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测绘人物候选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

2016-06-02 慧天地

4年,2万多平方公里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近10次应急测绘实战经历,400余个风雨兼程,忘我奋战的救灾日夜,15人次先进表彰,4次省级优秀表彰……这些令人骄傲又动容的数字,都来自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年轻队伍——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以下简称“应急中队”)。

  该中队成立于2012年6月,主要从事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等测绘应急保障服务。成立至今,他们始终行进于灾区一线,领受地震余威、趟过泥石流险境、挑战高原绝地,在屋塌瓦裂间、在断壁残垣上,以天为幕、地为台,凭铮铮铁骨,演绎感天动地的“生死时速”,成就最美“逆行”之姿,折射出英雄团队的无限荣光!  

速度与激情:他们抢抓第一时间

  作为四川应急测绘的拳头队伍,应急中队时刻如箭在弦,遇险而发,快速反应。有时清晨尚在春暖花开的成都平原,下午就已身至冰雪纷飞的川西高原,一日看尽四季轮转,笑对环生险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应急中队奋战的身影。他们挥洒智慧与汗水,快速精确监测灾情,“第一时间”辅助应急决策,是四川防灾减灾不可或缺的“眼睛”,中央电视台专题纪录片中将该队伍誉为“救灾奇兵”。

4年来,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抛弃自身安危,与灾情亡命赛跑。他们忍受饥饿病痛,置身险峻灾区,历经生死考研。无论是山高谷深、低温多雾,还是雨雪交加、高原低压,他们总能凭借精湛的技术与顽强的意志,克服恶劣天气与不利地形,圆满完成应急任务。

2012年,他们首战“6•24”盐源地震和“6•28”宁南特大泥石流,初露锋芒。2013年,他们建功“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震后5分钟作出部署,半小时集结队伍出发,7小时获取震后首张航摄影像,创下应急测绘实战最快速度,一举成名。此次应急保障工作先后还完成了210省道探查、3次航飞百丈湖水库、紧急航测芦山县城、监测次生灾害点等工作。尤其是探查灾区生命通道——因交通塌方中断的芦山县城至宝兴县城210省道沿线的带状影像图,需翻越2900米的紫云岗,飞行组借鉴了二战时期“驼峰航线”思路,精密布设航摄路线和曝光点,采用“双地面站监控、升降航高、多航点引导、沿山沟飞行”等超常规手段,顺利获取影像并同步传输至四川省测绘应急指挥中心,紧急提供给在前线指挥210省道抢通的省领导手中。此次飞行成功,连在后方指挥中心的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次飞行具有无人机飞行的划时代意义。

  此后,又经历“6•18”汛期以来的防汛救灾,成功开展多点应急与影像解译分析,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赞扬。

  2014年,“11•22”康定6.3级地震测绘应急保障,他们决战高原,充分利用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抢在适航天气内快速开展无人机机群协同作业,刷新了高海拔地区应急测绘的实战记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西藏震灾,他们首次跨省开展应急保障,首次在高原雪山上施行长时间飞行,在雪域高原圆满完成任务,标志着该中队应对多种极端气候与复杂恶劣地形的应急能力已位于全国前列。

  2016年新年伊始,中队再次出击,在“1•19”绵竹小岗剑山体垮塌应急测绘中,充分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此次应急,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灾区高清视频获取等高新技术大展身手,开启了“天-空-地”立体化应急测绘的新篇章。

科技与创新:他们填补国内空白

  四川地势复杂,多山川峡谷,地质灾害高发频发易发。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填补了测绘无人机用于突发地质灾害防治的空白,为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建设等提供了第一手支撑。

  对应急中队来说,如何克服气候与地理环境影响,快速、高效获取灾区清晰无人机影像是应急测绘工作关键。为攻克这一难题,该中队不断致力于技术升级和提高科研水平,在队长带领下,建立了无人机技术创新与研究平台,在无人机多机协同航线规划、网络RTK、GPS后差分、飞行器通讯、SAR测图等应急测绘的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同时段单点多架次起降,单架次航程可达240千米,极大提高了无人机获取影像能力。其自行改造完成的两款无人机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2015年,应急中队为在四川丹巴县召开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工作会提供方案论证测绘保障。此次航摄区域位于“V”型深谷之中,任务艰巨。此前也曾多次开展丹巴航摄,但都因地势、天气等原因无功而返。该中队自行研发的无人机正好在此时大有作为。经精确计算和多次模拟试验,应急中队首次尝试以盘山公路为起降场地,圆满完成V型深谷航摄,突破了技术瓶颈。

  应急中队参与完成的无人机集群灾情地理信息获取系统,突破一机搭载多载荷与多机协同的集成技术,实现测绘应急保障与复杂条件下,单架次多源灾情地理信息同步获取,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空白,受到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肯定,被誉为“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光荣与梦想:他们坚守青春使命

  成绩的背后总是默默的付出。荣誉加身的应急中队更是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每一幅灾区影像和每一项科技成果。

  沿着红原、阿坝,一直到马尔康、色达一线是地质灾害多发段,该中队常年奔走于这条川藏线上。11月的藏区已是风雪交加,结冰的道路上艰难地行驶着应急测绘的越野车,车上载着奋战半个月的应急队员。由于高原反应和路途颠簸,队长赵桢患上了严重的麦粒肿,双眼红肿得几乎睁不开眼,藏区医院已经跑过好几趟,但仍没有好转。队员们劝他在海拔较低的乡镇休养,但他断然拒绝,每天依然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通红着双眼紧盯着电脑屏幕分析影像数据。作为一队之长,赵桢深知责任重大,自身病痛在应急使命面前无足轻重。

  应急的压力和高原特殊的气候让队员曹先能也吃尽了苦头。他全身浮肿,腹部疼痛不已,最后确诊为肾结石引发肾积水,急需输液治疗。作为小组中唯一的地面监测队员,他一旦休息,就意味着整个小组的任务都要停滞。为了任务尽快推进,曹先能毫不犹豫地将“住院部”搬到了应急现场,一边输液一边工作,直到完成航测任务才回到成都接受治疗,而此时,他的病情已开始感染,所幸后来治愈。

  应急中队兢兢业业的精神不仅支撑着他们在应急测绘领域成为一方翘楚,更感动了灾区的老百姓们。在汛期应急保障中,队员们昼夜不休,连续工作七天七夜,当地老乡看了十分心疼,特地端来热气腾腾的腊肉,想好好慰劳这些辛苦的队员。可爱的灾区小朋友也举着自制的感谢牌,排着整齐的队伍上街为队员们送行,牌子上这样写道:“谢谢叔叔阿姨,谢谢你们!”

  20多岁的青春年华大多是伴随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充满着朋友亲人的欢声与笑语,但对应急中队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广阔无垠的蓝天,是灾后的大地,是俯览亟待救援的人们,是迫在眉睫的应急任务,是甘之如饴的美好付出!

奉献与感动:他们舍身挽救数据

  说起应急中队,四川局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英雄”。因为在大家心里,这群脸庞黝黑、腼腆朴实的小伙子正是无惧艰险、舍己为人的榜样代表。

  在芦山地震应急保障中,无人机在获取210省道宝兴线灾后影像后,于返航途中坠入山林,中心派出的搜寻小组也不幸迷路山间。夜幕降临,泥石流与塌方时有发生,被困人员情况十分危急。应急中队为找寻丢失数据,营救被困队友,毫不犹豫向漆黑笼罩的无人深山进发。山上荆棘密布,余震不时袭来,颤巍巍的碎石轰鸣而下,随时威胁着队员们的生命安全。但他们毫不退缩、迎难而上,手持柴刀一边开路,一边小心躲避流窜的落石,努力搜寻失事无人机与被困队友。

  凌晨4时25分,队员们终于到达被困点和无人机失事附近。但更艰巨的困难摆在面前——被困人员正身陷地震后坍塌形成的悬崖上!没时间犹豫了,队员们背起安全绳,徒手攀爬了上去!峭壁上棱角分明的石块锋利得像刀一样,鲜血顺着他们的手臂滴落下来,满是泥泞和血迹的衣服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但他们没有一个喊痛,只是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到达悬崖顶后再将被困人员接送下来。

  在他们的努力下,失事无人机和搭载的灾区珍贵数据也被找回,芦山地震生命线——210省道宝兴线灾后影像被第一时间送至相关救灾部门,为抢险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在生命线抢通之时,应急前线早已出现了应急中队的身影,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救援时受了伤,满脸憔悴,但在同事们看来这却是最帅气的“英雄”。

亲情与使命:小爱融入大爱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西藏震灾测绘应急保障再次彰显了应急“好男儿”无私奉献、忠诚敬业的精神。此次应急是中心首次跨省开展测绘应急保障,有着高原应急保障经验的应急中队立即行动起来,自愿请缨上高原援助灾区。但应急中队怎么也没想到,此次援藏之行竟是一场亲情与使命的艰难考验。

  从锦江巴蜀到雪域高原,应急中队每天驱车14小时以上,穿越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夜翻海拔5231米的青藏分界岭唐古拉山,横跨二十多度经度,千里关山,风雨兼程。随着万条经幡展现眼前,应急中队的无人机操控手李伟却愈发安静。在应急救灾的前线,他克服藏区高海拔、高寒、多峡谷等复杂地貌和恶劣气候,全力以赴航摄灾情,仿佛一支出鞘的利箭。但应急的间隙,他总是看着手机心事重重,像是将心中的思念和牵挂寄托于眼前苍茫的高原。

  队长赵桢多次询问后才得知,李伟的母亲在启程的第二天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急需手术治疗。这让李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但应急使命在身,测绘精神在心,艰难抉择后,他默默隐藏起心中的“秘密”,安排好家人照顾母亲,毅然奔赴西藏灾区前线。中心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帮助联系医院,更劝说他回到成都照顾母亲。但李伟直到应急结束当晚,才赶回成都医院。看着重症监护室里病重的母亲,他再也忍不住,落下了男儿泪,但他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却在美丽雪峰上留下了隽永的诗篇。

  这就是应急中队的英雄男儿,这支以“80后”“90后”组成的应急队伍,他们脚踏经纬大地,翱翔壮阔高原,把青春献给了野外的每一次应急保障,把热血洒向了脚下的神州大地。应急救灾的前线是他们年轻的战场,科技创新的前沿是他们智慧的阵地,无私奉献的青春是他们梦想的勋章。

  “灾害发生后,别人都在往外撤,我们却往里面冲。”这是2015年度四川省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颁奖仪式上,应急中队队长赵桢发表的感言。正是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7岁的小伙子,他们出没在最危险的地方,干着最辛苦的工作,用平凡却伟大的每一天诠释了名为“感动”的故事,照亮了白山松水这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来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作者栏位置注明:慧天地《慧天地》是共建共享的平台,欢迎大家提供、推荐优质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编辑:苏愈发 林佳璐 蔡丽华

审核:李茂永 曹真毓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直接查阅

通知|第二十届中国遥感大会征稿启事

保研夏令营|2016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学员招募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学我们学习什么?

重磅|本科生居然能在国际GIS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地图文化创意|你从未见过的地图

新闻报道|军测企业联盟筹备会暨首届军测企业论坛成功举办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地理信息之科技纵横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地理信息之应用博览

通知|武大测绘学科迎来60华诞,院士喊你们回家看看!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遥感大数据及其应用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展望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

精品课程|张祖勋院士:摄影测量学

高端论坛|杨元喜院士:时间基准建设与维持

精品课程|刘经南院士: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上)

精品课程|王家耀院士:《地图文化》—地图演化论

高端论坛|郭仁忠院士:地理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

高端论坛|童庆禧院士:智慧城市的空间信息支撑


友情提示:置顶后可以最先发现小慧的消息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