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测绘人物候选人|王玉琨:广西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站原站长

2016-05-28 慧天地



 

“40年前,国测一大队的同志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勇闯生命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7月1日,在建党94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的6位老队员老党员回信,高度赞扬他们在40年前测量珠峰时的丰功伟绩。其实,当年参与我国首次自主测量珠峰精确高程的测绘分队一共49人,王玉琨便是其中一位。


青春:闯雪域 量珠峰

 

  “4月6日 晴 强风 6500米营地 今天,我们征服了北坳天险!……我久久凝神南望,珠穆朗玛已经近在咫尺,好像伸手可及了!我想,我们已经创造了测绘战线的登高记录,也创造了测绘史上测量点高度的世界纪录了。但不能满足,还要往上、再往上,8000米或者更高!”

 

  这是王玉琨在零下30多度的珠峰营地帐篷里写下的日记。1975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吹响了登顶测量珠峰攻坚战的号角,王玉琨奉命从所在的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抽调到珠峰高程测绘分队担任技术参谋,和其他48名战友、队友向珠峰发起冲刺。

 

珠峰,一个冰雪的世界:冰山、冰川、冰坡、冰崖、冰柱、冰洞、冰塔林、冰裂缝……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到了5000米高的珠峰大本营,不少人的脉搏一分钟就超过了200次。紫外线特别强,只要在太阳下晒上2个小时,加上冰面强光反照,人的面部就会被严重灼伤。 8、9级的大风终年不歇,睡到半夜,帐篷行装常常被吹得无影无踪。

 

“既然来了,一不能怕苦,二不能怕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还在等着我们完成任务呢”,王玉琨回忆起当年测量珠峰的桩桩往事记忆犹新:冰天雪地里,把冰烧成水,都要40分钟。大部分的时间,喝一口热水,吃一口热饭都是奢望。没有吃的,就地取材,冰棱就糍粑。半夜里帐篷被刮塌了,没有住的,大家就跑到大冰塔下相偎着唱歌;没有道路,攀、爬、登、钻、跳、滚、滑各种本领全都用上——如果不慎踏上了冰裂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最困难的时候,王玉琨和队友们一天外出工作9个小时,仅仅前进了250米。

 

  在测量珠峰100多个日日夜夜,王玉琨和队友们每天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除了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大家每天还要背负30多斤的设备、行装,穿上10多斤重的登山靴,艰难地爬上陡滑的雪墙冰坡,选定控制点位,树觇标,插测旗,观测记录……因为风太大,测旗常常一次次被刮断,仪器也难以固定,刚调整好的水平气泡,要读数了,又跑掉了。在7050米的北坳,王玉琨和一名叫普布的藏族队友在准备观测时,因为经纬仪不断震动,为确保测量精度,在零下30多度严寒中,普布干脆脱下鸭绒手套调整仪器,数据被准确地测量下来了,普布却付出了4个手指被截肢的沉重代价。

 

  5月27日,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下午2点30分,9名中国登山队员登顶珠峰,将3米高的金属觇标竖了起来。王玉琨在预定的观测点首先发现了目标,并通过步话机接到了登山指挥部的报告。他从容镇定地指挥各个观测点进行观测,并亲手测出了第一组数据。经过连续3天,多个不同时段、数十个测回的测量,以及反复检验、计算、平差,王玉琨和队友们终于为中国人第一次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8848.13米。1975年7月30日,新华社将这一数据公布后,立即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并成为世界地图和教科书的权威数据。凯旋进京,王玉琨和队友们受到了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玉琨所在的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1982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

 

  1962年,王玉琨在北京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前夕,三次向组织递交申请书,主动请缨到西藏军区测绘大队工作。本来,王玉琨出生在广西合浦县一个农民的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机关工作,在城市生活,这是多少农家子弟的梦想,可王玉琨却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屋脊”。申请书里王玉琨写到:“人民给了我知识,我要把知识献给人民”。从1962年8月入藏,到1986年12月转业,王玉琨在西藏一待就是24年多。24年间,王玉琨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双脚丈量了西藏全部72个县中的67个县,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荒原相当于走了4遍红军长征路。更多的时候,王玉琨和队友们更像是特种兵和冒险者,常年深入到无人区作业,住山洞,睡羊圈,饮山泉,食野果。穿越密林时,最多的一次有11条山蚂蝗钻进身体;身陷绝境处,一连36个小时断水断食。除了参加过我国首次自主测量珠峰精确高程项目,24年间王玉琨在西藏重大测绘工程中无役不与,与队友们胜利完成了喜马拉雅山区、横断山脉地区、冈底斯山区、藏北高原无人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地区的测绘任务,在雪域高原一次次刷新新中国的测量纪录。

 

  “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你看这数里冰塔,百年千载,为何还这般明洁如镜,晶莹剔透?古今中外,那么多游客名家、文人骚客,游尽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宏论大发,留下过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赋,不知他们可曾想过,世间还有这冰塔美景?……大自然是如此公正,千万年精心塑造的冰塔美景,该是专门恭迎那些勇敢攀登的无畏战士的光临!”谁又能想到,一个测绘兵在6000米高的珠峰营地,还能留下如此乐观又文采飞扬的测绘日记?20多年间,王玉琨在帐篷里、烛光下写了近40万字的测绘日记、散文、诗歌,不仅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行动部署和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详细地记载了西藏的自然风貌和民情民俗。 

 


壮岁:测八桂 再登程

 

  1986年12月,王玉琨脱下戎装,转业到广西测绘局工作。30年前的广西,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边境对越自卫反击烽烟未熄,百业待兴。年近50的王玉琨虽然分配到自治区级的机关工作,却没安稳地坐上几天办公室。

 

  1988年,国家测绘局委托广西测绘局建设南宁国际联测绝对重力基本点。根据世界绝对重力基本点网布点方案(IAGBN),在全球范围共布设36个点,其中我国2个点,一个在北京,还有一个就在南宁。1988年2月国家测绘局下达任务后,广西测绘局指定由王玉琨负责整个任务的方案制定、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点位联测等工作。兵贵神速,到1989年2月,短短1年时间王玉琨带领大家完成全部工作,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IAGBN计划要求。1990年5月,中国—芬兰合作绝对重力测量组进行了第一次国际联测,之后又有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重力测量专家与中国专家组成联合测量组来此进行测量和研究。重力基本点除了测量和科研的特殊意义外,已经成为广西测绘系统对外进行技术交流,了解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动态、获取测绘科技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征尘未洗,战鼓又擂。南宁国际联测绝对重力基本点竣工验收不到1个月,南宁标准长度检定场(基线场)建设启动,王玉琨再次披挂上阵,担任基线场筹建小组组长,负责筹建过程中的全面工作。至1990年年底,野外场地和局内配套使用的室内平台基建工作全部完成,经过1991年和1992年的2次精密丈量,精度分别达到1/240万和1/212万,在基建质量、场地稳定性和丈量精度等方面,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GPS(全球定位系统)如今已是年轻人开车、出行不可缺少的工具。可20多年前,把GPS引入广西测绘事业,不要说技术上可行不可行,单是思想上从领导到同事许多人都不接受――美国刚刚瓦解了苏联,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怎么还能用他们的技术?可王玉琨却敏锐地发现了采用GPS布网比传统的大规模三角网布设省时、省力、省钱。全球定位系统不受地形、图形强度、分级控制等诸多条件的严格限制,也很少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可以全天候地观测,效率高,速度快,可以根据需要一次性地布设等精度的大面积网,为此,王玉琨撰写了《国内外GP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文章,介绍GPS技术在国内外控制测量方面的应用情况,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算技术账、时间账、经济账。

 

  最终,王玉琨的积极奔走得到了国家测绘局的重视,在国家测绘局的明确支持下,1992年4月,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点数最多的广西北部湾地区GPS网建设尘埃落定,从开始实施选埋到全网观测结束,完成初步数据处理提供使用,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与传统方法布网相比,免除了大量繁重地造标,尤其是大量地造高标的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几百万元的作业经费,而且短时间内满足了北部湾地区规划建设的急需,发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广西乃至全国,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1993年,王玉琨按照组织安排刚刚组建成立测绘管理处后,一天处长还没当,又负责筹建广西测绘产品质量检验站。没资金,没设备,没资质,没人手……一切从零开始,王玉琨再次面临新的挑战。中秋节到了,别的单位都在发月饼发水果,质检站却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过节那天,工作布置黑板空白处,只是多了一个粉笔画的大大的“月饼”。

 

  没钱买设备,王玉琨只好重操旧业,带着大家联系市场上的测绘项目,靠“打工”挣钱买设备。基础测绘项目和像样的工程早被别的测绘院拿走了,只有无人海岛、大石山区等没人愿意做的测绘项目——总比没有强。于是,王玉琨带着大家打响了“涠州岛测绘突击战”“清水河测绘攻坚战”,踏上了无人岛,穿行于原始森林,奔忙于溪潭沟涧,在50多岁的年龄再次体验了白天跋山涉水、晚上瓦灶绳床的创业艰辛。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994年底,大家终于攒到20多万元钱。设备运到单位那天,每个人都像领奖品一样兴奋,一个搬运工没找,大家就七手八脚把设备抬上了楼。

 

  1996年7月2日,质检站终于获得了自治区质监部门认可的测绘成果审查和计量认证资格,3年半的努力修成正果,质检站组建工作全部结束。57岁的王玉琨可以有个安稳的窝了,此时,他却向组织递交了退休申请,“画卷已经铺开,美好的明天就让年轻人去描绘吧”。

 

夕阳:身虽迈 心未已

 

  7月2日,广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席扬亲自登门向王玉琨老人传达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后,王老一遍遍地默念着报纸上的回信,感慨万千,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习总书记是在我国首次精确测定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程40周年之际,给国测一大队那次参与珠峰高程测量的邵世坤等6位老同志回的信,对那次参与珠峰精确测量的老队员、老党员给予了高度赞扬。作为那次历史性任务的参与者、亲历者,并且是组织者,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之一,读了习总书记的回信,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振奋,特别光荣,也特别自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已有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我决心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永远保持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珠峰,是王老一生的情结。1997年,从广西测绘产品质量检验站站长岗位上退休后,王老一直在关注着珠峰测量事业。2005年5月,我国正式对珠峰进行第二次测量后,测出珠峰的最新高度为8844.43米。这一数据一公布,王老便迫不及待地计算起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认为第二次测量采用了更先进的测绘方式和雷达测深技术,于是在笔记中写到“珠峰高程数据是个动态数值。随着珠峰地区地壳不断隆升变化,测量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更新,每次测定的高程数据都会有所变化。”2015年4月,尼泊尔的中尼交界地区发生8.1级地震,震中就在珠峰脚下,尼泊尔的震动立即引起了王老的关注。一有时间,王老都要坐在电视机前了解珠峰雪崩和山体滑坡的情况。  

 

  如今,王老已76岁高龄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照顾多病的妻子同时又是战友朱世英老人身上。朱世英年轻时与王玉琨长期分居,两三年也难见一次面,只好一个人独自撑起整个家庭。1985年朱世英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并落下终身后遗症——这也是王玉琨一生的痛。退休了,王老才有时间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对于自己的传奇经历,王老很少提起,70多年的风霜雪雨虽让他满头华发,皱纹纵横,却没改变他恬淡无争、厥功不居的性格。一次,自治区党委主管宣传的领导得知了王老的事迹后,亲自安排记者上门采访,却被王老执拗地撵了出来,“我只是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要采访就采访伟大的党,采访伟大的时代”。可是,遇到年轻人的请教,王老总是不厌其烦地传授技巧心得,或是帮助查找资料,修改论文。

 

  习总书记的回信,让王老的英雄事迹再次引起大家的注目,当笔者联系到媒体记者采访王老时,电话另一头的王老却像个矜持的孩子:“天气这么热,家里没空调,怕辛苦了记者”。进了王老的客厅,除了一台旧电视和一台电风扇,再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了,十几平方米的客厅,简陋中有些零乱。王老把我们领进了不到10平方米的书房,指着墙上发黄的西藏地图,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王老,给习总书记写信的几位老同志,都是您的老队友,大家一起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而且您在西藏一待就是24年,这次,习总书记的回信却没提到您的名字,您也没得到领导的接见,遗憾吗?”“24年,我们大队的测绘兵中78名战友因公致残,22人英勇牺牲……我得到的已经很多”,说到这里,老人沉吟良久,思绪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今年76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在西藏20多年间的日记、诗歌、散文整理好,印刷好,留给年轻人,让他们把测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退休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继续传承着伟大的测绘精神。先后在全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近30场次,聆听讲座的群众上万人次,听过王老讲座的同志都被王老生命不息、革命不止的精神所折服,为传承测绘精神做出的积极贡献所折服。王老还笔耕不止,把自己从事测绘工作的宝贵经验留存下来,2015年10月,经过精心撰写,完成了《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一书,为新一代测绘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来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慧天地》是共建共享的平台,欢迎大家提供、推荐优质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慧天地》与你在一起高端论坛:聚焦院士、大咖们的学术前沿报告、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成就、跨界创新趋势;
学生在线:为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实习实训、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趣味科普:传播、弘扬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专注做大家喜欢看、看得懂的真正的科普。

转载请注明:《慧天地》及ID:geomaticser

编辑:许亚鲁

审核:李茂永 曹真毓


相关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直接查阅

对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关于地理国情的专题采访

高端论坛|宁津生院士: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转型升级发展

精品课程|宁津生院士:走近测绘殿堂

高端论坛|程效军教授:测绘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设与实施

重磅|本科生居然能在国际GIS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高校巡礼|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文化创意 ▏你从未见过的地图

新闻报道|军测企业联盟筹备会暨首届军测企业论坛成功举办

通知|武大测绘学科迎来60华诞,院士喊你们回家看看!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遥感大数据及其应用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展望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

精品课程|张祖勋院士:摄影测量学

高端论坛|杨元喜院士:时间基准建设与维持

精品课程|刘经南院士: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上)

精品课程|王家耀院士:《地图文化》—地图演化论

高端论坛|郭仁忠院士:地理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

高端论坛|童庆禧院士:智慧城市的空间信息支撑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地理信息之科技纵横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地理信息之应用博览

友情提示:置顶后可以最先发现小慧的消息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