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学术哲学

 

哥廷根大学教授 于晓华

 

我从2009年4月开始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很高兴在DARE(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这样一个强大的团队里面工作,周围都是顶尖的学者(包括Matin Qaim, 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l, Bernhard Bruemmer, AchimSpiller, Ludwig Theuvssen,Oliver Musshoff等大牌教授),在这里享受大家的提携,真是非常感恩。

博士毕业快12年,发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各种报纸等媒体上发表专栏文章或者接受采访也有上百次了。由于疫情,这一年一直窝在家里,有时间对自己的学术哲学做一点反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社会问题看法的两条哲学观点

1,存在即合理。

这出自黑格尔在1820年的著作《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人类社会还是没有脱离很多生物的限制,其演化的过程受各种复杂条件的限制,适者生存还是基本原理。社会存在的现象,即使你不喜欢,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川普的总统当选,很多人非常不喜欢,但是他的当选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学者,我的一个任务就是把它的合理性找出来。

这一点,在农经研究中也是存在。很多农村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是很不合理。但是只要它存在,它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学者不能一厢情愿,重要的是找出它的合理性。


 

2,没有是非,只有因果

这是出自南怀瑾先生的名言:政治军事没有是非,只有因果。因果推断也是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一个社会现象,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比如对川普总统的看法,对于土地要不要私有化,以及要不要全面放开户籍制度等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作为一个学者,不能先入为主,需要抛弃自我的是非判断,认真的去分析因果。比如对于土地要不要私有化这样的问题,作为学者,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果私有化了,长期和短期会发生什么?

当然经济学分析可以分为: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关注因果,这其实是实证分析。当然,我不是反对规范分析,但是我更多的认为在这样一个价值观不断两极化的世界,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多价值判断很容易发生偏颇,避免价值判断可能更容易让研究被大家接受,也容易把问题说清楚。

 

社会问题分析范式的三条哲学观点

 

  1. 1.     社会问题都有历史依赖路径

任何社会问题,无论大小都有其路径依赖。现代很多经济学分析忽略了路径依赖,割裂了其问题分析的根基,使得通常政策和结论出现偏差。东西方对很多社会问题看法不一样,就是由各自的文化和制度演化路径决定的。比如,对于防疫这样的事情,中国就做到令行禁止,而西方政府就很难做到。中国的土地制度出现一种“三权分置”的现象,也是社会演化的结果。

 

  1. 2.     社会问题都是动态结构调整

社会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动态结构调整,没有一层不变的政策和理论。比如,改革开放40年,城市化率从20%增加到60%,今后会增加到80%。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结构的变迁,三农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从榨取到补贴的转变是必然的,农业从保障粮食安全到高质量增长也是可以预期的。

我做的大部分三农研究都是关注社会结构变化,比如消费结构,种植结构,营养结构调整等问题。我们作为学者,对于结构变化要有天生的敏感。

 

3.社会问题分析要从常识出发

任何社会问题,不管多复杂,都要符合常识。所以,我一直对我的学生严格要求掌握农经分析的常识。没有常识,很难把问题研究深入的。这些常识,包括基本的农业统计数据和农业种养殖的基本技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