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9年,一部望远镜、两只狗、一群骆驼一群羊陪她巡边18万公里

王永钦 阿荣 中国乡村新闻 2022-04-29

尼玛,1971年来到距离中蒙边境线只有11公里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成为守边民兵。此后尼玛母子两代人扎根戈壁,为国守边近半个世纪。49年,一部望远镜、两只狗、一群骆驼一群羊陪她巡边18万公里


是怎样的感情,能让两代人在茫茫戈壁坚守近半个世纪?又是怎样的事,能称作是此生挚爱?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戈壁深处寻找答案。

12月的戈壁,寒风凛冽,人迹罕至的边境线更显孤寂。阿拉善右旗无垠的戈壁滩,每一块石头都透着寒意。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就在这戈壁深处,紧邻中蒙边境线。从塔木素布拉格苏木驱车向北行驶200公里,有一段被称为“8号点”的边境线,在这里,尼玛母子已经守望了近半个世纪。

站在高点,瞭望远方,已成为尼玛老人的习惯性动作。1971年,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带着母亲、弟弟和3岁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距离边境线只有11公里的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成为守边民兵。她知道边境地区条件艰苦,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翻沙岭穿戈壁,尼玛来到了黄沙漫天、冰雪交加的“8号点”。“刚来的时候,这里一个人都没有,方圆30公里内压根儿就没人住。”尼玛回忆。

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说:“那时候我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艰苦。母亲和我白天放牧守边,晚上听收音机、讲故事、猜谜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来了。母亲是为守边留下的,这么多年来为守边吃了不少苦,作为儿子,我应该陪伴在她左右。”

刚开始,民兵驻守点没有房屋,尼玛和另外两家护边户搭起蒙古包安顿了下来,一边训练,一边盖房子、搭建哨所。山顶哨所用的石材要靠人力一块一块背上去。由于当地寸草不生,民兵们取暖、做饭所烧的煤,只能从3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或者更远的阿拉善左旗拉运。人畜饮用水也得去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井拉,拉一趟水来回需要一天的时间。

就这样,尼玛和另外3名民兵一起,白天训练、放牧,晚上站岗。4名民兵里除了尼玛都是男性,但尼玛不叫苦不喊累,训练和站岗一样不输给他们。她说:“党和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不管多困难也一定要完成。”

尼玛和其他几个民兵白天训练、晚上站岗。配枪的那些年,尼玛的手经常在站岗时被冻得没了知觉,但她依然保持警觉。

1975年1月,尼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格外珍惜胸前的这枚党徽,走到哪儿都戴着,她说:“是党员就要佩戴党徽。”

当年民兵连的“8号点”,也是尼玛的家。因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当年一起来的两户人家陆续撤走,附近连队的战士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尼玛家一直坚守在此,“8号点”上的五星红旗始终迎风飘扬。

“尼玛”是藏语,意为“太阳”,“哈达布和”的蒙古语意为“坚实的岩石”,母子俩的名字印照了他们的一生:用自己的光,铸成坚若磐石的信念。

一处荒无人烟之地,尼玛一待就是49年。一部望远镜、两只狗、一群骆驼一群羊,陪伴她巡边18万公里。边境线从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尼玛也成了中蒙边界线上的“活界碑”。尼玛没念过书,可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她却铭记于心。

“家要看,国要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守护祖国边疆,这是我的任务、我的信仰。我一辈子都在这儿,以后也要长眠于此,永不分离!”尼玛老人坚定地说。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 / 中国妇女报
    作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永钦/ 阿荣
    编辑 /  陈姝
    审核 /  耿兴敏

◈          推荐阅读         

广西来宾着力探索社会化服务模式  “妇联+社会组织”合力为妇女家庭护航

抗疫现场 | 一位医护人员的日记


 
    如果您喜欢
请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