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20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三农学术 2022-12-31

Editor's Note

本期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Author CRECRS编辑部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目录





弱弱合作:起源、演化和展望

……李  周(2)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投资的法律问题

……任大鹏  肖荣荣(11)

政策变现的乡土逻辑:基于“有参与无合作”现象的分析及超越

……何得桂  徐  榕(24)

农村人情治理中的行政嵌入与规则融合

——以重庆市川鄂村整顿“整酒风”事件为例……郑家豪  周骥腾(40)

风险感知、风险态度与农户风险管理工具采纳意愿

——以农业保险和“保险+期货”为例……尚  燕  熊  涛  李崇光(52)

土地转入、地块规模与化肥减量

——基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的实证分析……梁志会  张  露  张俊飚(73)

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获得感提升了吗?

……赵晶晶  李  放  李  力(93)

过度劳动对农民工社会参与的“挤出效应”研究

——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祝仲坤(108)

人类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已婚妇女新休闲:走出家庭迈向广场

……宓淑贤(131)


01





弱弱合作:起源、演化和展望


李  周


摘要:从历史上看,合作已经由维护弱者自身利益、增强弱者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走向拓展弱者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趋势上看,弱弱合作的方式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参与者的可选择性会变得越来越充分;从宏观上看,合作方式与市场方式的互补作用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不再是它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作用。任何合作模式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一旦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它就会由适宜转为不适宜,合作的创新将永远在路上。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采用把个体做大的独享型规模经济模式,但中国大部分地区适宜采用把群体做大的分享型规模经济模式。合作既是凝聚弱者力量的措施,也是促进竞争的措施。建立合作效益公平分配的机制,是形成合作意识、发扬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互补作用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弱弱合作  合作效益分配  经营方式


02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投资的法律问题


任大鹏  肖荣荣


摘要:合作社对外投资,在保持合作社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与公司等企业握手,是合作社提升经营能力的有效选择。《合作社法》对合作社对外投资进行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合作社对外投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本文从制度规范和合作社的策略性选择两方面对合作社对外投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合作社对外投资与其自身的财产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相冲突;而实践中,合作社对外投资突破了法律强制性边界,规避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其合法性遭到质疑。文章从多元业务视角去解释制度规范与实践的偏差,指出偏差主要是由于合作社制度没有针对当前合作社业务多元的情形及时做出调适导致的。文章认为实现投资回报也是合作社对成员服务的方式,合作社对外投资是一种凝结出资成员共同需求的业务,并提出完善合作社财产制度、基于业务类别按分类核算原则调整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和根据成员业务参与的差异性分配表决权的建议。

关键词:合作社  对外投资  多元业务  分类核算


03





政策变现的乡土逻辑:

基于“有参与无合作”现象的分析及超越


何得桂  徐  榕


摘要:广大基层群体对于政策实施的参与问题,是研究公共政策在乡土社会变现的核心议题。本研究基于对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反思,建立起高品质的政策变现与农民参与关系的理想类型与分析框架,并依托对两个案例的定性分析,研究乡土社会中农民对政策实施的参与是如何实现、何以实现的。本研究通过对案例中规则设计、组织安排、议题设置、激励动员四个环节的分析发现,政策实施中的农民参与表现为“有参与无合作”的状态,而这一状态是“重参与轻合作”的施行者行为与“能参与难合作”的目标群体行为共同造成的。“有参与无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乡土社会中政策变现品质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会削弱政策变现品质的伴生问题。打通公共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追求“有参与有合作”,既是提升公共政策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政策变现  农民参与  政策实施  有参与无合作


04





农村人情治理中的行政嵌入与规则融合

——以重庆市川鄂村整顿“整酒风”事件为例


郑家豪  周骥腾


摘要:面对乡村人情秩序的失范与异化,行政力量如何介入才能有效帮助农民摆脱人情异化的集体困境?本文以重庆市奉节县川鄂村整顿“整酒风”事件为案例,通过对治理过程中权力运作方式、各主体行为策略与规则融合形态的剖析,指出人情治理之所以取得初步成效,关键在于公共规则与人情规则的互动融合,一方面公共规则抑制各种人情名目,另一方面村民对公共规则的选择性遵从与利用缓解了其与人情规则的冲突,这显现出一种“工具性权威”。两种对立规则融合的实质是“普遍主义”取向的公共规则对“特殊主义”取向的人际关系结构的适应,如此才能共同再造乡村社会秩序。本文呈现了公共规则在不同情境中,村民差异化策略驱动下的实践过程,为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困境的解决路径与机制问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人情异化  人情治理  行政嵌入  规则融合


05





风险感知、风险态度

与农户风险管理工具采纳意愿

——以农业保险和“保险+期货”为例


尚  燕  熊  涛  李崇光


摘要: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辽宁省417户玉米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以农业保险与“保险+期货”为例,探讨农户风险感知、风险态度与风险管理工具采纳意愿的关系。首先,本文运用风险矩阵测量农户的风险感知,利用多元价格序列设计测量农户的风险态度;其次,采用Logit模型和层次回归验证风险感知、风险态度对农户风险管理工具采纳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最后,探究影响农户风险感知的因素,并对比农户风险感知水平与风险的实际发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68.6%的农户为风险规避型,分别有95.5%、91.6%和93.0%的农户对干旱、病虫害与价格风险的感知水平较高,且农户的干旱和价格风险感知水平与风险的实际发生情况较为吻合。农户对洪水、暴雨的风险感知水平低于风险的实际发生情况;农户的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采纳意愿就越强烈。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能提高其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但对其参与“保险+期货”的意愿无显著影响,且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将抑制其自然风险感知对参与农业保险意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险感知  风险态度  农业保险  “保险+期货”


06





土地转入、地块规模与化肥减量

——基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的实证分析


梁志会   张  露   张俊飚


摘要:化肥减量施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既有研究普遍强调土地转入、规模经营的化肥减量贡献,然而,不同土地转入情景所表达的规模经营内涵和化肥减量潜力差异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转入地块的空间分布特征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探析在分散化和连片化两类土地转入情景下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差异,并利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1314户稻农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若土地转入呈分散化特征,经营规模扩张将伴随土地细碎程度的加深,由此经营规模扩张的化肥减量效应会被抵消,土地细碎化甚至会加剧农户的化肥增施行为;若土地转入呈连片化特征,经营规模与地块规模将同步扩张,由此形成的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性将显著促进化肥减量施用。

关键词:化肥减量化  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  水稻


07





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获得感提升了吗?


赵晶晶  李  放  李  力


摘要: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获得感是检验征地制度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有序Probit模型分别从横向比较和纵向变化两个维度检验了征地对农民经济获得感的影响。以“本户在村中经济条件的自评”来测度农民的横向经济获得感,发现征地整体上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横向经济获得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货币补偿和社保安置等多元补偿方式能够显著提升被征地农民的横向经济获得感;以“征地后生活水平变化的自评”来测度被征地农民的纵向经济获得感,发现多元配套的补偿方式同样能够显著提升被征地农民的纵向经济获得感。

关键词:土地征收  被征地农民  经济获得感  征地补偿方式


08





过度劳动对农民工社会参与的

“挤出效应”研究

——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祝仲坤


摘要:加快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社会参与是衡量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进程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以过度劳动为切入点,审视农民工社会参与低水平发展状态,并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过度劳动对农民工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中国农民工的过度劳动现象非常严重,68.10%的农民工周平均劳动时间超过50小时,45.88%的农民工周平均劳动时间超过60小时。②过度劳动会显著降低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水平,即过度劳动对农民工社会参与存在“挤出效应”,在运用泊松内生处理效应模型控制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并运用2014年社会融合专项调查数据重新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③过度劳动之所以会降低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水平,可能是因为过度劳动会造成农民工心理压力过大、主观社会地位下降。

关键词:过度劳动  社会参与  农民工  内生性偏误  泊松内生处理效应模型 


09





人类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已婚妇女新休闲:

走出家庭迈向广场


宓淑贤


摘要:农村广场舞逐渐成为乡土社会的“新休闲”,代表了乡民生活的新时尚。本研究以“家庭”为切入点,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广场舞这种新生活方式所凸显的当代乡村家庭生活变迁进行厚描。研究发现,当代农村广场舞女性舞者面对来自父系家庭和乡土社会的双重阻拦,而父代与子代核心家庭的联合分工让部分已婚妇女能够处于“有闲”的生活状态。儿童家庭辅导的社会化运作,农村妇女们在主观层面上对向上社会阶层的追求,推动她们走出家庭,取得对家庭和乡土社会的双重抗争胜利。此外,模仿、实践与展演方式下重塑的农村休闲理念是当代农村已婚妇女在这场变革中的重大成果。

关键词:广场舞  农村已婚妇女  家庭结构  休闲理念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版),在农业经济类47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分别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