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 张应良 等:回顾40年农业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仅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地养活了20%多的人口, 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 并且很好支撑了整个宏观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 开启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调整。4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砥砺前行,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回顾和总结中国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伟大实践, 积极探索和研究农业经济理论前沿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将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此,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8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于2018年11月20—21日在重庆成功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西南大学承办。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以“乡村振兴与农村改革开放”为主题。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主持,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明清、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致辞。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等21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大会报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袁龙江对会议进行总结。会议主要围绕中国农村改革4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与交流。来自全国相关单位的2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一、总结40年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成绩和经验
全面回顾和梳理中国农业农村改革40年发展历程, 总结和提炼4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的成绩和教训, 深入分析中国农业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 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未来农业农村改革的方向。从“大包干”到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推行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等, 农业农村改革波澜壮阔、成效斐然, 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在题为“关于推行涉粮重大决策后评估的几点看法”的大会报告中全面总结了40年粮食流通政策开放的历史进程, 指出应该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涉粮重大决策进行后评估, 包括粮价双轨运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临储改革等政策及相关条例规划, 重点强调粮食政策后评估的必要性、贯彻整个政策生命周期;建议建立决策的追责制度、引入巡视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设立粮食政策评议会、鼓励专家学者研究评估粮食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组织撰写粮食流通改革史、破除陈规陋习, 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粮食重大政策的成绩和教训, 并对以往出台的政策进行评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忠海在题为“农村改革开放40年之回顾与前瞻”报告中提出, 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是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主线, 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体制保障。40年来, 通过创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放开市场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完善调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弘扬党管农村工作优良传统, 将坚持社会主义与发展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人民生活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 依然要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康庄大道,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和扩大农村开放。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汪建华特聘研究员提出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动力源泉, 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 必须依靠农民推进改革。农村改革是多要素联动, 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配置资源和产权问题深化改革。山东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少安系统梳理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和完善, 并对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国家现阶段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土地的需要, 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土地的权益而进行“三权分置”改革。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指出, 农村改革开放应紧紧围绕宽政、少取、多予、赋权和优先五个层面扩展农民的发展权, 优化农业农村实际上就是优先发展农民的发展权, 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城市与乡村大背景、城市与市民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中考量优先发展农民的发展权。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静副教授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 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相应地经历了从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 提出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重塑文化的包容性、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等建议, 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另外, 有学者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贵州等省份的具体经验。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余艳锋研究员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江西农业发展现状, 深入分析了制约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源, 并认为要推进江西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三产融合体系;第二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第三要创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第四要健全引人用人留人机制, 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五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第六要持续加大支农力度, 建立农业融资保险新机制。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洪名勇教授梳理了贵州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探讨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肯定了农地制度改革的贡献, 通过对贵州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回顾和总结, 从中获取了几点启示:第一, 赋予农户更多产权是农村走出贫困陷阱的必然抉择;第二, 赋予农户稳定的产权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第三, 激活农地产权是培育有效经济组织的关键。甘肃行政学院王璠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定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 对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必须打破僵化的体制, 解除对要素的束缚, 使要素不断释放出活力;二是必须坚持苦干实干巧干相结合, 必须真抓实干;三是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四是必须坚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
二、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促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人、地、钱”三个要素的供给缺一不可。改革开放40年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出现“老龄化”、“女性化”现象, 未来中国农业“谁来种地”的问题值得深思。推进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举措, 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信凯提到法国政府特别注重农业发展, 强调农业特殊性, 注重细化政策促进区域的平衡化, 法国的乡村振兴政策经历阶段性、连续性、递进式的特点;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教育问题,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和再教育体系, 为法国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中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教育。新疆农科院院长陈彤提出新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应完善农村基本教育、推行国语教育计划、万人支农计划、科技小院计划、乡村产业带头人计划, 突出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唐园结提出充分认识农民主体地位的新内涵, 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第一, 农民主体地位应落实在农民自然人、农户家庭和村级组织三个层面;第二, 新时代农民主体地位呈现一些新趋势、面临新挑战;第三, 发挥农民主体地位要把握好规律。
土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护卫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真正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率。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应良教授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断点回归模型分析农地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机制, 并引入家庭劳动力配置和种植结构配置的中介变量分析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农地调整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调节效应, 认为农地大调整会显著造成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损失, 而农地小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丹教授分析了中国农地确权对农户的经济福利的影响, 认为农地确权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经济福利。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产业兴旺, 而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乡村产业中“钱”的供给问题突出, 乡村建设存在“资金难”。西南大学副校长温涛回应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问题, 认为应坚持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方式解决, 应通过顶层设计、体系完善、功能定位、市场规范、政策激励、服务创新的思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一是以顶层设计与全面配套的方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普惠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三是厘清各类金融功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分类服务乡村振兴;四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性与正义性;五是淡化不同金融机构显性的差别对待和隐性的政策排斥;六是促进适应乡土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金融服务创新。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蒋远胜教授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并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县域经济差异巨大造成农村金融规模、普惠度等差异大;二是基础产业需要金融支持但比较效益低;三是特色产业发展过快, 金融支持的风险加大;四是涉农加工业效益不高, 贷款利息承受能力不强;五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六是财政优先投入保障机制下, 财政、金融与工商资本协同创新的技术挑战大。认为深化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深化基于农村产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四川的优势和特色, 金融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金融科技) 是必然趋势。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熊德平教授指出了乡村振兴内涵与实践中的误区和盲区, 认为乡村振兴要进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并提出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包括乡村振兴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中的农村金融技术创新和乡村振兴中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除了农村人力资源、资金和土地要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副所长毛世平在大会报告中指出, 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政策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配套;二是创新体系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三是研发投入强度低、结构不合理。建议尽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落地、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政策体系, 多渠道增加和改善农业科技投入, 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万忠研究员建议进行产业园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激发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龚斌磊研究员从生产率角度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三块地”改革、“三变”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作了题为“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大会报告, 指出改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到新阶段, 开启了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并总结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质性和突破性、基础性和长远性、普惠性和反哺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教授在题为“土地制度:成员权逻辑与财产权逻辑的冲突与平衡”的大会报告提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并具体指出一是农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的不平衡问题, 二是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二元结构, 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充分的问题。认为土地制度的成员权和财产权需要平衡, 并提出土地永远是农业的命根子但不一定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在题为“深化改革, 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会报告认为, 深化农村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应着力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机制两个领域下功夫。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赵翠萍教授提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产权、治理、分配等应符合合作社的制度安排。
农业农村部经营总站原巡视员黄延信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我党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战略目标密切相关, 并着重强调改革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冬平教授提出完善“两权”抵押贷款的政策建议, 包括继续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建立和完善评估制度、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承包权退出和承包权贷款抵押机制。农业农村部经管司原司长张红宇认为应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 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 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努力实现小农户的健康发展, 并提出了继续分化减少小农户、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设普适性农业政策等小农户的发展方向。北京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认为农产品总体过剩将是常态, 提出要以粮食安全和优质安全农产品、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调整和政策选择的目标。
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快建立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工农关系。中共黄山市委党校汪厚庭副教授深入剖析了城乡二元体制的破除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 认为政府要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政策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服务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支撑, 发挥其在推进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必要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到融合发展, 有三条经验值得高度重视:一是中国城乡融合采取了渐进式融合发展策略, 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既没有超越时代发展条件走大跃进式的融合发展道路, 也没有长时期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二是科学发展理念指导着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关系逐渐从“分割”走向“非均衡发展”、“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和“融合发展”, 逐步推动城乡关系走向和谐、走向融合;三是逐步放松限制、消除障碍的重要路径, 逐步放松一些约束城乡融合发展的限制性政策, 消除一些障碍因素, 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畅。未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一要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管控好中美摩擦, 避免恶化国际环境;二要因时制宜, 持续放松限制条件、消除障碍因素, 创造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三要统筹解决老龄化问题与城乡融合发展问题, 要顶层设计, 提出科学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要多探索、多试点, 及时发现并总结可行模式, 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坚持绿色发展,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农村改革要从生产端发力, 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 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法稳研究员指出,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要重点把握农村生产环境系统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系统治理三个问题。一是加强对耕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要注意化肥减量化、农药减量化及包装物回收利用、废弃塑料薄膜回收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三是要进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 进行厕所革命, 实现乡村的生态文明。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才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视林业发展, 通过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文明建设、深化乡村治理等举措, 发挥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突出林业生态振兴贡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主任郭作玉指出实现乡村振兴, 需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 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 推进农业、林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 打造各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杨印生教授介绍了以田园综合体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案例, 并提出了吉林省以田园综合体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认为应依托产业积淀、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禀赋和特质, 因风吹火、照纹劈柴、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逐步夯实产业根基,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推动吉林省在转型发展中有条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年会交流过程中不少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实例探讨与研究。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王东荣展开了国际大都市背景下上海郊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提出创新发展美丽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加快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薛曜祖副教授探究了日本乡村旅游减贫的兴起背景、实施方式以及经验特点, 为中国农村减贫工作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启示:第一,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辅相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要注重多元化与品牌化,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产业链;第三, 乡村旅游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认可意识, 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END
编者注:
本文转自:张应良,尹朝静,鄂昱州.回顾40年农业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参考文献、注释、英文摘要略,格式稍有调整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 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