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公益性“慢火车”成为便民“扶贫车”
一
公益性“慢火车”开行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实现常态化开行。2017年以来,全路常态化开行公益性“慢火车”81对,覆盖21个省(区、市),经停530个车站,途径吉林延边、内蒙古东部、湘西地区、云贵地区、凉山藏区、南疆地区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104个国家级贫困县市,“慢火车”开行累计支出40.3亿元。2017-2019年,公益性“慢火车”共运送旅客8174.8万人;2020年1-8月,运送旅客923万人。二是服务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5.8亿元,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出站通道、雨棚、跨线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车站供水、供暖、供电、照明、引导警示标识等设备设施进行补强,确保群众出行安全。对部分车辆进行拆除座席等适应性改造,为群众乘车提供便利。特别是考虑群众换乘需求,合理安排枢纽火车站接续换乘时刻,使沿线群众乘火车早进城、晚出城,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出行。三是服务品牌效应凸显。规范执行铁路站车服务标准,按规定配齐服务备品,尊重沿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站车卫生达标、厕所干净整洁、开水供应到位,不因车速慢而降低服务品质。适应惠民助民需要,打造列车“乡村集贸市场”,开办车站 “扶贫专柜”;积极做好助老、助幼、助残、助农、微公益等帮扶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慢火车”服务品牌,“彝族情”“牧民之家”“富民号”“民族团结一家亲号”等品牌列车深受青睐,有效增强沿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
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慢火车”开行机制
一是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加强对客流特点、季节性规律等情况的调研分析,持续优化公益性“慢火车”开行方案,合理安排列车编组、停站、停点,在旅客人数较多的车站适当增加停站时间。综合考虑旅客接续换乘需求,统筹安排枢纽火车站接续换乘时刻,充分发挥公益性“慢火车”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保障范围。二是持续放大开行效果。将公益性“慢火车”开行与当地产业发展、惠农助学、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用好列车“乡村集贸市场”、车站“扶贫专柜”等经验,研究制定契合乡村地区脱贫致富的帮扶措施,使公益性“慢火车”由服务沿线群众的“扶贫车”“便民车”逐步发展为“致富车”。继续严格执行国家铁路票价规定,让利人民群众。三是强化路地协调联动。主动与沿线地方党委、政府对接,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协调推进进出站公路、便道、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铁路与公路客运班线有机衔接。研究建立公益性“慢火车”路地共建共赢新模式,探索经营开发等新机制,增强铁路运输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服务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
推动公益性“慢火车”开行质量和服务升级
一是强化安全基础。加强“慢火车”运行线路固定设备和机车车辆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和日常养护检修,提高设备保安全能力。加强对重点区段的检查监测,完善汛期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汛期行车安全。加强设备检修运用管理,确保防火安全。完善行车组织等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无外勤人员乘降所联控措施,补强安全警示和引导标识,确保旅客乘降安全。二是改善站车条件。规范沿线乘降所基本设施配备标准,因地制宜加强乘降所客服设施建设,在具备条件且客流量大的车站(乘降所)增加集中候乘区设施,增建上车台阶、坡道、短站台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群众候车和乘降条件。对不具备建设厕所条件的车站及乘降所,开放铁路办公区厕所供旅客使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旅客需求,适当更换部分非空调车体。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全面落实站车基本服务标准,按规定配齐服务备品,确保基本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推进具备购取票、候车、公交接驳、旅游咨询、农特产品推介等服务功能的无轨站建设,探索利用客票代售点、邮政大厅、超市等场所提供综合运输服务,扩大公益性“慢火车”辐射范围。尊重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规范提供适需服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站车卫生防疫规定,宣传引导旅客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四是强化品牌效应。完善公益性“慢火车”开行方案和服务举措,打造通学助学、惠民助农、红色教育等主题车厢。加强品牌宣传,讲好公益性“慢火车”故事,进一步提升公益性“慢火车”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认可度。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 / 国务院扶贫办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