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JNS/detail?uniplatform=NZKPT

————

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最生动实践——兼论脱贫攻坚的里程碑意义
黄承伟;1-11

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建构意义世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韩玉祥;12-21+101

协同治理视阈下乡村建设实践样态解析——基于江苏常熟“千村美居”工程的案例观察
高强;周丽;22-3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帮扶类型与成效——以鄂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州脱贫村产业帮扶为例
李辉;34-46

合作联社、产业跃迁与乡村共同富裕——江苏省丁庄村的案例
黄曼;庄晋财;47-57

农村社会发展
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与监管制度的建构
姜楠;58-68

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互利共生”的机理与推进路径
傅琳琳;黄祖辉;朋文欢;69-77

农民问题
同乡聚集如何影响农民工职业安全——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七个大城市的微观调查
叶俊焘;蔡丽明;78-89

如何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基于社交距离视角的分析
张晨;张正岩;马彪;90-101

农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困境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探索
杨康;沈苏燕;李放;102-111

乡村治理现代化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整域性帮扶与整体性治理——驻镇帮镇扶村的一个解释框架
谢治菊;黎明霖;112-123

从“争贫”到“弃贫”:农村贫困治理历程中非贫农户的角色演变——基于桂中H村的田野追踪分析
张国磊;李卓;124-133

“村组分治”:事务分类下的单元分治——基于治理有效的视角
柳泽凡;134-145

土地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土地利用规划:历史贡献与时代使命
易家林;欧名豪;郭杰;146-158

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能促进住房租赁市场规模扩大吗?——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多期DID模型的评估
刘灵辉;张迎新;邱晓艳;159-170

农业经济
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东平;丁力人;高名姿;171-182

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研究——基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重视角
孙雪峰;张凡;183-194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最生动实践——兼论脱贫攻坚的里程碑意义

黄承伟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贡献。本文从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体现,打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原因是“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体现等五个方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主线,深入总结了新时代十年脱贫攻坚及成果巩固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系统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里程碑意义。这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建构意义世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韩玉祥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直接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亦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切入口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构成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意义世界为文化实践提供行动的目标、理由和依据,构筑文化实践的行为动力系统。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建构一套完整丰富的意义世界体系,包括生命延续、社会关系、社会声誉、社会权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五个部分。意义世界的建构逻辑包括行政激活、社会交往、社会宣传、自主组织和意义植入五重机制。行政激活为意义世界的再生产提供持久动力;社会交往建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宣传实现社会声誉的再生产;自主组织赋予文化实践更多的组织机会或组织权力,从而使组织者群体或志愿者群体获得向村庄社会展示社会权力的多重机会;意义植入通过传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仪式化行动及榜样示范三种方式建构生命延续与无私奉献的意义价值体系。由于意义世界具有改变个体人格结构、归属结构、关系结构及权力结构的多重功能,“建构意义世界”路径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强道德伦理建设,培育乡村人才,提升村社组织的自治能力,有利于乡村全面振兴。

协同治理视阈下乡村建设实践样态解析——基于江苏常熟“千村美居”工程的案例观察

高强    周丽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同治理是县域统筹目标下推进乡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必然要求。基于江苏常熟“千村美居”工程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典型村的个案考察,认为重大工程项目牵引下的乡村建设具有有效凝聚资源要素、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突出优势。但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仍会面临动力机制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空间联动受阻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困境。结合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从主体路径、价值路径、保障路径、长效路径及制度路径五个方面,优化设计乡村建设发展路径,并基于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帮扶类型与成效——以鄂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州脱贫村产业帮扶为例

李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摘要:产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本文借用社会结构与激励约束相容理论,分析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村政府主导、公司主导、中农主导三种产业帮扶类型的运作过程、产业效果与发展困境。从实践来看,三种产业帮扶模式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取得部分激励相容,但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代理困境与发展短板。其中,政府主导型具有普惠性强、资源充沛等优势,但易陷入行政约束短缺与政策激励失效之困境;公司主导型具有产业发展灵活、高效等优势,但易因经济逐利性引发剩余索取权之困境;中农主导型内嵌于村庄自然环境与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与长远的发展空间,但存在市场激励不足、政策资源过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实现多元产业帮扶模式的协调发展,还须以推动约束机制向激励机制转化为抓手,持续克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作用,激发政策支持、市场效率等因素的激励效用,促使三种产业帮扶模式在主体博弈中实现激励相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帮扶在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作用。

合作联社、产业跃迁与乡村共同富裕——江苏省丁庄村的案例

黄曼    庄晋财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乡村共同富裕以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为前提,而产业发展强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单一产业结构向三产融合发展的方向跃迁,农民参与注重其在利益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江苏省丁庄村的案例表明,合作联社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合作联社通过再合作形塑异质化的组织能力,整合多元要素实现乡村产业跃迁;通过合理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户生产和销售进行“服务”“兜底”,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启示在于:引入多元产业要素是突破乡村产业发展“低水平陷阱”的钥匙;产业组织形式创新为乡村产业跃迁注入动力;农民共同富裕是乡村产业跃迁的落脚点。

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与监管制度的建构

姜楠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与监管制度的确立应当以坚持集体所有制与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导向为依据。基于依托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为未来我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主要交易形式的预测分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与监管制度应当采取主体性立法模式,即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与监管制度的内容体现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的服务与监管功能,规定于未来制定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法》之中。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立法应当就服务机构的类型、业务范围以及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监督主体亦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立法应当对主体准入监管、交易对象监管、交易服务监管以及特殊情形下监管权力的行使四方面内容予以明确。

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互利共生”的机理与推进路径

傅琳琳1    黄祖辉2    朋文欢3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3. 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针对新时期“三农”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及农业经营主体“互利共生”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农村产业融合中农业经营主体“互利共生”的机理,探究以农业经营主体“互利共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农业经营主体“互利共生”作为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的重要手段,需要内外双轮驱动及多重治理模式交叉组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应以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完善互利共赢利益联结机制,明晰外部环境作用边界。

同乡聚集如何影响农民工职业安全——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七个大城市的微观调查

叶俊焘    蔡丽明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使用201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7个大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调查的数据,在尽可能克服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的基础上,从同乡聚集的独特视角考察了农民工职业安全,发现:第一,同乡聚集对农民工职业安全存在实质影响,雇员聚集显著增进了控制性职业安全,雇员-管理者聚集则显著提升了感知性职业安全,但抑制了控制性职业安全。第二,雇员聚集通过促进正规集体行动来提升控制性职业安全;雇员-管理者聚集通过削弱剥夺感提升感知性职业安全,通过降低正规和非正规集体行动抑制控制性职业安全。第三,居住聚集放大了雇员聚集效应,削弱了雇员-管理者效应;更高人力资本和职业阶段的农民工更少依赖同乡聚集。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如何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基于社交距离视角的分析

张晨1    张正岩2    马彪3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基于2019年8省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交距离对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交距离是影响搬迁户在迁入地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因素,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受偏见程度均对社会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结果较为稳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交距离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的安置方式和安置位置影响不同,社交距离越大,对分散安置户和城镇安置户社会融入的阻碍作用越大。因此,社会融入的提升需要不断促进搬迁户与原居民的交往和互动,通过举办文化娱乐活动、相亲活动等形式,推动搬迁户与原居民有效交往,消除搬迁户与原居民间的心理隔阂;努力为搬迁户营造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尽可能消除原居民对搬迁后的歧视与偏见,避免双方因利益纠纷而发生矛盾。

农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困境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探索

杨康    沈苏燕    李放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结合重庆A区“积分互助”养老案例发现,结构功能失衡与个体消极行动共同型构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困境,具体表现在:不恰当的组织结构安排滋生机会主义,放大层级分割负面效应;运作框架及其规则供给无法发挥社会交换和有效行动构成功能,抑制福利生产与福利价值输出;结构转型引发社区空间结构性变化并弱化了行动者“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价值生产动力,而行为动机和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参与者行动的例行化进一步抑制个体主观能动性与集体价值创造,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实践沦为形式化与工具化。因此,应从厘清多元主体权责关系,健全制度化实施机制,设计可持续生产工具,培育行动者内生动力等方面入手,来优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工作,促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福利生产与价值实现。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整域性帮扶与整体性治理——驻镇帮镇扶村的一个解释框架

谢治菊    黎明霖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驻镇帮镇扶村”是一种基于整体性治理理念的整域性帮扶模式,它依靠“项目化运作、嵌入式帮扶、集成性整合、跨界面打包”的整体性逻辑,通过将帮扶力量由乡村上移至乡镇,在帮扶思路、帮扶关系、帮扶组织、帮扶内容上进行创新,实现整域性帮扶。不过,实践中该如何协同政策设计与运行过程、匹配帮扶实践与受扶需求、均衡帮扶动机与受扶行为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就需要在完善制度规范、优化制度设计、理清职责权限、加强考核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好帮镇扶村与联县带户的点面关系、凝聚合力与发挥优势的上下关系、自身造血与外部帮扶的内外关系,使帮扶工作能真正促进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与共同发展。

从“争贫”到“弃贫”:农村贫困治理历程中非贫农户的角色演变——基于桂中H村的田野追踪分析

张国磊1    李卓2

1. 广东金融学院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在农村贫困治理历程中,扶贫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特性塑造了基层行动者的策略性“变通”行为,由此衍生出非贫农户“争贫”与成为贫困户后“弃贫”的二元逆向选择样态。基于桂中H村的田野追踪发现:在建档立卡期间,由于政府帮扶资源具有的显性福利与隐形利益,识别机制错位加剧了恶性竞争与简约治理下的“变通”处置,使得非贫农户以“身份的特殊性”与“弱者的武器”进行“争贫”,进而增进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在脱贫攻坚时期,由于个体脱贫压力与村庄舆论持续性“差序”传播形成的“涟漪效应”,行政考核压力与政策执行压力逐级加大,迫使被认定为贫困户的非贫农户采取各种策略“弃贫”,以消除贫困“污名化”的负面效应,进而降低自身的被关注度与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

“村组分治”:事务分类下的单元分治——基于治理有效的视角

柳泽凡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治理有效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级组织是否能够有效协调和处理多重治理任务关乎基层治理成效。其中,分类式治理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和实践路径。以治理任务为导向而调整治理单元是分类式治理的核心逻辑,其价值理念是一种有效性机制的理性表达,符合当前治理有效对基层治理成效的进一步要求。基层村级组织将多重治理事务细化分类,并将其分配到建制村和村民小组两个不同的治理单元,形成单元分化下的“村组分治”。在“村组分治”的治理过程中,围绕着事务类型,建制村和村民小组单元形成一定的架构分层、职能分设、手段分疏、主体分途的分治格局。实践表明,分类式治理有效促进了村庄行政任务和自治事务的平衡,进而实现治理效率和治理效能的协调。同时,以“村组分治”为主导的分类式治理将重塑村庄治理任务的边界,形成一种新的协调统筹的治理方式。

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土地利用规划:历史贡献与时代使命

易家林1    欧名豪1,2,3    郭杰1,2,3

1.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2.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贡献,正确认识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关系到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科学构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贡献表现在构建了五级三类的规划体系、形成了底线管控的规划逻辑、塑造了科学精细的规划模式、实现了多维协同的规划目标与支撑了中国特色的管制制度。同时,制度环境没变、规划本质没变、规划需求紧迫、规划技术进步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仍然重要且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不同属性空间规划的协调机制,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支撑。“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土地利用规划的时代使命在于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创新。

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能促进住房租赁市场规模扩大吗?——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多期DID模型的评估

刘灵辉    张迎新    邱晓艳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政策选择的两批试点城市,在验证平行趋势假设的前提下,建立适用于自然实验的双向固定效应多期DID模型,对试点政策在住房租赁市场规模上所产生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相较于未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并未出现显著扩大的现象,且经过多方面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外住房租赁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建立与“租售同权”相配套的法律与政策体系,以“租售同权”促进“租售并举”;坚持多主体供给和多渠道保障的原则,加大力度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将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提高政府执行和监管效率;培育专业住房租赁机构,提高住房租赁市场的管理与运营能力;通过财政补贴,构建住房租赁互惠互利的市场参与体系;规范住房租赁合同,保障承租人的权益。

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研究——基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重视角

孙雪峰    张凡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金融学院

摘要: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最终的民生目标,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组织农民最有力的制度条件,其富民效应是“三农”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评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实现富民效应,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提升其幸福感。第二,在作用机制上,村集体经济能够通过提高农户财产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影响农户的物质富裕水平;村集体经济还能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和非农就业水平,从而提升农户精神富裕水平。第三,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地区,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更加明显;从共同富裕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还不能促使农户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但是可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因此,今后村级集体经济应当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最大限度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实现强村富民。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JNS/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3.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1期目次及摘要

  4. 《中国农村观察》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5. 《Agribusiness》2023年第39卷第1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秦运兰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