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1500多个行政村做了一件大事,菜园为什么比花园更吸引人?

见到邹明礼时,这名74岁的老人正穿着绿色的志愿者背心,拿着垃圾钳和垃圾袋在村里巡查。看到马路边有一处杂物,他立刻用垃圾钳夹起来,扔进垃圾袋,“我在村里住了几十年,第一次见到村子那么干净,当然要维护它的环境。”不久前,他还带头拆除了为出租自家多余房屋而用木板搭建的小厨房。

放眼望去,邹明礼所在的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立新村白墙黑瓦,道路畅通,田地平整,一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江南乡村风光。

据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介绍,上海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其纳入全市民心工程之一。围绕“全市行政村全覆盖、12大类目标任务全完成、盲区死角全消除”的目标,区有方案、镇有行动、村有妙招,今年在巩固去年已完成857个行政村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剩余696个村的整治工作。通过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治理任务,农村地区的整体环境面貌普遍优化,农村生活的变化看得见。

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租客都有获得感

上海市郊农村的居民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土生土长的村民,又有外来租客。他们生活习惯不同,违章搭建、占道堆物等现象较为普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怎样得到他们的支持?
“要让村民和租客都有获得感。”市郊多个街镇的负责人这样说。
嘉定工业区共有20个行政村,工业区管委会将整治资金投入在公共设施上,包括村庄路面道路硬化、生活污水处理、将村内闲置公共空间改成“村民之家”、增添公共健身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别说村民,就连记者这样第一次进村的外人,都觉得这些新设施可圈可点。
工业区最北部的灯塔村里,竹篱围出一块方方正正的菜地,绿叶菜长势不错,菜园后是新添了彩绘的民居,一眼望去,颇有“把酒话桑麻”的诗情画意。在整治前,这块村里的公共闲置空地由村民自发种菜,不同作物将不大的地块分割得很是凌乱。“我们在整治时考虑,是建一片景观绿地,还是继续保留种菜功能?”村支书秦建良说,“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打理成规整的小菜园,请村民志愿者统一种植,再按照村民意愿,为民居增添彩绘。这样既能提升环境,又符合村民的生活习惯,还节省了景观绿地的维护成本,花小钱办了大事。”同时,灯塔村新添了两个公共厕所,专人保洁,方便租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员,使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惠及村里的所有居民。
松江区车墩镇联建村位于城乡结合处,在村东居住集中区域,一条河道贯穿其中。“以前河道两侧都是违章建筑,住了好几户租户。”村支书丁伟口中的往日河道,如今却是村美人和的新画卷:违章建筑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规范合理的停车位,房前屋后清爽开阔。这是当地政府根据村民实际需求,通过拆除违章建筑、规划停车位、美化墙面等,实现了联建村的美丽蜕变。
很多涉农区根据村民的迫切需求,梳理出具体的整治目标。比如,闵行区对115个行政村提出“看不到垃圾、黑臭水体、破损设施、乱张贴、乱搭建、乱堆物”等“六个看不到”的整治要求,围绕宅前屋后、村内村外、田间地头、河道路边等重点区域,进行村庄清洁“百日行动”,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民心工程,村民的获得感很重要。截至11月底,今年已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6万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有效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1224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行政村村内主路、支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成为历史。

堵疏结合,家门口的美景保持下去

在上海农村地区,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的场景随处可见。如何维护下去?这是每个行政村的新课题。
嘉定区在此轮人居环境整治中,累计拆除宅前屋后违法建筑15.26万平方米、小厨灶13392个。不少违法建筑或小厨灶是村民为方便租客而搭建的,因为按照消防规定,液化气瓶不能安放在起居室里;可如果不在屋外搭建小厨灶,租客生活不便,可能会影响村民经济来源。怎么避免拆除的小厨灶回潮?
“既要对违建小厨灶‘露头就拆’,又要引导村民自治,综合解决租客的烹饪问题。”立新村村委会主任翟建锋说,堵疏结合是关键。村民小组长朱文荣与记者分享了村民想到的好办法,“有的村民本来出租5间房,违法搭建了5个小厨灶;现在出租4间房,空出来的那间改成公共厨房,同时解决了安全隐患和租客做饭问题,对村民出租房屋的经济影响也相对较小。”
同属马陆镇的樊家村也找到了办法:村民们协商表决,将设置小厨灶的“新规矩”写入村规民约:“因地制宜、统一规格,将‘小厨灶’放至村居内部独立空间”。有了新办法,那些被要求拆除小厨灶的村民态度从原来的“不理解抗拒”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支持”。
同时,嘉定区建立了一支“市民巡访团”,啄木鸟般全方位地毯式发现农村人居环境相关问题。市民巡访团将检查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上传至“一网统管”系统,系统再流转至镇相关部门,派遣到具体行政村处置,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完整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
松江区联建村同样有一道“如何让美起来的家园长久美下去”的思考题。村民集体投票决定,对居住较为集中区域实施“小区式”管理,聘请物业对该区域实施门禁管理。丁伟说,原本担心习惯了“四通八达”的村民会对门禁投反对票,没想到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讨论后,一举通过。小区式管理后,就连村里的保洁人员陈金华都感受到变化:人员管理严格了,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好转,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到位,“以前只有70%左右的准确率,现在达到90%左右。”
建立长效机制是上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议题之一。两年来,上海基本形成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的长效管理基本框架,覆盖农村公路、村内道路、绿化、河道、村容村貌等各个领域。
还有多个行政村表示,在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后,确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包括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正从看得见的变化向更深领域拓展,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 / 上观新闻 (任翀)

    编辑 /  陈姝

    审核 /  耿兴敏


◈          推荐阅读         

薇娅加入浙江女性新媒体联盟!“媒丽圈”共唱女性“浙”声音

砥砺奋进蹚新路 勇立潮头善作为 ——山西转型发展中的“她”力量

 
    如果您喜欢
请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