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感动测绘人物候选人|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每周一图”团队
回顾初衷,他们的目的,只是让地图服务“活”起来,深入寻常百姓家。
123期,地图赋予一座城市新名片
从2013年8月开始,“每周一图”团队的小伙伴们按照每周一期专题地图的频率(节假日除外),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坚持和积累,成功编制和发布了123期便民专题地图。 每周推出一张人们喜欢的专题地图,频率如此密集的周期性工作,难道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不用担心选题不够?放心!青年团队的特色,就是爱“捣腾”。脑洞大开的他们,创造性地按照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建设了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每周一图”选题库。时间上,按时令节气,推出应时应景的便民专题,如春天赏花、踏春,夏天避暑、漂流,秋天采摘水果,冬天滑雪,等等。空间上,按照全市、区县等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策划,反映各种区域尺度的各类专题。 在每周不同的主题地图服务过程中,团队的小伙伴不断深耕地理信息数据,也不断发现地图服务的另一种延伸:地理知识服务、地理文化服务。重庆有哪些草场、林场?有哪些湖泊、瀑布?有哪些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团队的小伙伴们深挖数据,推出了名山、峡谷、会馆、茶文化、盐文化、古镇、大桥等一系列介绍和宣传重庆自然人文景观与文化资源的地图,硬是把原本枯燥的专业数据变成了具有可读性、普及性的地理知识产品,通过一张张专题地图呈现给读者,人们得以借此了解重庆地理市情,掌握身边的地理知识。 每一份地图,都是惊喜与精彩。在编制《重庆名山地图》的过程中,大家第一次发现重庆的版图像极了一个旋转了逆时针旋转135度的“山”字。张海鹏兴奋地说:“这简直与重庆‘山城’的别称不谋而合!”随后,这个发现受到重庆各家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与报道,引领了媒体对“山城”这个地域文化概念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又一次深挖。人人都知道重庆多山、多峡谷,叫得上名字的却没几个,只知道著名的长江三峡。《重庆峡谷地图》首次向市内外介绍了重庆除长江三峡之外其他丰富的峡谷资源,人们这才知道,原来重庆不仅有长江三峡,还有嘉陵江、大宁河、鸭江等多个小三峡…… 123期地图,123个创新,123次便民,123种打开世界的方式: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他们编制了《重庆春来赏花地图》;马拉松开跑在即,他们编制了《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线路图》;高校新生入学了,他们编制了《重庆大学生地图》;七夕来了,他们编制了《重庆爱情地图》,单身狗被虐得恨不得马上脱单…… 没有人会想到,因为地理地图与城市文化的深度结合,“每周一图”会成为重庆新的城市名片。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专门开辟了“生活地图”栏目,定期刊登“每周一图”。重庆市委宣传部旗下的“华龙网”挑选了图书馆地图、会馆地图等,翻译成英文向国际推送。覆盖重庆市四大班子、市级各部门、区县党政部门和江北国际机场的重庆报业集团的电子阅报屏,开设了“图游重庆”专栏,专门刊登、推广“每周一图”。2013年底,为了制作重庆专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慕名找到这个青年团队,双方合作对重庆的自然、人文地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将重庆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套制作精良、深入挖掘和展现重庆地理文化的重庆专辑(上下两册)一经面世就引起了重大的反响,还在 2014年重庆“两会”期间被摆进了会场,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认可。2015年底,在“每周一图”一百期之际,面向世界宣传重庆的《重庆与世界》杂志,以“100张主题地图与100种城市生活”为题,解读 “每周一图”:“一群人,100张地图,万分心血,他们拼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轮廓和灵魂。因此,这座城市的面纱被徐徐揭下。”1000次报道,让我们关注脚下的土地
无论是“用脚步丈量土地”,还是“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都在用地图构建世界。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要让大家来关注。这是“每周一图”青年团队的执念,抛出来却是地图传播的难题。 传统的地图传播方式,纸质地图主要通过书店、报刊亭等线下销售、传播,电子地图主要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线上使用,传播的方式、覆盖的范围十分有限。如何最大程度地扩大地图覆盖的读者面,使地图不但能做的出来,还能更好传的出去?媒体似乎是一个好选择。然而,传统媒体对于新兴事业却有百般挑剔。张海鹏和他的小伙伴们对此犯了难。新媒体的兴起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创建了“重庆地理”微信公众号、“重庆微地图”新浪微博,结合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发布的“天地图.重庆”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以及“重庆通”手机APP,每周定期推送“每周一图”,通过紧抓新媒体手段占领地理信息服务宣传高地。 他们的每期地图主题必然千挑万选、百般思量,公益性、话题性两者兼容。而这个公益性尤其是话题性,正是媒体所非常关注和需要的。一开始,只是几个长期合作的跑口记者,对“每周一图”的主题略感兴趣,采写稿件以示友好。随着越来越多“接地气”的主题出现,尤其是各类涵盖便民生活、地理知识、城市文化的主题推陈出新,记者们发现,脚下的这片土地原来深有意义。重庆市内日报、晚报、晨报、商报、时报5家主流报刊和华龙网、大渝网、新华网重庆频道3家网络媒体以及重庆交通广播等各类媒体,纷纷要求与“每周一图”团队建立固定推送机制和流程。此后,每周三地图完成制作之后,团队的小伙伴们都会马上向9家媒体进行推送,各媒体会利用各自的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对地图进行宣传。《重庆晚报》还专门开辟了“地图”专版,用地图的形式解读重庆、传播重庆新闻。重庆电视台《重庆新闻联播》、《直播重庆》等栏目也对多期地图进行了报道。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地图传播体系,成为了“每周一图”区别于传统的地图服务系统的主要创新点之一。 通过这套完善的地图传播体系,“每周一图”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受到市内外各种媒体的报道超过1000余次,最大程度扩大了“每周一图”覆盖的读者面,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2015年元旦期间,重庆火车北站北广场正式投用,原来在南广场始发的高铁、动车等大量列车迁至北广场始发。由于很多旅客不了解站场调整信息,元旦当天即有3700多名旅客错过列车,一时之间社会舆论哗然。团队小伙伴们火速出击,兵分两路连夜对重庆火车北站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踏勘、核实,熬夜赶制出极其详尽的《重庆火车北站交通组织地图》。第二天一早,这幅堪称“及时雨”的便民地图就挂在了重庆市政府网站上,并连续一周位列网站头条和访问量第一,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府办公厅专门来电进行感谢和表扬。 今年年初,重庆火车北站地区交通进一步完善,龙头寺长途汽车站也由一个站分为南、北两个站。为避免出现2015年元旦期间的情况,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最新最准的火车北站地区交通信息,“每周一图”团队又赶在2016年春运开始之前,策划推出了《重庆火车北站乘车地图》。在通过全媒体向社会发布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地图的覆盖面,团队的小伙伴们别出心裁,将地图设计成明信片并印制出来,并提供免费手写和寄送服务。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里,“重庆规划”、“重庆地理”两个微信公众号就收到了4000多个读者发来的姓名和地址信息,以及各种满怀真情的留言。为了让明信片更有人情味,这4000多张寄往天南海北的明信片,全部由“每周一图”的小伙伴们手写完成,大家一度写得手酸眼花。大家的辛苦付出也感动了读者,收到明信片的他们纷纷在公众号留言——“感动得想哭,谢谢,收藏起来。” “有了这张地图明信片,我们全家人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吃、住、行。也衷心感谢重庆地理编辑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爸爸妈妈过年回来了,年后又要出远门,订的票早上太早了,能得到一张北站地图真是棒棒哒。”……满满的微信留言,承载着百姓群众对脚下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关注。100000+阅读量,开辟地理文化服务新天地 现在,“每周一图”已被打造成为一个拥有10万+阅读量的、引领城市生活的“超级大V”。团队通过地图向市民传递的,也不再只是便民信息和地理知识,更还有城市文化和生活美学。 2014年夏天,团队发布的《重庆高山草场地图》,带动了很多市民前去草场避暑。随后的《重庆古道旅游地图》,让原本早已经湮没废弃的古道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去探访,其中就包括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学术,张飞古道等也已经成为了重庆市民游玩的新景点。 围绕“每周一图”,地理文化沙龙、地理专题讲座、地理地图展览、地理发现,以及地理旅游咨询和地理设计咨询服务等围绕创新应用在重庆也是有声有色。 中心创办的西南地区首家以地理主题为特色的“重庆地理地图书店”,张海鹏担任负责人,书店最火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地理地图爱好者沙龙。西藏单车骑行交流沙龙、环球旅行经验讲座、让“驴友”们增加了见闻。重庆老地图收藏讲座、“我与地图的故事”爱好者讲座、精品老地图展览等活动,一点一滴的拼接出旧时重庆的记忆,也将地图这一看似古老枯燥的测绘成果再一次推向人群。 现在,重庆的区县政府都在关注“每周一图”,同时也提供区县地理咨询。越来越多的网友想周边探寻一条特色休闲旅游点,也会电话咨询这个青年团队,地理旅游咨询俨然成为了新的服务方向。在重庆市规划局当前推动的乡村规划工作中,乡村的现状、文化、地理与历史情况也成为了设计咨询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年3月,某地产开放商在重庆渝中区的城市开发项目中,发现了一处古迹,开发团队专门带队到中心,要求与“每周一图”青年团队合作,在切实保护古迹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 “地理文化、大众分享”。多姿多彩的地理文化服务,不但改变了很多人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专业高深、远离公众的印象,也为构建人生理想的青年给予了新的眼光。华东师范大学大一新生杜云滔高考时被调剂到了GIS专业,因为对GIS的不了解,他一直想转读其他专业,他的父母把他介绍到中心学习。在中心的安排下,张海鹏带他了解了“每周一图”团队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回到学校后,小杜专门发来了短信致谢:“谢谢张哥的介绍和开导,权衡之后我还是决定不转专业了。这几天在您那儿对GIS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感觉地理文化等创新服务可以给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周一图”团队创新以“地图”为载体,融文化、历史、文化、美学为一体,打造了一个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互补、面向社会提供地图和地理知识服务的平台,开辟了涵盖便民生活、地理知识、城市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地理文化服务”新领域。“重庆地理”的微信网友“风吹过高楼”留言:“每周一图把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测绘文化和人民生活真正联系起来了。在这个方面,重庆市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也获得了预期的成功,为全国做出了示范。” 2014年7-8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4家中央媒体组织记者到重庆,对“每周一图”工作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并延伸出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地理信息公众服务新模式等话题的思考和讨论,重庆市以“每周一图”为代表的地图公共服务工作在全国行业内部进一步引发强烈反响,受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兄弟省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5年,重庆市在全市市级部门评选“助推五大功能区建设优质服务品牌”,“每周一图”代表重庆市规划局获得了该项殊荣,成为重庆市政府部门推动公共服务的典范,也引发了进一步的社会反响。 重庆的测绘地理信息正在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人们对地图乃至整个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认识。1+1+1+1+N,构建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转型新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每周一团”青年团队创新的不只是地图服务,更是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转型发展的探寻之路。 今年年初,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以“每周一图”团队为班底,组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理文化中心,开始全面推动地理信息服务向地理文化服务创新转型,进而推动全市地理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地理资源,分享地理价值,传播地理文化。 依托地理文化中心,这群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的探路者,这支肩负了层层使命的年轻团队,正着力构建一套全新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该体系融合了地理信息、地理科学、文化创意和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丰富资源和先进理念,通过建设“1+1+1+1+N”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实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对地理信息服务能力的深层挖掘和全面提升,进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地理知识服务,为城市和地方的宣传提供地理文化支撑。 这四个“1”分别是一个地理知识库基础设施、一个地理人才资源库、一个地理文化产学研平台、一个地理文化传播平台。 其中,地理知识库基础设施包括遥感影像库、地理图片库、地理视频库、老照片库、地图资源库以及如各地特产、风俗等地理知识库,主要提供丰富的数据和知识支撑;地理人才资源库包括面向地理信息、地理科学、文化创意和新闻传播等领域,全面覆盖行业、专业和社会爱好者的从业人员数据库、行业专家数据库和地理地图爱好者数据库,主要提供智力支持;地理文化产学研平台包括一个地理文化众创空间和一个地理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地理文化传播平台则由“重庆地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重庆地理信息》杂志、“重庆地理”系列地理文化活动、重庆地理地图书店以及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群(协会)等共同组成,提供集线上、线下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出口服务。 至于那个“N”,则是由包括“每周一图”等N种产品共同构成的地理文化产品体系。它既涵盖了目前“每周一图”、地图进校园、“重庆地理”系列地理活动等已有产品,更包括了地理微纪录片、小学乡土地理教材、地理市情科普、地理技术培训、地理咨询服务等正在谋划和打造的更具影响力和价值、空间更为广阔的产品门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支谈笑于巴山渝水之间、纵横于方寸地图之上的青年尖兵,积极融入时代的大潮,发于地图却不止于地图,不断地为人们解读着这座城市,传递着关于这座城市的知识、文化与美学。而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
来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作者栏位置注明:慧天地《慧天地》是共建共享的平台,欢迎大家提供、推荐优质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编辑:苏愈发 林佳璐 蔡丽华
审核:李茂永 曹真毓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直接查阅保研夏令营|2016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学员招募
重磅|本科生居然能在国际GIS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地图文化创意|你从未见过的地图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地理信息之科技纵横
精品课程|汤国安教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地理信息之应用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