趋势,差距的缩小和拉大主要是什么因素在影响?
我们从这三个指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城乡相对差距的缩小和拉大,就是主要起作用的是收入指数和教育指数。总体来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育指数对差距的拉大起到主要的作用。收入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对总体差距的缩小起到主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我们如果以2003年来看的话,我们看很明显。在2003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城乡HDI指数的缩小起到主要的贡献。2003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仍然在起主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上的差距,把收入的正向作用几乎给抵消掉。所以,2003年之后我们拖后腿的主要是教育的差距。所以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说必须客观的全面的来看待,40年来我们国家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
第一,从每个指标来看,40年来,农村经营的发展权利均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第二,城乡HDI总体而言在持续缩小。但是,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尽管2003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强化三农投入,但是近10年来,差距仍呈拉大趋势。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对于我们总体差距缩小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收入差距缩小所带来的正向影响。所以未来的城乡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点讨论一下教育。如果你去看统计数据,我们城乡生均的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差距在显著缩小。就是你先看,花在农村一个学生的孩子身上的钱,花在城市孩子身上的钱,它这个差距现在非常小。我们可以看到,1998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在小幅度推进。农村相当于城市的82%—78%,到了2017年,农村相当于城市的92%就小学,初中到了91%。也就是说生均差距已经非常小。如果我们再去继续查,说农村老师的学历水平和城乡老师的学历水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列上。但是结论是也很小,现在农村老师大学以上的学历和城市老师大学以上的学历差距非常小。
为什么教育产出的差距在拉大?刚才我说了城乡教育指数衡量的不是投入是产出,是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你的小学、初中直至大学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5岁儿童的预期受教育年限。我这有一个数据。1989年全国大学生44%来自农村,当年的农村人口或乡村人口74%。2011年大学生当中来自农村的只有18%,到这个时候乡村人口是49%,一比较你可以发现,城市化的速度,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化的速度。所以你不能用说外边农民进城了,所以农村的孩子少,作为一个理由。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简单的投入上,我们产出质量是有问题的,在农村。我只是提出来这么一个思考。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去观察的话,生均教育投入相当不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投入相等。因为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方面造成了城镇人口的大量积聚。另外一方面使农村留守人口的持续减少,城镇教育投入的规模效益要远远大于农村。
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农村的小学,同样一个小学可能只有50个人一个班。在一个城市的小学可能有100人,那么我100人每个投100块钱和50个人每个人投100块钱,生均是一样的。教育总体的从班来讲,它的投入,它的规模效益是不一样的。城市明显就有规模效应,人口积聚。另外,还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如果我们做一些微观的调查,不要仅仅躺在统计数据上看问题,到农村去看,到城市去看。那么会发现师资的质量是非常大的差别。我们现在很多的县的教育局,每年都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引起的师资的不足。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在全县范围内招考老师,招考的都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好的老师都到城里了。所以你不要去看学历,单纯的看统计上面表现出来的数据。到下面去看,那你就会发现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是城乡师资差距在拉大。那么教育资源的不公对贫困群体尤为不利。我们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城市里面投。
我这有一个数据,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我们用了定量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农村里面的五等份的收入组,因为教育而迁移到城市里面的概率,差异有多大?最高收入到了64%,最低收入不到10%。也就是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际上对相对富裕的群体是更加有利的。对于贫困群体是相对不利的,我最后要说一句话,我们在座的年轻的同学可能你们没有体会,跟我这个年龄和比我更大年龄的老师,大家看看,如果不是因为教育公平,我们这些出生并不怎么样的孩子,我们能上大学?我们有多少人是受惠于教育公平?所以现在的过渡精英化的趋势是有问题的,我们埋没了多少在农村里面的天才,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个情怀,未来城乡HDI,差距要缩小。教育可能是很重要的,前面讲的教育差距很大,未来这可能是一个方向。我就汇报到这儿,谢谢大家。
——END
本文转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
http://cem.cau.edu.cn/art/2018/11/7/art_3114_59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