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2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

专家视点

新时代农业“压舱石”作用研究

王彬彬雒田梦;1-9


热点透视

中国省际城乡发展协调度的测算、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青曾伏;10-22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周期与粮食流通体制的关系研究

李扬;23-32


乡村振兴

经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政策导向型乡村产业振兴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

朱煜明刘才宏穆炳旭;33-41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发展

唐惠敏;42-51

农村贫困

脱贫“脆弱户”的可持续生计: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何植民蓝玉娇;52-58


易地脱贫衔接乡村振兴:溢出效应与路径优化

刘洋张广利;59-66


乡村治理

乡村有效治理的困境与超越:治理资源配置的视角

辛璄怡于水;67-75


集体产权视角下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培育的实践逻辑及反思

田鹏;76-88


财政与金融

数字金融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吗?——以湖南省实地调研为例

陈一明温涛向栩;89-97


正规信贷对农村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析——来自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证据

贾晋温虎张齐圣;98-106


如何化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机构对其供给意愿增进适配路径研究

贾莉米运生;107-115


博士硕士论坛

理事长激励、合作稳定性与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深化——基于四川省雅安市3家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张耀文;116-125


城乡融合

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缘何耗损:基于“供需互嵌”分析框架的混合研究

代佳欣;126-136


轨道交通发展对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庞淼卿明梁张泽梅;137-144


新时代农业“压舱石”作用研究

王彬彬   雒田梦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发挥好农业“压舱石”作用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改革的基点,坚持、巩固和强化农业“压舱石”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塔式结构来看,农业“压舱石”作用具体体现为粮食安全、经济支撑、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进入新时代,农业“压舱石”作用的发挥面临着粮食稳产保供压力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亟须提升、乡村振兴的任务任重道远、农业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以及农耕文明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等挑战。为破解以上挑战,切实发挥好农业“压舱石”作用,需要确保粮食稳产保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中国省际城乡发展协调度的测算、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青   曾伏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构建六个维度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测度2006~2019年我国各省城乡发展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并借助杜宾模型探究其动因及地区、时期异质性。研究表明:全国及各省的城乡发展协调度均显著提升,且呈现愈加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同时,城乡协调发展存在空间不均等特征:水平方面,东、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增速方面,中、西部和南部地区与东部和北部地区多数年份基本持平,近年则相对较高。从影响因素看,全国整体上财政支农力度、乡村交通运输状况、城乡生态融合建设均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且具备正向空间溢出;财政分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削弱了财政支农力度的作用。从南、北地区看,城乡生态融合建设均起重要推动作用;政府自主财政支农分配决策均显著促进了邻近省份的城乡协调发展。北部省份政府更为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且乡村交通运输状况和贸易开放发挥的推动作用更强;南部省份城乡协调发展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较强,经济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分时期看,相比于2006~2012年,2013~2019年城乡协调发展呈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且大部分推动因素的作用及显著性都明显加强。为此,提出了六点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周期与粮食流通体制的关系研究

李扬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价格经历了四个周期,每次价格下行周期都会导致原有的粮食流通体制发生变革。20世纪80年代初的粮价下行导致统购制度取消。90年代初的粮价下行导致统销制度取消,国家建立以保护价收购为核心的流通体制。世纪之交的粮价下行导致保护价制度取消,国家建立以直接补贴和托市收购为核心的流通体制。2012年以来,由国际粮价下行所导致的新一轮价格下行则促使国家改革补贴和托市收购制度,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战略中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经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政策导向型乡村产业振兴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

朱煜明   刘才宏   穆炳旭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产业振兴作为破解“三农”发展困局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与关键,探究其现有模式及保障体系对于加速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创新性地借鉴安索夫矩阵动态演变思想,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结合国家战略及政府政策目标选取产业融合与经济循环作为划分维度,构建政策导向型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并提出保障措施。研究结果可知: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可划分为单一产业国内单循环模式、单一产业国际双循环模式、多产融合国内单循环模式和多产融合国际双循环模式四种。进一步,基于四种模式特点分别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形成以统一市场为平台、政策支持和机制优化为两翼、要素流动为催化剂、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五位一体”的产业振兴保障体系,以助力各模式顺利落实。本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丰富和完善现有乡村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理论体系,为科学指导产业振兴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发展

唐惠敏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

摘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彰显出技术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融合效应,折射出国家政权深度介入基层治理的制度导向以及善治转向。在国家政策关照下,智慧农业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数字乡村工程为城乡共同富裕奠定技术基础;职业农民培育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技术主体。然而,在技术深度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延展出基层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的各种问题场域,要求以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和法治思维为指导,通过党建引领下的规则治理、政府助推下的合作治理、安全保障下的技术治理以及村社主导下的文化治理,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进而增进农民权能,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脱贫“脆弱户”的可持续生计: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何植民    蓝玉娇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脆弱性既是贫困的重要特征,又是返贫风险的核心根源。由于部分脱贫户受生计资本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脱贫后的可持续生计仍面临较大的风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脆弱性脱贫。防范脱贫“脆弱户”返贫风险,实现其可持续生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农户可持续生计已有分析框架进行梳理与述评的基础上,基于生计恢复力的理论视角,将可持续生计方法与恢复力理论相结合,本文构建了脱贫“脆弱户”可持续生计的“脆弱性——生计恢复力”理论分析框架。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脆弱性的多重扰动因子与脱贫“脆弱户”的脆弱性形成,阐释了脱贫脆弱性与生计恢复力二者之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关联。其中,缓冲能力、自组织、学习能力与自我感知是生计恢复力的重要表征。实现农户生计脆弱性向生计恢复力转变的关键路径在于生计资本的重组与优化,即要实现生计资本内部的结构式调整、外部政策对生计资本的调节、自我感知对生计资本的优化。

易地脱贫衔接乡村振兴:溢出效应与路径优化

刘洋   张广利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务。区别于“在地性”的就地脱贫模式,“流动性”的易地脱贫在接续乡村振兴的适配度上容易产生地域性社会张力,形塑了乡村图景的不同侧面。贵州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为深入考察易地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流出地乡村收获了乡城连接、空间重组、生态修复、资本积累和价值重塑的溢出效应,同时也面临治理成本增加、产业布局受限、人力资本匮乏、组织基础弱化的现实挑战。基于此,要立足城乡融合视野,明确乡村治理的权责归属,优化产业布局,双向赋能人才培育,借助他组织与自组织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地域社会的发育及振兴。

乡村有效治理的困境与超越:治理资源配置的视角

辛璄怡   于水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治理本质上是围绕公共治理目标展开资源配置的活动,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乡村治理中,人力、物质和规则是最重要的三类治理资源,它们为一切治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动力、物料,以及程序和手段支撑。然而观察发现,实践中这三类治理资源均面临着不同情形的配置不合理问题,从根本上妨碍了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具体表现为:治理人才匮乏造成乡村治理源动力受挫、物资按需整合困难致使乡村治理成效受损、正式规则难落地导致乡村治理推进受阻。因此,理应以优化治理资源配置为核心思路,从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保障治理物资供需匹配和加快正式规则落地生效入手,为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扫清现实障碍。

集体产权视角下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培育的实践逻辑及反思

田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易地搬迁产业扶持的核心是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和可持续带贫益贫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有效规避因经营能力不足和扶持体系不完善导致的政策效能低下和产业治理风险。产权视角能够深刻揭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的演化机理和实践逻辑。本文从集体产权视角出发,基于产权主体、权能要素、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构建易地搬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产业培育模式创新的类型化实证框架,并反思两者良性互构的制度路径及政策实践。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应当充分利用集体产权改革与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带来的制度红利,把产业培育模式创新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衔接起来协同推进,以多元化权能要素结构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为纽带,健全创业带动型、契约带动型、股权带动型、分红带动型等不同类型带贫益贫机制。从产业培育到产业兴旺,巩固拓展易地搬迁成果同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必须遵循产业培育及实践演化的应然规律,健全易地搬迁产业培育长效机制,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切实有效带动搬迁群众稳定持续增收,助力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数字金融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吗?——以湖南省实地调研为例

陈一明1   温涛2   向栩3

1.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 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3.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和重点,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但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融难贵慢的融资约束之间的困境仍然存在。本文基于湖南省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好的身体状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后发现,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使用数字金融的决策;在异质性分析结果中,参加技能培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数字金融从事乡村产业融合产生正向影响。由此,亟待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金融教育培训内容,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进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正规信贷对农村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析——来自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证据

贾晋1   温虎1   张齐圣2

1.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在“双碳”政策调控约束和“双循环”农村消费市场激励的背景下,农村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成为减碳政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正规信贷对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正规信贷在总体上促进了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正规信贷通过提升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抑或通过改善消费结构降低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正规信贷对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特征。积极发挥正规信贷的调控作用,着力降低整个生产周期的碳消耗,引导家庭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将是应对当前环境压力的长效机制。

如何化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机构对其供给意愿增进适配路径研究

贾莉   米运生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金融机构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的贷款意愿成为影响入市进程的关键环节,有必要探寻提升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可能路径。本文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机构的总体供给意愿不高,“其他担保方式”构成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必要条件。存在两种异质性金融机构供给意愿提升路径之适配模式——“常规路径”和“替代路径”。据此,从两方面提升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现阶段采用“政府+市场”的混合模式完善支撑体系,深层次改革则需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

理事长激励、合作稳定性与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深化——基于四川省雅安市3家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张耀文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四川省雅安市的3家水果合作社的案例,探讨了理事长激励、成员合作稳定性对合作社产业链建设的影响机制。本文结论表明:充足激励将促进理事长发挥其企业家才能,推动合作社产业链深化,而在直接的经济激励有限的情况下,存在政治回报和社会名誉激励、市场控制权激励、产业外部性激励等多重补充激励机制;若利益分配和管理控制权过度偏重于合作社理事长,可能导致“精英俘获”,将导致内部成员关系失调,合作社产业链深化受阻;促进合作稳定性和合作社产业链深化,既需要配套建立优良的治理机制,以制衡合作社理事长的利己倾向,也需要找到合作剩余分配的“黄金分割点”,保障普通社员的利益分享,密切农社利益联结。

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缘何耗损:基于“供需互嵌”分析框架的混合研究

代佳欣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农民工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也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普惠均等”迈向“公平可及”重点关注的社会群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是农民工劳动资本再生产的兜底保障,也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然而,党和国家针对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制定的保障激励型政策,与农民工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估之间还存在较大供需张力。这种张力背后,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究竟缘何耗损亟须讨论。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耗损产生于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动态互嵌过程。其中,壁垒要素和服务质量显著影响了农民工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主观评估。签订劳动合同的劳资博弈、“预支—赊欠”的劳动报酬结算方式、刚性劳动制度,也塑造着农民工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内在态度。

轨道交通发展对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庞淼   卿明梁   张泽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大都市和周边城市以及新城市中心的涌现和发展,带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重塑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从而加快整个都市圈城乡融合的速度,对城乡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轨道交通发展的视角,分析轨道交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以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对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的影响为例,梳理成都市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寻轨道交通建设对成都市都市圈城乡融合的影响,提出轨道交通带动下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2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2. 《农村经济》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3.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8期目录【转】

  4. 《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5. 《世界农业》2022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秦运兰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