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宁海引领激发妇女参与乡村建设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葛家探索”

姚改改 中国乡村新闻 2022-04-30


前有“教授路”,后有“巾帼路”。


这是曾经无地理优势、无“厚家底”、无文化底蕴的葛家村能从困境中“突围”的密码。


“乡村振兴,一定是要让农民成为主角,站在‘聚光灯’下。”2019年带领团队入驻葛家村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说。作为“外援”,他成为葛家村“村民赋能,文化深耕”的破局者。


同时,基于目前村庄以留守妇女为主的村民构成和妇女的独特优势,丛志强还与宁海县妇联共同在村里打造出一条“巾帼路”,一个个手工艺坊入驻,不仅提高了妇女技艺,还拓展了妇女创业就业思路——留下游客,鼓了钱袋。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又是下里巴人?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猪食槽养起了红金鱼,破瓦片围出了新篱笆,飞鸟鱼虫上了墙,乱石堆泼彩成了印象画……”走进葛家,移步易景,徜徉在村民的奇思妙想里,来一程化腐朽为神奇的视觉盛宴。而这一程的盛宴缘起一场美丽庭院创建,惊艳于一条“教授路”。

村民赋能 激发内生动力


走艺术振兴乡村之路的村庄不在少数,可为什么偏偏无地理优势、无“厚家底”、无文化底蕴的“三无”葛家村能从困境中“突围”呢?

“乡村振兴,一定是要让农民成为主角,站在‘聚光灯’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一语道破其中“机密”。

2019年,宁海县探索艺术振兴乡村之路时,主动邀请丛志强艺术团队入驻乡村,开始破局。

但工作推进初期并不理想。丛志强在村里开讲第一课时,讲着讲着把村民讲“没”了。“人家可是教授,当然会艺术了”“咱就一个农民,能搞出啥艺术。”……这是村民们的普遍心理,在他们心里,艺术二字离他们实在太遥远。

如何打破村民这种观念?丛志强便和团队成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期驻村的12天里,他们了解村民需求,听取村民意见,组织村民动手捡石头、砍毛竹,拿来破瓦罐、收集旧衣物,敲敲打打、拼拼补补,一起完成了八处空间改造。

改造材料多是就地取材,改造施工都是村民参与,改造设计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看着颜值大增的街道,任谁都无法相信总共才花费了5.3万元。为了表达感激和感恩之情,葛家村村民自发将这条路命名为“教授路”。

“这就是艺术?那我也会呀。”缝缝补补几十年的袁小仙,在丛志强的启发下,拿着旧布料,做起了布艺玩偶,还利用竹子,主动将家里一堵“光溜溜”的墙面,升级改造成艺术墙。

村妇联主席葛桂仙腾出自家两间空房,开办了“巾帼画院”,在装扮墙壁时,考虑到将来孩子会常到这里来玩耍,便将设计稿中的用石头在墙上做艺术造型,改成了用布艺。

现在,教授来了,村里热热闹闹,教授走了,村民则进行自我创作,自我维护,等着教授回来“检查作业”。

从一开始被村民误以为是传销骗子,到争相被村民认作师傅,从平平无奇的“三无”村,到几个月内迅速跃升为全国网红村,不仅是丛志强,就连当地干部都深感这条“村民赋能”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走对了。

文化深耕 大打家庭牌


葛家村的成功八字诀除了“村民赋能”外,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深耕”。但深耕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又是道烧脑题。

“我们对文化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不是只有‘过往’的才是文化,当下村子里很多鲜活的故事就是一个村子的文化。”丛志强的一番话,点醒了众多局中人。

家庭历来是妇联工作的主阵地,宁海县妇联来挖掘家文化,自是在行。60多岁的叶仙绒夫妇俩,习惯收集老物件;葛品高出生时,他的妈妈在门楼上种了一排仙人掌,至今长势良好;葛大伯和老伴手工制作笤帚已经几十年……


根据各自特色,丛志强点出了各家的“创造物”方向。叶仙绒把家里的老房子打扫干净,摆上了老物件,还把儿子的书法作品、女儿的织绣作品、丈夫的根雕作品都当作展陈品,开起了“仙绒美术馆”,当起了女馆长;葛品高的妈妈会酿酒,他便把村里的老宅拾掇一番,开了村里唯一的酒吧——“仙人掌酒吧”;葛大伯家挂起了“大伯笤帚店”招牌,眼看村里游客多起来,为了保持村庄整洁,大伯开始义务清扫街道……

以小家促大家,如今的葛家村,百姓和乐,民风和谐。走在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村民爽朗的笑声。


和美苑、四君子院,化解了村民间积攒已久的矛盾;“桂香茶语”,形成了党员干部领头干、大家跟着上的良好干群关系;桂王院和桂王别院,传承着浓浓乡愁……动人的故事,散落在葛家村的家家户户。每一扇门背后,都足以吸引游客驻足细品。

10月底,喜讯传来!葛家村的“村民赋能,文化深耕”模式被确定为“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中的文化深耕模式。

巾帼参与 实现脱贫致富梦


前有“教授路”,后有“巾帼路”。基于目前村庄以留守妇女为主的村民构成和妇女的独特优势,丛志强与宁海县妇联一合计,决定在村里打造一条“巾帼路”。

“这不仅是对乡村妇女的肯定,也是激发她们内生动力的一种方式。”宁海县妇联林红介绍。

今年,宁海县妇联成立了巧娘工作室,这批巧娘们成为打造“巾帼路”的主力军。葛家村建立了宁海巧娘工作室大佳何工作站,这里除了展销巧娘作品外,平日里巧娘还会在此开会交流。


“每一处空间改造前,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产业兴旺之物,要规划好它的发展前景。”丛志强一再强调说。

带着这样的理念,宁海巧娘工作室主理人缪素青组织了六名巧娘进村入户,一对一指导,培育葛家村巧娘,找寻产业植入的突破口。


原本在车间打工的村民陈艳娥,性格内向,不善社交。自从家中来了巧娘后,慢慢发现自己对茶艺感兴趣,于是便每天在家研究茶艺知识。今年桂花节上,更是一举登台表演茶艺。一身恬淡优雅的气质,直让村民惊叹“艳娥像是换了个人一样。”

眼下,陈艳娥正在重装自家院子,谋划开个茶室,还研发起桂花小罐茶,将来作为游客的伴手礼。

“巾帼路”上,入驻的一个个手工艺坊,不仅提高了妇女技艺,还拓展了妇女创业就业思路,也留下了游客,鼓了钱袋子。


“我们现在正在教巧娘们制作材料包,包装上印上教学视频的二维码。另外,我们还开发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桂花香囊材料包。”缪素青说。

8月和11月,巧娘工作室分两批次随队去往对口帮扶点贵州晴隆定汪村,将葛家村经验输送到西南大山里。她们将两地手工技艺结合,共同制作手工艺品,并在当地建起了“织梦坊”。在宁海巧娘的帮助下,定汪布依族技艺的手工制品首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万元。“巾帼路”和“织梦坊”产业植入的成功,让东西部妇女共同起航脱贫致富梦。

模式推广 形燎原之势


宁海葛家村、鄞州城杨村、晴隆定汪村……丛志强的“村民赋能,文化深耕”试验田,从一处“点”至一处,再“点”至另一处,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面对邀约不断的现状,丛志强正在布局一盘大棋。“我们计划梳理出整套理论体系,理出一本工具书和一本案例书,组建起复合式的大团队。”

所谓复合式大团队,即以农民为主体,加上当地的专业人才和高校的师生团队。事实上,丛志强已经在行动。他挑选出每个村的拔尖者组成艺工队,优中再择优,组成“葛家军”。目前,已建有19支艺工队。

“我们这样的‘外援’固然重要,但村民和当地的专业人才同样不可或缺。”丛志强说,“像小仙、仙绒、宁海巧娘,她们成功带活‘巾帼路’和‘织梦坊’,就是最佳佐证。”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 /  中国妇女报
   作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姚改改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编辑 /  杨娜
    审核 /  乔虹

◈          推荐阅读         

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铿锵玫瑰精彩绽放——奋战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巾帼群像


云南省楚雄州妇联创新健全维权长效机制 打造“三位一体”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


黑龙江将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 对虐童行为零容忍 相关个人和直接管理人员终身禁入


 
    如果您喜欢
请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