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XDH/detail?uniplatform=NZKPT

————

中国种植业碳中和技术路径探讨与对策建议

高旺盛;陈源泉;王小龙;黄坚雄;941-947


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特点、环境影响与对策

朱美羲;罗屹;黄汉权;黄东;武拉平;948-956

农场动物福利的历史演进、价值审思与现实启示
姜冰;康祎梅;崔力航;李翠霞;957-970

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证据
薛凯芸;王越;胡振;971-983

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区域农户收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基于数字基础与城镇化的视角
刘心怡;张伟;陈小知;984-994

农业生产性服务何以影响农户收入——对内蒙古赤峰市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
姚秋涵;于乐荣;995-1006

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投入结构的影响研究——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
梁秋霞;杨俊孝;1007-1016

空间溢出视角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县域为例
王镜淳;穆月英;1017-1028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汪中华;尹妮;1029-1041

主体认知、情境约束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樊晋璇;余志刚;崔钊达;1042-1053

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研究
张怡;郄雪婷;张利民;朱红根;1066-1077

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格局与驱动因素
王弘烨;李翠霞;1078-1090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农村多维空心化研究——以拜泉县为例
杜国明;李宁宁;王介勇;薛濡壕;1091-1100

施肥对我国竹笋生产与竹林土壤环境的影响
肖淑媛;任开格;王娟;沈健林;喻舞阳;陈宗顺;安显鹏;刘学军;1101-1109

雨滴撞击植物叶片的运动过程监测装置的研制
胡凡;石辉;王会霞;1110-1119

湖南省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土壤肥力长期演变特征
宫殿林;张文钊;罗尊长;高菊生;郑超;洪曦;曾希柏;董春华;程爱武;汤春纯;李荣;何运祥;毛卫华;涂赛军;1120-1130

中国种植业碳中和技术路径探讨与对策建议

高旺盛1    陈源泉1   王小龙2   黄坚雄3

1.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农业是“双碳”战略实施中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种植业是中国农业的主体,研究探索中国种植业碳中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相关关键问题进行理论认识梳理,分析国内外种植业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中国种植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并提出了提升中国种植业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研究表明,目前关于种植业是“碳源”还是“碳汇”存在不同认识,急需建立标准化的农田碳核算方法体系。中国种植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基于系统观视角,从农用物质投入、农田生产过程管理、种植末端的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统筹,从作物品种及种植模式、土壤水肥管理、农机耕作等全环节兼顾,通过农资合理减量、提升养分效率、物质循环利用、作物技术创新“四大”路径实现种植业减排增汇,形成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种植业要实现碳中和,急需强化种植业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重点需要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碳中和科技创新、加强全国农业双碳平台基地建设、成立全国农业“双碳”研究联盟、谋划牵头农业碳中和国际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特点、环境影响与对策

朱美羲1    罗屹2     黄汉权2    黄东3    武拉平1

1.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中心3.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减少食物浪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而准确评估食物浪费水平,分析其特点是政府制定减少食物浪费相关措施的前提条件。本文基于中国28个省(区、市)1 479户农村家庭调查,评估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从总体情况和区域差异两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特点,探讨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比例为2.70%,且呈现从早到晚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各食物类别中,主食浪费相对较多,肉类浪费相对较少,其中面制品浪费比例为2.54%,米制品为3.60%,猪肉为1.47%,牛羊肉仅为0.75%。各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存在显著差异,东南沿海地区浪费相对严重,浪费比例为3.21%。并且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影响有明显地区差异,如北部地区的面制品、南部地区的米制品和水产品的浪费均相对较高。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明显,每年因农村家庭食物浪费造成的浪费总量和现金损失分为312.36万t和180.41亿元,产生碳足迹和水足迹分别为975.17万tCO2和61.08亿m~3水资源。因此,本文提出加强节约减损宣传、改善储藏条件、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建立完善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等政策建议。

农场动物福利的历史演进、价值审思与现实启示

姜冰1,2     康祎梅1    崔力航1    李翠霞1

1.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东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农场动物福利是与生态保护、社会文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全球性议题,是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梳理畜牧业发达国家农场动物福利历史演进阶段和特征,融合农场动物福利“五大自由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阐释与审思农场动物福利推动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价值,探讨推动中国农场动物福利发展的思路。研究表明,农场动物福利已成为畜牧业发达国家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健康养殖理念,具有保护环境与节约饲料资源的生态效应、改善养殖效益与促进消费升级的经济效应、保障公共安全与促进社会文明的社会效应。而中国畜牧业正处于环境治理与饲料资源短缺双重约束持续增强、畜产品质量效益与竞争力仍需持续提升、健康中国与道德法制建设持续推进的发展阶段,农场动物福利能通过释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有效推动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据此,提出制定和完善农场动物福利的制度体系,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改善农场动物福利,普及和深化对公众的动物福利教育,推进和强化动物福利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思路,以期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证据

薛凯芸    王越    胡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助力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关键,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省11县(市、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Pr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减贫增收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各县中等水平之下,并且发展呈现明显地区差异。43.9%的农户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户收入存在有提升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减少农户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并降低村庄层面相对贫困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作用更明显,能够改善农户收入分配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指标对贫困减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收效果更好。此外,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建议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教育开展力度,让数字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弱势群体,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区域农户收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基于数字基础与城镇化的视角

刘心怡1    张伟2    陈小知3

1.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 广东金融学院保险学院3. 广东金融学院华南创新金融研究院

摘要: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数字基础和城镇化视角,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11—2020年各地级市数据,运用OLS模型、分位数回归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变异系数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发展趋于均衡;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变异系数稳定在0.3左右,但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存在显著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其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逐步递减。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高收入农民群体和珠三角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此外,数字基础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提出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建议。

农业生产性服务何以影响农户收入——对内蒙古赤峰市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

姚秋涵    于乐荣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是促进农户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评价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成效,可为农业现代化决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利用区域内1 037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对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以及收入效应差异,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率较低,农资、水利和加工服务的供给率分别为38.09%、56.99%和46.96%。在农区,提供了农资、水利服务的农户中位收入分别提高了0.576万元和0.306万元;在牧区,提供了水利、加工服务的农户中位收入提高了1.588万元和2.636万元。农资、水利和加工服务供给对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服务环节越完备增收效果越好。农资服务和水利服务供给对农区农户具有显著增收效果,加工服务供给则对牧区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以服务数量为表征的服务水平对农牧区农户均具有增收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村内水利服务供给为农户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提升农户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农资服务和加工服务的土地流转机制效果则不明显。因此,应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生产类型农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制定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协同的土地流转政策。

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投入结构的影响研究——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

梁秋霞    杨俊孝

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农地经营权稳定能够提高农户农地投入的积极性,对农户投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户投入结构。基于土地产权理论,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利用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律维度、事实维度、感知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与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技术投入的影响关系,探讨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投入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家庭劳动力投入不足;农地经营权较稳定,但农地流转期限较短制约了农户长期投入,农户投入结构仍有可优化的空间。法律、事实和感知三个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均显著影响农户投入,进而影响农户投入结构。三个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技术投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投入。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投入结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感知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机械投入的影响最强,农户认知的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影响农户投入预期。因此,为优化农户投入结构,提出健全农地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农户适当延长农地流转期限,增强农户续约意识等政策建议。

空间溢出视角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县域为例

王镜淳    穆月英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理单元,农业技术进步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技术扩散理论,以河南省为例,利用2010—2019年县域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的方法,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范围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引致且伴随农业技术效率的损失,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农业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对城乡收入差距抑制效应大小为-0.013。在时间维度,短期技术溢出效应系数显著为负,长期不显著;在区域异质性维度,人均生产总值不同水平的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有所差异;在地理距离维度,150 km以内为空间溢出的密集区,随着距离的增大空间溢出效应越来越小。研究表明,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是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溢出路径。因此,为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提出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降低技术扩散的交易成本、破除县域农业技术溢出壁垒,着力构建县域技术信息交流网络,在进一步推进前沿技术进步的同时重视技术效率的要素重配置作用等政策建议。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汪中华    尹妮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藏粮于技”是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基于2002—2020年26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三要素嵌套CES生产函数以及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粮食作物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差异。研究期间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偏向农业机械要素。不同于小麦整体的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稻谷、玉米的技术进步特征有明显的生化偏向性。2002—2020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明显,且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效率明显优于非主产区。当前我国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不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非主产区生化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符合粮食技术进步偏向特征的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替代稀缺资源,在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的同时,根据粮食生产自有禀赋发展并应用新型生物化学型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与粮食提效的良性循环。

主体认知、情境约束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樊晋璇    余志刚    崔钊达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引导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促进耕地增产增效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南、黑龙江、山东和山西4省439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分析了主体认知与情景约束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情境约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整体较低,随着技术采纳数量的增加,农户的比重逐渐下降。2)主体认知和情境约束均显著促进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程度,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3)环境压力强化了生态认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政策支持在技术认知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程度中起正向调节效应,但削弱了生态认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对此提出了要重视农户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农户认知“内化于心”,技术采纳“外化于行”;增强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的政策满意度及政策效果等建议。

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研究

张怡1    郄雪婷2    张利民2    朱红根2

1. 香港大学商学院2.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

摘要:农村居民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主体,其分类意愿与行为直接关系到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基于太湖流域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OLS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前,太湖地区农村居民的不同维度社会资本得分存在一定差异性,并且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88.6%受访居民愿意分类,但仍有部分受访居民表现出“意愿强行为弱”现象。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等不同维度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社会资本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认知水平,进而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从异质性来看,在不同年龄、学历和收入群体中,各维度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树立自主分类责任意识,建立群体监督规范体系,多维度、全方位提升社会资本积累,因地制宜地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格局与驱动因素

王弘烨    李翠霞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原料乳生产过程中资源、产业、环境、市场与产能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上升,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2)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在直接效应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产业集聚度对本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未对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原料乳生产系统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农村多维空心化研究——以拜泉县为例

杜国明1,2    李宁宁1    王介勇3    薛濡壕2

1.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精准测度农村空心化程度、揭示东北黑土区县域农村空心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整治空心村、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多维空心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研究区,测度农村多维空心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农村多维空心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等乡村地域系统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农村空心化程度普遍较高,村域和乡镇空心化差异明显,经济空心化水平整体高于其他维度。流出人口比重、人均纯收入、耕地流转比例是影响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3)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空心化相互作用强度整体较高,呈低水平协同演进;两两之间的协调状态差异明显,其中“人口—土地”空心化协同性最差。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比重高效益差、农民收入水平低等是农村空心化及内部要素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系统构建农村地区各要素的耦合格局,提出了分区整治、完善农村制度体系等建议。

施肥对我国竹笋生产与竹林土壤环境的影响

肖淑媛1  任开格2  王娟3   沈健林3  喻舞阳1  陈宗顺1  安显鹏1  刘学军2

1.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摘要:我国是竹笋生产大国,也是竹林施肥量最大的国家。施肥在增加竹笋产量的同时,也对竹林土壤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整合分析近10年文献资料,阐释了施肥对竹笋产量、品质以及竹林土壤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竹林养分管理措施。研究表明,合理及优化施肥能显著促进竹笋生长,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平均胸径增长率可达5.5%~33.3%,竹笋产量增产幅度为56.0%~497%。施肥能够增加竹笋的硒含量、总氨基酸态氮含量、总糖含量等,促进竹笋品质的提升。竹林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碳氮储量下降,加剧土壤酸化和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活性,引起氮磷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多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提出了通过加强竹林土壤质量监测力度与土壤培肥、优化竹林养分管理和增强农户科学施肥意识等竹林优化施肥与土壤环境改良的具体建议。

雨滴撞击植物叶片的运动过程监测装置的研制

胡凡    石辉    王会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植物对降雨动能的耗散削减是其重要的水土保持机制,然而缺乏相应的观测测量装置,使得对叶片动能的耗散过程认识并不清楚。为了研究植物叶片在雨滴撞击后的运动过程以及叶片运动能量的变化,以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为基础,研制有效检测雨滴撞击之后叶片的运动以及能量耗散测定的装置,对女贞叶片在雨滴击打下的振动进行测量并验证该装置可行性。在对雨滴撞击叶片过程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监测装置的模块化自主设计,整个监测装置由雨滴发生、叶片运动的监测捕捉和信号的收集处理三个模块组成,其中雨滴发生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也可直接测定天然降雨)。薄膜传感系统输出的电压信号包含了雨滴撞击,小水滴飞溅以及薄水层扩散等方面信息。系统输出的电压是背景的几倍到几十倍,电压上峰值和雨滴动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59),信号频域分析发现该系统也能有效捕获连续雨滴撞击树叶的振动信号特征。对于不同动能的雨滴,重复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0%的弱变异和10%~100%的中等变异,说明整个装置具有良好的系统稳定性。女贞叶片耗散的能量与雨滴输入能量之间具有明显函数关系,叶片所耗散的动能仅占初始雨滴动能的3%~5%,这可能与没有监测以叶柄扭动、振动的过程有关。该装置可监测雨滴撞击叶片所引起的运动情况和叶片对雨滴动能的耗散特征,有利于深入认识植物对降雨动能耗散的机制。

湖南省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土壤肥力长期演变特征

宫殿林1,2    张文钊1    罗尊长3    高菊生4   郑超5    洪曦3    曾希柏6    董春华3   程爱武7   汤春纯8   李荣9   何运祥10   毛卫华11    涂赛军12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3.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4. 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5.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7. 湖南省宁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 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岳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9. 湖南省汉寿县农业农村局10. 湖南省澧县农业农村局11. 芷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12. 湖南省南县农业农村局

摘要:明确不同种植制度农田肥力长期演变特征可为选择合适种植制度以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湖南省12个国家和省级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点的种植制度试验为研究对象,选择当地习惯施肥条件下的水稻—水稻—黑麦草(RRR)、水稻—水稻—紫云英(RRC)、水稻—水稻—大麦(RRB)、水稻—水稻—冬闲(RRW)和水稻—水稻—油菜(RRO)5种双季稻模式,烤烟—水稻(RT)、水稻—冬闲(RW)、水稻—油菜(RO)和水稻—绿肥(RG)4种一季稻模式,棉花—油菜(CR)、大豆—红薯(SS)和玉米—萝卜(MR)3种旱作模式,研究其土壤基础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双季稻模式有机质含量高于旱作模式,长期习惯性施肥条件下,除RRO、RT和RW有机质含量下降外,其余均有上升。RRW、RRO、RT和RW全氮含量相对较高但均有下降,其余则均有增加。RRO和RG碱解氮含量下降明显,而旱作模式均呈增加趋势。RRO和RRW速效磷含量下降明显,而旱作模式年均增加约1.23~4.76 mg/kg。双季稻模式速效钾含量均有下降,而一季稻和旱作模式除RT和MR增加外呈下降趋势或无明显变化。双季稻模式综合肥力下降,而一季稻和旱作模式均有上升。研究表明,湖南省不同种植制度农田肥力变化差异较大,双季稻模式应控氮重钾,一季稻模式应减施氮磷,旱作模式应培肥地力和控施磷肥。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XDH/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2.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3. 《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摘要【转】

  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10期目录【转】

  5.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2年第53卷第S1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秦运兰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