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上方行政管理改革关注


文 | 周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彩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 | 《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6期

行政管理改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

摘  要

本文将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放在嵌入性视角下考察,发现过去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双重脱嵌的特点。其中,第一重脱嵌是指农村产业仅作为经济形态,脱嵌于社会,弱化了社会功能;第二重脱嵌是指农村产业脱嵌于自然,弱化了生态功能。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目标,需要双重回嵌(回嵌社会和回嵌自然),从而恢复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文构建了嵌入性理论视角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分析框架,并以福建和四川两个县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日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成为了学界探讨农村经济的热点之一。综观已有研究,学界主要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内涵定义、实现路径和产生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探讨。例如,有的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弱质性进行分析,说明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必要性。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定义上,则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多个学者都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过概念界定。在实现路径上,有学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归结为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服务业引领型融合等五条路径。对农村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效应的实证研究,则着重于增收效应和创业效应。

尽管已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见解,但多数研究着眼于对现实经验的归纳或进行说理性的分析,部分实证研究则着眼于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本质仍未厘清,因此才会出现内涵定义、实现路径等各方面理论的众说纷纭。

本文从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出发,发现伴随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不断突出,学界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呈现从经济产业到多功能农业的转变。已有研究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密不可分,全球乡村衰落的趋势,归因于产业分割条件下农业多功能性的丧失,而通过产业融合重拾农业多功能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这些研究虽然指出了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多功能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但缺乏更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村产业局限于农业。笔者认为,借用波兰尼提出的“嵌入性”视角,强调乡村产业整体嵌入社会和生态的背景,对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回顾与分析,提供了理解产业融合与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独特路径,对厘清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本质大有裨益。因此,本文在“嵌入性”视角下着重探讨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当下正如火如荼推广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二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进一步地,本文也试图以笔者在福建和四川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考察如何重拾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实现农村产业融合。

二、双重脱嵌与中国农村产业发展

“嵌入”(embeddedness)概念最早由卡尔·波兰尼于《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提出,用以表达经济从属于社会这一理念。波兰尼认为,在19世纪之前,人类经济一直都是嵌入社会之中的。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们却想要创造一种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在这个乌托邦建构中,社会从属于市场,经济脱嵌(disembedding)于社会。需要注意的是,脱嵌是波兰尼用以描述市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隐喻式的分析方法和策略,他反复强调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一项乌托邦建构,真正意义上的“脱嵌的市场”并不存在。本文也将沿用这种分析方法和策略。

传统中国经济中,乡村产业呈现出农业和工业并重的特点,并且乡村和城市之间也没有农业和工业的差别,但是在西方冲击下,乡土工业脱嵌于农工互补的经济结构,人口流动脱嵌于乡土社会的伦理格局。自此,城乡之间出现了农工的差别,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呈现出产业分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由于市场竞争在城乡之间的扩张、乡村产业的单一功能化等原因,乡村产业逐渐衰败,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正如波兰尼指出的那样,要创造经济脱嵌的社会,就必须把人类与自然环境变成纯粹的商品,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毁灭。本文将以此为分析脉络,更具体地分析中国农村产业发展中市场与人、市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示中国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双重脱嵌倾向。其中,第一重脱嵌是指农村产业仅作为经济形态,脱嵌于社会,引发了社会问题;第二重脱嵌是指农业仅作为经济形态,脱嵌于自然,引发了生态问题。

(一)市场与人:经济脱嵌社会

在嵌入情形中,经济牢牢地附属于整体社会,社会还包含政治、文化和制度因素等,都会对经济行动产生影响。经济脱嵌社会,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市场扩张进行的。波兰尼指出,作为价值第一来源的劳动行为本身,是嵌入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身上的,劳动过程与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同业关系和信仰关系等生存的“有机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脱嵌情形中,劳动与生活中的其他活动相分离,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与此同时,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同业关系和信仰关系等非契约关系被破坏,与这些非契约关系相关的社会功能也随之丧失,其中尤为重要的则是互惠、再分配和家计等制度模式。

已有文献对中国农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经济脱嵌社会现象进行了阐释。比如,对粤北瑶山村杉木种植的研究发现,随着杉木生产从生计生产转变为投资性生产,传统劳动过程中由地缘关系紧密连接的换工模式,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投资收益的雇佣劳动所取代。有学者实地调研表明,农村经济活动的扩展使既有的熟人社会关系面临困境,难以为村民的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市场与自然:经济脱嵌自然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和享受的物质与空间。波兰尼指出,生命与自然形成一个紧密链合的(articulate)整体,但如果允许市场机制成为自然环境的唯一主宰,那么自然界将被转化为它的基本要素,造成乡间风景被损毁、自然资源被污染、生产能力被破坏等不良后果。

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波兰尼指出,将土地孤立出来形成土地市场,即将人和自然区别开来,这是市场经济乌托邦理念中的一部分。但是,经济功能仅仅是土地的许多至关重要的功能中的一种,商品化的土地丧失了为人类提供栖息之所、生理安全、风景等功能。

在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研究中,诸多研究表明了经济脱嵌自然的消极影响。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以信仰缺失、行为失范和生态知识式微为表征的脱嵌式开发,把生产行为变为纯粹的成本—收益考量行为,导致了当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危机。这个过程在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上表现尤为突出。有研究指出,如果完全放任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自由配置,那么必然会出现农村土地过度资本化,抑制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资料所承载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功能,从而会对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造成消极的影响。例如,有学者在考察粤北瑶山村的杉木种植时发现,当杉木种植从家计生产转向资本主义生产时,山地被视为一种生产工具,杉木的单一化的、大规模种植引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危机。

(三)双重脱嵌与农村产业发展

双重脱嵌,即经济既脱嵌社会,又脱嵌自然。因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故在中国农村产业发展实践中,经济脱嵌社会和脱嵌自然两种倾向一般同时存在,甚至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了农村产业发展的阻碍。

例如,有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不再受制于乡村社会规则的约束,而是依照市场经济的交易法则运行,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脱嵌”效应,对乡村社会形成全方位的影响。具体而言,市场化土地流转通过抽离维持传统文化、保护农民食物主权等农业多功能性,促使农业经营迅速脱嵌于村落秩序之外,当下乡资本达成对村落秩序的总体性支配,则会导致村落治理依附化、村落成员边缘化和外向化等负面效应。

从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上,经济脱嵌倾向带来了城乡一二三产业分立;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脱嵌社会和经济脱嵌自然两种现象也广泛存在。注重经济功能的产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差距,也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多功能性的丧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 

三、双重回嵌与农村产业融合

伴随着农村产业发展双重脱嵌倾向下农村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在农村产业方面的政策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近十余年来中国农村产业政策脉络来看,大体经历了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转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登台发生在2014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议指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随后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开了政策推动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序幕。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农业部与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并进行政策引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中国主动适应城乡发展新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减贫脱贫、农民增收的创新思维。

为了探讨农村产业发展如何从双重脱嵌走向双重回嵌,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和实地调查资料,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农村产业融合分析框架。图中的左半部分,即经济的双重脱嵌与城乡一二三产业分立的形成,已在前文中有所论述。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回嵌社会和回嵌自然的回嵌机制,恢复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发展从双重脱嵌向双重回嵌转型,从而缓解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

图1  嵌入性理论视角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分析框架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将农业的多种功能划分为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环境(Environmental)三个方面。结合中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进一步地提炼出农业农村的八大功能,包括生态环境功能、物种和农作多样性功能、农民生活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社会稳定与社会调节功能、国家安全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医疗休闲功能和经济产业功能。本文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波兰尼的分析框架,将这八大功能划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三个方面,其中经济产业功能对应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物种和农作多样性、医疗休闲旅游功能对应自然功能,其余功能则对应社会功能。

图2 回嵌机制与农业农村多功能性

本文认为,如图2所示,回嵌自然、回嵌社会相应地会促进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回嵌自然与回嵌社会也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农业农村重拾多功能性的过程中,农村的第一产业能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生互动,从而进一步地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由此,才可能跳出“是农民,就只能搞农业”的束缚,才能真正把农业当成经济回嵌社会、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化生态农业。

为了研究如何通过回嵌机制重拾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法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分析。所选取的10个案例来源于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8年5月至7月赴福建省YC县和四川省HY县所做的实地调查,案例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基本信息

注:(1)案例编号中的“SC”代表四川省,“FJ”代表福建省。

(2)行为主体中,当农户与村集体或企业为雇佣关系时,并不将农户列在其中;当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与村集体或企业存在非雇佣关系时,将农户列入其中。

(3)产业概况中,数字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代表产业之间的连接或融合,在此暂不做程度的区分。 

(一)经济与社会

在本文所选取的10个案例中,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

1. 经济脱嵌社会

SC04和SC05两个案例呈现出明显的经济脱嵌社会的倾向。在这两个案例中,均是由企业流转土地后进行经营管理,但由于企业仅注重农户具有的劳动力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户的主体性和农村社会关系的维护,引发了农户增收受限、农户之间恶性竞争、农户和企业关系紧张等问题。

SC04案例企业共流转了10000亩土地进行蜜梨种植,在经过前期的种植及管护后,只留下1500亩由公司经营管理,其他则通过返租倒包机制交由农户经营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肥料等支持,农户需向企业交纳承包费,所得产出由农户自行销售,收益归农户所有。这种利益联结机制纵然使得当地农户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企业仅仅是将农户视作经济主体,从农户那里获得土地以及返租倒包时的承包费,而忽视了农户经营管理技能的提升和农户间社会关系的引导,由此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1)农户获取的经济利益受限。农户种植的梨的品质输于公司,且由农户进行分散销售,故所售价格远低于企业梨的价格。企业梨一般能以每斤30元的价格出售,再差一点的则是每斤10元,精装梨最贵的能卖到每个30元;而农户种植的梨最高为每斤6元,平均为每斤2至2.5元。(2)邻里关系被破坏。由于农户之间承包的梨园面积大小不同,故对价格的敏感性也各不相同,由此引起了恶性竞争问题,承包规模大的农户率先压低价格,迫使承包规模小的农户也不得不压低价格,由此造成了邻里关系的破坏。

SC05案例企业共流转了2000亩土地,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个集花卉苗木种植营销、观光农业、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该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就业岗位等促进了周边农户收入的增长,但也存在经济脱嵌社会的倾向,造成农户和企业之间关系紧张,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企业与农户创建合作社过程中,企业将合作社视为避税、拿项目等的工具,特意选取了“可能会比较听话”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忽视了农户的主体性,并以企业承担的农业市场风险较高为由、以解散合作社为威胁,拒绝与农户分红,引发了企业与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之间的矛盾。(2)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对于“刺头农户”,采取拿钱收买或者暴力威胁等不正当手段解决,激化了农户与企业甚至农户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2. 经济回嵌社会

尽管部分农村产业实践中存在着经济脱嵌社会的倾向,但也不乏经济回嵌社会的努力。在本文所选取的案例中,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农户的主体性和农村社会关系的维护,组织农户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经营,发挥农业农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稳定与调节等功能,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在SC01和SC02这2个案例中,均是由村集体来完成这个组织过程的。SC01案例中,村集体组织农户打卡劳动,将鲜竹笋加工为干笋,大大提高了产业利润,所获取的经济收益,部分直接分配给农户,部分用于给所有村民购买保险等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产品,还有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投资。SC02案例中的村集体组织农户依托当地的两处景观发展了餐饮、住宿、摄影等服务业,一方面,注重农村社会关系的维护,对餐饮、玩具等小摊业主实行准入制,统一价格,禁止恶性竞争,并组织农户和小摊业主对环境污染进行了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并将部分销售所得用于帮扶贫困户。

二是挖掘农村社会中的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故事传说等,发挥农业农村的文化教育等功能,直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FJ01、FJ02、FJ03案例中,当地农户均是利用传统工艺延长了产业链。如FJ03案例,农户可制成荔枝蜜和荔枝干等加工产品,同时通过文化旅游功能的挖掘,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该村每年在荔枝丰收时举办荔枝文化节,吸引各地游客观光采摘,并举办摄影活动,将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优秀摄影作品放置在当地的一条“荔枝长廊”旁,供游客欣赏。同时,将荔枝与传说结合,根据各荔枝树的特点,赋予古老的荔枝树们以“四大美女”“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等有趣的名称,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给游客观赏增添乐趣。除了通过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以外,茂霞村也举办一些小规模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的暑期实践、家庭的亲子活动和公司的团建工作等。

FJ05案例中,该企业基于最初建立的民宿,挖掘当地的拳术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举办了讲座、多样化文体活动等各种活动,并充分利用“妇女之家”为女大学生与广大妇女同胞搭建学习交流与创业创新平台,举办多期乡村旅游论坛、“爱故乡”沙龙和相关技术培训班,为当地农户学习教育和交流提供机会。

(二)经济回嵌自然

经济脱嵌自然也存在于笔者所做的实地调查中。以四川省HY县某受访者的介绍为例,当地政府偏好引进企业进行土地流转并发展乡村产业,但是企业在介入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因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土地对当地农民的重要意义,大规模进行调型,或者进行对当地生态环境不利的生产行为,而在这些企业退出之后,留给农民的已是难以再按照原来的方式利用的土地,许多土地便荒废了。在此过程中,也因土地流转费或者企业承诺的社会保障未到位等问题,引发了农民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

由于本文在选取案例时,重点关注回嵌机制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故经济脱嵌自然的案例较少出现,大部分案例呈现出了经济回嵌自然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经营过程取材于自然,通过降低成本、体现当地特色等方式促进产业融合。

SC01案例中,该村农户依托当地景区发展了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以某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为例,该农户用其自有住房和租入邻居的住房做农家乐的场地,取材于当地竹林,并用当地的竹子、木片等做装饰,形成了较为成本低廉又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农家乐的特色餐饮如野菜、竹笋等,也是就地取材,主要来自附近山中或农户自家种的菜地。

FJ05案例中,该企业民宿的装饰风格古朴,也为就地取材而成,充分展示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特色。而且,该民宿所在的村庄物产丰富,盛产各类蔬菜瓜果,在企业的组织和引导下,村民及民宿员工对蔬果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制成蜜饯、枇杷膏、蜂蜜、果汁饮料等乡土特产,实现了从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的延伸与融合。

二是挖掘自然的医疗、休闲和旅游等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挖掘休闲和旅游功能在大部分案例中都有所体现,并以采摘观光为主。SC03案例中,村集体立足当地独特的地质环境,整合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资金,确立青脆李主导产业,采取了基地牵引与连片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了600多亩的青脆李产业基地,并在基地内规划配套观赏游、采摘游基础设施,同时向基地未涉及的农户每户免费发放10株树苗,确保产业规模效益。类似地,SC04案例企业不仅仅从土地中获取梨树的经济价值,而且开发了梨园的生态功能,将产业链延伸至第三产业。游客们可登山进院观梨花、采梨果,还可在梨园中的度假村进行休闲娱乐。SC05中案例企业也开发了花卉博览园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花果加工、深度研发和乡村旅游等多方面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但是,由于SC04、SC05案例的行为主体均以企业为主,且经济并未回嵌社会,当地农户能从价值增值中分配到的收益十分有限,且存在前文所述的经济脱嵌社会所产生的多方面的问题。

医疗功能的挖掘则与产业特性相关,体现在少数案例中。如FJ02案例中,该农户利用熟地药用价值高的特点,开发出营养价值极高的多种熟地特色菜,向客户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此外,园内还设置了几间房屋,摆有茶具、香具、字画和笔墨纸砚,既让人调养身心,又展示了当地的各种文化。由此,实现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FJ04案例中,茶庄园向第三产业延伸的形式主要包括观光体验和康养度假。茶园所处的村庄,自然条件益于养生,再加上茶道养生,可满足康养度假的需求。

(三)案例小结

表2总结了本文所分析的案例中呈现的经济回嵌社会、经济回嵌自然两种机制所对应的回嵌方式及其影响。从中可以看出,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并实现双重回嵌,需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与自然的多种功能,这种状态下的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对农村社会和生态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放在波兰尼的嵌入性视角下进行考察,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仅注重产业的经济功能的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双重脱嵌的特点,即经济既脱嵌社会,又脱嵌自然,导致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的丧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当下正如火如荼推广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实质是要通过回嵌社会和回嵌自然,重拾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从双重脱嵌向双重回嵌转型。

通过对福建省YC县和四川省HY县共10个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及相应的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村集体、企业与农户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为主体,通过企业或村集体组织农户是农村产业发展回嵌社会的重要手段。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通过适当的利益联结、再分配等方式,更多地赋予农户主人翁地位,从而使农户更积极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也需要通过制度设计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农村的社会关系,保障农户更多地分享到产业链价值提升的收益。

2.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资源,跳出诸如第二产业需要大机器大工厂、第三产业即是乡村旅游等思维局限,恰当选择产业类型,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赋予农村产业发展以社会内涵和生态内涵。如此,才能既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利润,又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共建的农村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乡村振兴核心机制研究”(18VSJ021)。


可点击底部“阅读全文”或上中国知网下载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