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格式有调整

————

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中国化

——兼论上海市郊农民百年奋斗历程与新征程

……张占耕(2)


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定位与战略构想

……高  鸣  魏佳朔(16)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探索与效果评价

——以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例

……马翠萍(35)


不同草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

——基于产权交易成本视角的对比分析

……祁应军(55)


农村正规金融创新对关联信贷市场供给和风险的影响

——以农产品仓单融资为例

……彭  澎  张龙耀(72)


非农就业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

……畅  倩  张聪颖  王林蔚  金博宇  赵敏娟(89)


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非线性冲击的形成机理与检验

……苏贵芳  花俊国  孙文珊  李柯逾(107)


老年照护保障与女性劳动参与

——基于中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政策效果评估

……于新亮  黄俊铭  康  琢  于文广(125)


01


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中国化

——兼论上海市郊农民百年奋斗历程与新征程


张占耕


摘要: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和切入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奋斗的百年历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实践中发现中国农民隐藏着极大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革命性,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组织和引导农民寻找符合国情的、解放自己和创造美满生活的道路,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以工农同盟为基础、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农民革命。中国农业合作化是党领导下由农民选择集体所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模式,农民是中国农业合作社化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农业与工业同行发展,走的是从“以农促工”到“以工促农”、再到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的道路,中国农民既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理论在中国农村大地落地、开花、结果,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和乡土味,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最宝贵的经验和传统,在现代农业与农村建设的新征程中必须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农民问题  建党百年  上海



02


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发展定位与战略构想


高  鸣  魏佳朔


摘要:不同于以引导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为建设路径的粮食产业带,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引导粮食产业集聚并打造“三链协同”的粮食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新型粮食经济形态。对标到2035年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要求,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发展定位是要建成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优势集聚的粮食产业格局、现代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立足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产业的发展基础,针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升、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并遵循“点-轴-面”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导粮食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集聚,深化配套改革并优化粮食企业的营商环境。
关键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粮食安全  粮食产业  战略构想



0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探索与效果评价

——以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入市试点为例

 

马翠萍

 

摘要: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土地转让权合法性演进,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织互动的结果。首批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地区的实践显示,各地对入市范围、入市途径、入市主体等制度安排较为一致,制度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总体来看,试点地区调节金征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土地用途,其次是地块区位因素。调节金计征基数以土地净增值额为主,但各地计征比例差异较大,且对商服用地征收比例高于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征收比例高于出租、出资入股方式。首批试点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对入市地块存量范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改革效果,配套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土地入市改革进程,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没有充分调动起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从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适当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民内部的分配机制等方面破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困境。

关键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土地入市  试点效果 制度建设



04


不同草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

——基于产权交易成本视角的对比分析


祁应军


摘要:放牧草场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传统上一直保持社区共用模式,但在公地悲剧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影响下,明晰家户草场权利已成为当前全球牧区草场产权改革的主流。然而,在中国青藏高原牧区推行草场家庭承包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与草场承包经营权截然不同的草场产权类型——放牧配额权。为了认识这两种草场产权的本质区别,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对比分析了这两种草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过程,并利用基于“资源系统—资源单位”的产权分析框架试图解释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草场承包经营权是基于草场资源系统界定的,虽然草场围栏实现了资源系统的可分性,但却造成草场的“破碎化”,产生了高昂的排他成本。由于草场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造成草场“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增加了承包经营权的实施成本。相反,放牧配额权是基于资源单位(放牧配额)界定的,而草场资源系统依然保持社区共用,从而实现了草场产权与资源特征的匹配,降低了产权界定成本。在草场共用的社区内,放牧配额权嵌套在草场共有产权当中,并实现有效互动,形成了基于放牧配额的草场管理制度,有效地降低了产权的实施成本和协商成本。因此,草场放牧配额权对于当前中国牧区草场产权改革和实现草场整合使用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草场承包经营权  放牧配额权  资源系统  资源单位  青藏高原



05


农村正规金融创新对

关联信贷市场供给和风险的影响

——以农产品仓单融资为例


彭  澎  张龙耀


摘要:本文拟在市场关联的视角下,从微观层面评估来自正规信贷市场的农村金融创新对其他信贷市场的供给和风险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以一种典型的农村金融创新——农产品仓单融资为例,使用国内最大小额贷款公司中和农信2251个农户2014-201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该金融创新对小额贷款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规信贷市场中农产品仓单融资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正规信贷供给,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对高利率小额贷款的依赖。同时,农产品仓单融资的出现能够通过风险分担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机制来降低小额贷款客户的违约率,使得小额贷款市场的违约风险下降。进一步地,上述影响是具有异质性的,农产品仓单融资的出现更有可能影响小额贷款市场对经营规模较大农户的贷款供给。
关键词:市场关联  农村金融创新  农产品仓单融资  小额贷款  违约风险



06


非农就业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

种植结构的影响


畅  倩  张聪颖  王林蔚  金博宇  赵敏娟


摘要:本文从是否退出农业生产、复种次数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三个方面,剖析非农就业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并关注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结构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以及不同家庭收入类型与不同耕地经营规模下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结构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退出农业生产、降低农户复种次数、提升农户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且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之后依然稳健。②非农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还通过影响农户购买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间接影响农户种植结构。具体而言,非农就业通过促进农户购买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减弱了其在降低农户复种次数中的部分效用,通过促进农户购买粮食作物生产环节外包服务提升了其在提高农户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中的效应。③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家庭收入类型与不同耕地经营规模下存在差异。可见,非农就业程度提升虽暂未导致农户种植结构“去粮化”,但易引发农户离农风险与农作物减产风险,而强化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粮食安全  种植结构  非农就业  黄河流域  外包



07


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非线性冲击的

形成机理与检验


苏贵芳  花俊国  孙文珊  李柯逾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非线性冲击的作用机理,然后采用2009年2月至2020年2月猪肉价格相关月度数据,以生猪疫情宽度指数作为阈值变量构建阈值回归模型,研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所存在的阈值效应。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滞后5期的生猪疫情宽度指数对猪肉价格增长率的影响存在1个阈值点,即猪肉价格波动存在两种运行机制:当实际生猪疫情宽度指数低于阈值0.35时,生猪疫情冲击对猪肉价格波动无显著影响;当生猪疫情宽度指数高于0.35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据此结论,本文认为:一方面要将阈值作为重大生猪疫情防控的参考值,强化生猪疫情应急调控机制,提高价格预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猪出栏监管力度,建立疫情期生猪标准重出栏制度,缓解突发性重大生猪疫情对猪肉供应链的剧烈影响,以促进猪肉价格的长期平稳运行。

关键词:生猪疫情  猪肉价格  非线性冲击  阈值效应



08


老年照护保障与女性劳动参与

——基于中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

政策效果评估


于新亮  黄俊铭  康  琢  于文广


摘要:农村女性作为家庭老年照护的主要承担者,劳动参与受到严重抑制。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长期护理保险的世代交叠模型,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提升农村女性就业概率,并促使她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CHARLS数据建立多时点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与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地区相比,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地区的农村女性就业概率更高、潜在工作时间更长,政策效果分别为8.14个百分点和0.48小时/天;受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农村女性选择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的概率分别提高19.44个和9.75个百分点;长期护理保险有效减轻了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性别歧视,提高了老年照护质量,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本文的研究为加快建设农村地区养老照护财务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和保障女性就业权益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农村女性就业  老年照护质量  多时点差分模型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202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FdDWZfcsQ5kljDyopqCP3g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2. 《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9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3. 《中国农村观察》2021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4.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1年第52卷第6期目录

  5.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2021年第65卷第4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