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Editor's Note
推荐关注“中国农业经济”;全文请知网下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农业经济 Author 农业经济问题
贫困问题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汪三贵,胡骏(4)论2020后农村减贫战略与政策:从“扶贫”向“防贫”的转变
......李小云,苑军军,于乐荣(15)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吕开宇,施海波,李芸,张姝(23)政府贫困治理的多元逻辑与精准扶贫的逻辑弥合
......邢成举(31)纪念新中国成立70年
中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70年变迁
新中国70年的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牛文涛,姜润鸽(54)新中国70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王立剑,代秀亮(65)新中国城乡治理70年的演进逻辑
.....武小龙(77)乡村振兴
全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考
.....陈志钢,周云逸,樊胜根(87)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的评价及路径优化
——基于辽宁省调研数据
.....张雪,周密,黄利,赵晓琳(97)
组织与制度
中国农村改革的未来方向
.....张红宇(107)牧业制度变迁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其路径
.....谭淑豪(115)其他
家庭农场创业瓶颈及实现路径
——基于湖南省八地区的实地调研.....易朝辉,段海霞(126)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
.....孟凡杰,于晓芳,高聚林,赵益平(135)书评
我国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罗 平(143)扶贫视角下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探讨
.....王 远(144)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汪三贵,胡骏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论2020后农村减贫战略与政策:从“扶贫”向“防贫”的转变
李小云,苑军军,于乐荣
摘要:中国农村贫困格局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调整农村减贫的战略与政策。2020之后农村贫困的治理战略需要由长期以来的"扶贫战略"转向"以防贫为主"的新的贫困治理战略框架。2020之后中国减贫的战略目标将需要从过去长期以来通过制定不同的绝对贫困标准并继而努力超越绝对贫困标准,转变为通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来缓解不平等为主要目标。2020后以防贫为主要目标的减贫政策应将现行所有的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的梳理建立起相互衔接、互不重复、目标明确的新的减贫政策体系。
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吕开宇,施海波,李芸,张姝
摘要: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多元形式,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趋同化现象明显,益贫性仍然较低,政府和市场边界相对模糊等问题。今后,产业扶贫仍将是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扶贫产业迈向产业兴旺的进程中,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将更加凸显,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推进模式机制将不断涌现,全方位与立体式的促进乡村振兴将加速实现。
政府贫困治理的多元逻辑与精准扶贫的逻辑弥合
邢成举
摘要: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中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70年变迁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
耿献辉,陈蓉蓉,严斌剑,周应恒
摘要: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等三个维度,对1955—2019年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不同时期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的变迁逻辑,对于从整体把握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949—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1年)和深化改革与全面开放(2002—2019年)等三个时期的关键词,可以看出70年间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发生的变迁特征,即从生产关系研究逐步向生产力研究变迁,从政策导向的规范研究向理论引导的实证研究变迁,从农业生产研究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研究变迁。"气候变化"成为最近五年来强度最高的突现词,引领农林经济管理研究向农业资源与环境方向拓展。
新中国70年的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牛文涛,姜润鸽
摘要:基于制度变迁和福利文化的相关理论,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70年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70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经历了"传统家庭养老—集体养老—新型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等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二元"架构具备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农村养老保障产品长期供给不足,引致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行成本持续增长,进行城乡统筹的所谓"转轨"成本较高。市场化参与力量相对缺失,农村养老保障的多元主体供给体系难以构建。由于可能存在的"小农意识"和短视行为以及关于养老保险产品的悲观预期,农民群体的主动参与意愿相对不足,引致这一群体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未有效构建。
新中国70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王立剑,代秀亮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多源流模型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大概经历了制度萌芽与停滞、恢复与探索、改革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四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策试点与政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综合国力提升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等未来展望。
新中国城乡治理70年的演进逻辑
武小龙
摘要: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全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考
陈志钢,周云逸,樊胜根
摘要:放眼全球,在逆全球化、气候变化、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等挑战下,城市和乡村都难以独善其身,而乡村及其人口在各国发展政策中普遍且长期被忽视、发展相对滞后,在冲击中将更加脆弱。乡村振兴将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将单一的农业发展政策转变为促进乡村发展的综合性方案,对冲农业份额急剧下降、乡村衰退和城乡不平等,并借此提振经济。本文分析了全球乡村发展的关键挑战,总结和反思了代表性国家的乡村发展举措,提出了现阶段进行乡村振兴、将其转化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需要强调全球视角并采取将乡村经济构建为城市经济平等伙伴的"城乡融合经济"(Rurbanomics)发展模式,进而明确了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的评价及路径优化
——基于辽宁省调研数据
张雪,周密,黄利,赵晓琳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统领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规划,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进行合理评价,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二级指标,并选择15个三级指标和46个四级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辽宁省106个村、1175户农户数据,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现阶段,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达到目标值的57%,达成率最高和最低的方面分别是治理有效(84%)和乡风文明(38%)。根据目前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部分基础设施资源错配、村两委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村民自治实践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加强村两委创新和环保培训、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自治实践等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改革的未来方向
张红宇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新时代,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农村未来方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聚焦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与产权制度三大问题。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动土地经营权共享,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与不流转两种形式促进土地规模化、服务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要重点提升人力资本,注重职业农民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培养出一批真正有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职业化农民;要充分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到第二次飞跃的高度来认识,并将改革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民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党对基层基础工作领导等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牧业制度变迁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其路径
谭淑豪
摘要:草地是牧民基本的生计资产,也是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然而,严重的草地退化威胁着牧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维持高度可变的、脆弱干旱环境中的自然资本是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原牧区的主要牧业制度变迁,分析其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探讨在现行草地经营制度下如何在不减少草地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研究揭示,牧业制度变迁通过"分畜到户—牲畜增加—公地悲剧"、"分草到户/草地确权—草地细碎化—围栏陷阱"以及"三权分置/草地租赁—不完善契约/产权不安全—草地过度利用"三条路径影响草地退化。"交互规模"理论解释了草地细碎化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利用面上调研资料、定点观测数据以及自然试验证据支持了以上假说。研究表明,采用适合地区特点的确权方式、规范草地租赁市场以及减轻草地细碎化从而提高"交互规模",可更好地平衡牧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草地—牲畜—生产性资产—水资源",促进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创业瓶颈及实现路径
——基于湖南省八地区的实地调研
易朝辉,段海霞
摘要:家庭农场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逐渐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湖南省99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分析了其创业现状:首先,湖南省家庭农场主群体以低学历中老年人为主、农场大多处于生存与成长阶段、创业动机以发现商机为主;其次,探讨了家庭农场的三大创业瓶颈:合法性约束、创业资源约束、政治环境约束;最后,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从农场创业生态系统、农场主创业者特质、政府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成长的实现路径。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
孟凡杰,于晓芳,高聚林,赵益平
摘要:保护性耕作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新世纪以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经历了从农机主导向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历程,呈现出技术结构集成化、推广主体多元化、应用主体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农户认知、技术结构、土地规模、推广体系、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现实障碍。因此,需要从提升农户认知水平、加强先进适用的技术研发与集成、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与法制建设等方面营造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END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