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高校如何深入服务乡村振兴?【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教育之弦”

————

教育部2019年“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六站来到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所在地,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有关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伟峰分别进行经验分享。


看数据

长期以来,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是如何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的?一起来看大数据↓↓↓


看内容

《行动计划》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两个支撑、三个服务、四个保障、五个原则、六个战略、七个行动。具体内容有哪些?一起听听雷朝滋司长怎么说↓↓↓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个体系

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

两个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三个服务

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四个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落地、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推广

五个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引领、服务导向、开放协同、国际视野五项原则

六个战略

协同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国家战略

七大行动

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

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引导高校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强化联合攻关,实现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

三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五是成果转化推广行动,支持高校围绕“三农”一线需求,产出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强化高校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示范。

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当前脱贫攻坚与长远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和长期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支持高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秉承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看进展

《行动计划》出台后,推进情况如何?

01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动力。近期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有组织创新,正在培育建设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和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02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新动能。高校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湖州模式”“曲周模式”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服务模式。新时代以来,高校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创新,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将高校创新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动能,成效显著。

03

深化农科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高校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之以渔,既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县、乡、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以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6万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48万余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3万余人次,以各种形式培训新型农民250余万人次。

04

深入服务脱贫攻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优先任务。聚焦精准扶贫,高校已经深入国家特困连片区布点建站,通过“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农户”等多种扶贫模式,实现专家到农户、技术到农田、产品到市场,增强贫困片区的“造血”机能,有力带动贫困片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05

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理论和文化创新。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高校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

06

加强开放创新,提升乡村振兴中国方案的影响力。围绕涉农重大问题研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余所国内涉农高校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等5所美国高校,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才交流。高校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等国际化合作平台,近20个国家的近百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在“一带一路”和“南南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看谋划

下一步,高校如何全面深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技术推广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布局一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交叉研究的前沿科学中心。鼓励高校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一流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生产实践、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决胜脱贫攻坚,做好统筹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教育部将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博士生服务团等队伍,深入贫困地区,发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展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高校力量”。

2018年5月,教育部学校规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政府、黄淮学院以及汉唐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现代农业智慧学习工场),成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农业产业集成性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学院是以产教融合来体现智慧学习工场特点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方式,纵向打通从创新源头到田间地头的创新链,解决农业的科学技术问题,横向解决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到千家万户,怎么实现广泛应用问题。乡村振兴学院将把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智慧学习工场在驻马店得到转化和应用,全面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科技问题、人才问题和产业化机制问题。

与传统学院不一样,乡村振兴学院是因需而智,根据需要配置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智慧农业的核心平台,做资源配置、企业引进、科研院所及人才培养机构,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提供服务,把人才、科技成果通过乡村振兴学院和驻马店的农业和农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驻马店市乃至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引擎。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教育之弦”,标题有改动:

https://mp.weixin.qq.com/s/t3a5y4COVPqvEp3Kp6zAzQ


相关阅读:

  1. 关于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评审结果的公示【转】

  2. 两个三农主题项目获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3. 三农类部分汇总 |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

  4. 2018—2022 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转】

  5. 教育部等:关于 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转】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的通知【转】

  7.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