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金融研究》2021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编辑部 三农学术 2023-06-24

  ● 特 稿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二十五年 

戴相龙

  

加快构建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治理机制 

李扬

    

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刚性兑付之辨析 

王国刚 潘登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金文成


   ●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发展的“两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胡金焱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 

董志勇 李成明 程胜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问题与建议 

汪小亚 黄迈

    

商业银行线上涉农贷款风险及防控策略探究 

王一鸣 闫洪举


  ● 案例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研究

—— 基于两个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杜晓山 王海南 宁爱照

   

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模式研究

—— 以杨凌农商行生猪资产抵押融资试点项目为例

罗剑朝 魏立乾 梅冰菁


  ● 省联社改革

我国省联社职能定位问题研究

杨德勇 许昂


特 稿

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二十五年

 戴相龙 

作者简介:戴相龙,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成员,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原组长。

加快构建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治理机制

 李扬

作者简介: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摘要」运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的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服务长尾客户、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助力全民抗疫等领域成效显著。但是由于金融科技存在依赖用户高度参与、网络双边外部性、大规模跨界、极端的规模经济等平台经济特征,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性。为此,应以“包容审慎”和“创新友好”为基本遵循,健全垄断监管的科学框架、推动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加快实施持牌经营监管,同时应重新界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关注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平台特征、重视消费者数字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关键词」 金融科技;平台特征;监管机制;包容审慎

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刚性兑付之辨析

 王国刚 潘登 

作者简介:王国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我国金融市场运作中“刚性兑付”和“打破刚性兑付”之争存在已久。已有的研究文献几乎均诟病“刚性兑付”,主张“打破刚性兑付”,但实践层面上“刚性兑付”却屡见不鲜。在信托机制中,刚性兑付的主因在于相关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在运用客户资金获得自己利益的同时,既违反了信托的一些基本机理又侵犯了客户的权益。在公司债券违约中,债权人提出刚性兑付的诉求既合法又合理,“打破刚性兑付”是并不成立的。发展资本市场应建立以保护债权人权益为重心的债市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完善《破产法》、建立偿债次序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债权收购机制和强化操作流程监管。

「关键词」 金融市场;刚性兑付;辨析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金文成 

作者简介:金文成,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乡村建设行动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以来,先后部署开展了乡村改造、乡村重建、乡村改革和乡村振兴,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建设发展道路。但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还是短板弱项、薄弱环节,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把握“八大关键”,坚持规划先行,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房建设质量改善、数字乡村建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做好政策衔接配套,坚持久久为功;同时,需要强化政策保障,满足人才、用地、资金需求,加强法治建设和监督考核。

「关键词」 乡村建设行动;传统脉络;关键举措;政策保障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发展的“两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胡金焱 

作者简介:胡金焱,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普惠金融作为符合社会经济及金融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业态,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排斥、提高金融包容性,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和有效路径。但目前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普惠金融的内涵和本质不清晰;二是参与主体职能定位不明确;三是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四是监管制度不健全。这些问题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违背了发展的初衷,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此, 亟需通过厘清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明确提供服务的主体、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强化风险监管体系等措施完善普惠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普惠金融;“两难”问题;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

 董志勇 李成明 程胜 

作者简介:董志勇,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成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程胜,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我国乡村数字金融发展迅速,提高了乡村金融服务广度、金融服务深度、居民金融接受度和产业金融匹配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金融可得性,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数字金融发展尚不充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居民金融知识素养有待增强,金融机构风控成本依然较高。未来我国应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乡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为重点,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数字金融;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乡村振兴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问题与建议

 汪小亚 黄迈 

作者简介:汪小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研究员 ;黄迈,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博士、高级经济师。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破题的关键。近年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中呈现差异。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要充分考虑农村场景、服务模式和体系构建的特殊性。通过梳理总结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五大类典型模式,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助于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分析框架,加快推动形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中国特色;发展共同体

 4商业银行线上涉农贷款风险及防控策略探究

 王一鸣 闫洪举 

作者简介:王一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闫洪举,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博士。

「摘要」 与线下涉农贷款相比,线上涉农贷款对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依赖性更强,风险也更加复杂和多样,传统信贷风险防控体系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论文从线上与线下涉农贷款共有的诸如信用风险、商业化风险等传统风险,线上涉农贷款表现较为突出的诸如数据风险、技术风险等新兴风险,以及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在线下、线上涉农贷款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等角度,系统分析线上涉农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知识宣传、加强“三农”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加强新兴风险防控等线上涉农贷款风险防控建议。

「关键词」 线上涉农贷款;信贷风险;数据风险;模型风险;技术风险



案例研究

 1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研究—— 基于两个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杜晓山 王海南 宁爱照 

作者简介:杜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王海南(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宁爱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推动质量兴农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农业亟需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存在的难题。合作社作为农民重要的组织化形式,通过为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绿色生产认知和能力,缓解单个农户专用性资产投资不经济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的预期收益,促使农户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中发挥作用,提升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服务功能和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完善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实提高农户的绿色生产认知、绿色生产能力和绿色生产效率。

「关键词」 合作社;绿色农业;农户

 2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模式研究—— 以杨凌农商行生猪资产抵押融资试点项目为例

 罗剑朝 魏立乾 梅冰菁 

作者简介:罗剑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农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魏立乾、梅冰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试点旨在盘活农村“沉睡资本”,促进生物资产产权资本化进程,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增强其融资便利和融资可得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论文以杨凌生猪资产抵押融资试点项目为案例,阐述了试点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进展、效果与存在问题,据此提出构建“政(府)银(行)保(险)农(经营主体)平(台)”五方联动的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模式及运行体系,以及相关对策建议,为农业生物资产抵押试点完善提供依据与借鉴。

「关键词」 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融资模式;生猪资产


省联社改革

 1我国省联社职能定位问题研究

 杨德勇 许昂 

作者简介:杨德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许昂,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论文主要分析了农信社改革过程中省联社产生的历史逻辑与省联社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从长期、短期两方面提出省联社职能改革的对策。在改革过程中,省联社作为“次优选择”为农信社进一步发展起到过关键性作用,但省联社也存在职能定位不清的弊端。为使农信系统健康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找出省联社在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省联社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 省联社;农信社;职能定位;历史逻辑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