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玉芬 周文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年回顾:发展与挑战【转】

童玉芬 周文 三农学术 2022-12-31

摘    要:文章从多个方面回顾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创建二十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对该学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阻碍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并在实践层面上为该学科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作者研究发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创建以来在学科建设、学科队伍、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在全国呈现“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与此同时, 多项与该学科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立项, 使得相关重大理论问题得以深入研究。但是, 当前该学科的各分支学科依然缺乏更高层次的融合, 学科发展缺乏自己特有的基本理论, 更缺少共识, 具体表现在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不严谨、缺乏特有的支撑理论、专门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源, 又主要因为该学科的学科渊源导致在整合其他学科上存在困难;同时, 各分支学科所属专业领域跨度大, 学者难以驾驭;另外, 一直以来组织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学术交流的平台, 也成为了阻碍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 文章从实践层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尽快建立起相应的专门学会, 提供相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其次, 应当重视教材建设, 尽快组织具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 编写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 以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 注意在相关一级学会年会中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题研讨会, 相互邀请相关交叉领域里学者积极参与, 从而促进学科交融和良性发展。最后, 在相应的学术期刊开设专门栏目, 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20世纪后半叶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人口快速增长, 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为解决我国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等方面日益严峻的矛盾, 加深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便于上世纪末应运而生。可以说,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国外, 没有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对应的学科, 也没有出版过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教材, 更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借鉴。即便如此,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创建20年来, 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相比其他学科, 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基本理论的研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这些都有待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推动, 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起源与发展现状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应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兴起, 为解决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与环境、资源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矛盾,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 将原理论经济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人口经济学变更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涉及经济学、人口学、资源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这门学科起步时间很短但发展十分迅速。自从设立以来, 学科点建设迅速, 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并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硕士和博士, 学科队伍迅速壮大, 促进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限于资料的可得性, 本节主要从学科成立以来的硕士、博士点的建设、与该学科相关的科研论文以及与该学科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情况来阐述该学科成立20年以来的发展情况。


1.1 硕、博士学科点大量涌现


自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初创以来, 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翟振武[1]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整理可知, 2000年初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仅有4个, 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到2017年, 博士点已经发展到29个, 硕士点也达到69个。从学科点的设立来看, 各个大学的博士点单位有两种:一种是独立申报, 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新疆大学等;另一种是一级学科覆盖的博士点, 即如果学校已经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 则可以自设。按照博士点和硕士点每个点最少3个方向, 每个方向五个导师粗略估计, 目前全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点的硕士、博士生导师保守估计在1 470人左右, 已经形成庞大的导师队伍。


从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在全国各省的分布来看, 该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除港澳台地区, 中国没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点或博士点的只有青海、海南、黑龙江、西藏、重庆等少数几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他省份均有该学科的硕士点或博士点。


图1 2017年全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博士点数量分省比较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2 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博士点数量分区域比较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2 相关学术成果和教材比较丰富


除了学科点取得快速发展以外,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也涌现出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从目前已经看到的文献来看,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著作或者教材。关于著作和教材, 据不完全统计, 自1997年学科成立以来, 国内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命名的出版教材达22部, 而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相关的学术专著则多达数十部。例如, 杨云彦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999年版) 和张象枢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代表着早期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这些教材写成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创建后不久, 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深刻的影响着后续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教材编写开始走向繁荣, 在21世纪前十年, 又有多部教材问世, 如钟水映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008年版) , 麻彦春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王珍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邓宏兵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2010年以后, 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朱群芳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论》、王文军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另一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成果。随着学科的创建,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开始涌现。从1997年至今, 与该学科主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十分丰富, 但基本分散在各分支学科中, 例如人口经济学、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从学科发展来看, 目前各分支学科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各分支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大量丰硕的学术成果[2,3], 据中国知网查阅后的不完全统计, 与这些分支学科直接相关的成果非常多, 但直接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 从1997年以来只有32篇, 主要从学科属性, 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吕红平[4]、李通屏[5]、童玉芬[6]、吕昭河[7]、罗丽艳[8]等。这些直接的成果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为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多项相关的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


自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创建以来, 与该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因而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本研究通过整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发现, 由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相关问题的学者也多源于人口学和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从人口学来看, 自2002年人口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 到2017年人口学共获2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其中3项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 占总资助项目的12.5%。而从一般项目来看, 人口学自199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开始, 到2017年20年间共获得37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 其中28项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 占总资助项目的7.4%。由此可见,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板块。而从理论经济学来看, 该学科自2011年开始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以来, 共有11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其中1项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 约占9%。而理论经济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则始于1997年, 1997年至2017年共有210项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其中15项研究的研究内容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 约占总量的7.1%。而1997年以来, 理论经济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的研究项目多达1597个, 其中有83项研究所研究的内容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 约占总量的5.2%。


2 当前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表面上看, 虽然该学科在学科点、科研成果和研究项目立项等都增长迅速, 数量众多, 但在发展中却存在着如下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与挑战, 威胁到学科的健康发展。


2.1 分支学科缺乏更高层面的实质性融合


从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来看, 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构成了该学科三个主要分支并起到支撑作用, 但这三个分支学科分别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且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都缺乏更高层面上的视角和综合考量, 例如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很少考虑资源环境因素;资源环境经济学则较少将人口变量作为内生变量加以考虑;而人口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又时常缺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中, 很少有研究尝试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把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几个重要的系统的联系起来, 建立起该学科独有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看, 经济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属于“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范畴,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因而, 经济学界还应以更加宏观的视角, 把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系统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 建立起属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 以推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 人口学方面的研究也只侧重人口学特有的理论和方法, 在经济学的方法应用和理论解释上则相对较弱。同时, 由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跨度大, 不同学科之间的话语体系也不甚一致, 导致上述几个分支学科之间在推动该学科的发展上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


2.2 对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共识


2.2.1 对本学科研究对象的表述和认知各异


事实上, 虽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历了20年的快速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和硕士, 但是其研究对象并没有十分明确。就目前的诸多观点来看, 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类观点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9], 这一观点把重点放在人口上, 认为只要从人口角度去探讨资源、环境和经济学问题都应被视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类观点则认为该学科是研究经济学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之间关系的学科[10], 与第一个观点不同的是, 该观点把重点放在经济学上, 认为只要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解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都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另一类观点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多重相互关系[11,12,13], 这一观点认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 认为只要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相关的研究, 无论是对其中某一类要素研究还是对其中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都应当被视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另外, 还有观点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最终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14]。最后一类观点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总体全过程的经济学[15], 这种观点使得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更加笼统和宏大。由于学术界对该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缺乏统一的认识, 导致目前相关的研究不成体系, 这最终也阻碍了该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2.2 学科体系结构缺乏完整性


由于教材编著者的学科背景不同, 所编写的教材在体系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使得各教材在内容上存在很大偏差, 且缺乏跨学科的合作, 多是“一家之言”。早期的一些教材所建立的体系大多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增加了少量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内容[16,17];同时, 也有教材偏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探讨, 但缺乏经济学的分析框架[18]。在近十年来的出版的教材中, 在体系和内容上则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和分化。一些教材侧重介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例如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19]。另一些教材则把人口、资源、环境三个较为独立的模块进行简单整合[20], 对内在机制很少进行深入的解释。还有一些教材则把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纳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21], 这使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难以确定, 这也不利于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看,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 还需在经济学的基础上把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的内在关系进行进一步厘清和整合。


2.2.3 缺乏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目前的教材和研究, 基本上都是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成了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三个部分, 有的还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可持续发展, 将人口、资源、环境看作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因素。这种做法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学科割裂开来, 同时硬性把三个独立的部分拼凑在一起, 使研究者很难将其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学科, 削弱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价值。而且这种做法主要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系统学综合视角出发, 在这种视角下, 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几个方面在该学科体系中是等同的, 缺少经济学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因此很难将其理解为一门经济学科。


2.3 缺乏相应的专门理论支持


理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基本条件, 只有拥有特有的基础理论, 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上有别于其他的学科, 也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从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来看, 除了借用已有的资源环境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缺乏该学科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这是本学科今后发展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 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纳入经济框架, 他们这些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什么?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 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可以被看作具有同样物质属性的条件进入经济活动之中加以考虑?如果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完美的理论解释以及实证检验,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会缺乏根基和立足之本。


3 阻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存在种种问题, 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本文就对这些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3.1 学科渊源导致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学科整合上的困难


由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由人口经济学发展而来, 导致早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大多是人口学学者, 因此早期的研究也多从人口学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问题, 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视角相对较为薄弱。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各大院校的经济学院、环境学院等相关单位都相继建立起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各自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使得该学科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但来源也纷繁复杂。由于这些学者研究背景差异巨大, 而真正具有经济学背景、且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却一直没有进入经济学主流, 也导致了该学科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薄弱, 没有很好的把人口、资源与环境这几大独立的社会经济现象整合起来。


3.2 学科领域跨度大, 学者难以驾驭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跨度极大, 从学科大类上分, 人口学和经济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而资源、环境的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从学科归属上看已经属于理工科的范畴。即使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能同时具有经济学和人口学背景并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学者就十分有限, 更遑论同时在资源、环境等相关理工科领域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受学科背景的限制, 同时掌握这几大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很多研究者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也是该学科理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3 缺乏相应的组织建设和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应当有相应的学术组织和平台, 学术组织的缺位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成立二十年来, 设有硕士点或博士点的单位在全国已经接近上百家, 但是至今都没有相应的学术组织, 直接相关的学术活动也很少见, 不同单位之间也缺乏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层面上的必要交流, 大都处于各分支学科分头活动, “闭门造车”的状态。而相比之下,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姊妹学科人口学, 全国拥有该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的单位不超过二十家,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学会及其下属分会组织严密, 学术活动频繁, 吸引着众多从事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相关学术研究, 每年参加人口学年会的学者规模甚至达到近千人之多。人口学对推动我国重大社会改革和科学决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相应的学术组织和平台的重要性。


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对策建议


4.1 尽快建立相应的专门学会, 提供交流的平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要实现健康发展, 就应该要有相应的机构和组织, 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学术活动, 整合学术资源, 吸引更多的学者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 应当尽快建立相应的专门的学会, 组织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有重点的进行学术攻关, 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例如, 可以由在经济学一级学会下面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级分会, 广泛吸收人口学和资源环境领域学者进入, 参加跨学科交流。例如, 可以在中国人口学会下成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会, 广泛吸收经济学和地理学以及环境学领域学者参与交流, 一定能够促进本学科的实质性发展。同时也可以在理论经济学相应学会下面设立专门分会。


4.2 重视教材建设, 尽快组织教材的统一编写


教材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 尤其对研究生而言, 其所使用的教材会对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当前出版的教材由于缺乏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 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所编著的“一家之言”, 导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混乱, 研究内容也抓不住重点, 这既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同时也与该学科设置的初衷不符。因此, 作为一个学科跨度极大的交叉学科, 教材编写要更加谨慎, 不能随意为之。同时,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建设处于“百花齐放”之际, 理论的发展、学科合作及学术交流不能继续“万马齐喑”, 应该尽快组织国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有相当造诣的学者, 共同编著一部既能满足当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又能反映国内和国际研究前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 以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4.3 建议各类相关一级学会注意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题分会


中国每年的各种年会有很多, 但专门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主题的年会很少, 这不利于学利的融合与发展。以人口学为例, 中国人口学年会是人口学界的重要的盛会, 该会议每年也会吸引众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汇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术活动的开展, 完全可以先借助人口学年会这一平台。在人口学年会上设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会, 首先组织在人口学界较为活跃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该学术会议的影响力, 不断的吸引人口学、经济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人员参与, 通过人口学会这一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良性发展。与此类似, 国内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年会均可举办相应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会, 广泛邀请相应学者参与和讨论, 相互学习和借鉴, 促学科融合发展。


4.4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相应期刊开设专门栏目


当前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主要还停留在对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学这几大模块的单独研究或其中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上,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需要大力加强对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建议相关的人口学和理论经济学类期刊开设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栏, 通过学术期刊的导向作用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探讨和创新。


——END


编者注:

  • 本文转自:童玉芬,周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年回顾:发展与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1):171-176.

  • 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略,格式稍有调整

  •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 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1. “海归”教师与中国经济学科的“双一流”建设

  2. 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 

  3. 钟甫宁: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视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