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业界大师|夏坚白:经天纬地,矢志不渝(一)

2016-07-05 徐兴沛 慧天地


       夏坚白,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江苏常熟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大地测量工程师文凭。1937年及1939年先后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工学博士学位。同济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毕生致力于我国测绘教育事业,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并在提高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为组建、发展我国的测绘教育和测绘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1921年1月,夏坚白17岁刚刚出头,他在江苏省常熟县浒浦乡秦记木行当学徒已经三年多,学徒期将满,就要出师了。不过那时他的名字叫大可,还不到14岁时就被父亲夏松涛送进了秦记木行。

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摆在年轻的夏大可的面前。虽然他已学到不少木行生意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原木和毛竹,知道怎样和顾客打交道,但对做木行生意却没有丝毫兴趣。师傅说他完全可以胜任木行老板的事务了,父亲说该为家庭挑大梁做木行生意了,可是他却提出要进城读中学,最好是到大上海去读。虽然家乡与上海仅一水之隔,他却没有去过。只知道上海是中国教育发达的城市,到那里可以学到真本领。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小时候看到家里种薄地常遭劣绅地痞欺凌,而四邻无地农户更惨,靠做零工和乞讨度日;学徒时又屡见列强军舰在长江撞翻中国渔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觉得世事太不平!他半农半学读完私塾,在学徒繁重劳动之余挤时间自学了一些中学课程,从书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很想走出去求得真知!他的哥哥佩服弟弟的抱负,说服了父亲并鼎力支持他离开秦记木行赴上海求学。

1921年2月,这一年比往年要冷得多,虽已是早春,却依然寒风凛冽,天空时常雪雨交加,地头尚未解冻,河面上还浮动着一层薄冰。在兄长的帮助下,夏大可拎着简单行李,告别师傅和父老乡亲,离开浒浦这片故土,到上海去报考初中。虽然有些如履薄冰之感,但依然步伐坚定,勇往直前……

正是当年17岁的夏坚白做出的走出秦记木行小天地的决定,使得新中国多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中国科学院有了建国初的专门委员和第一批学部委员中的一员。

(二)

十年以后——1931年初,夏坚白已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助教。这时他已不再叫大可,而是叫坚白。这个名字是他到上海考初中报名时填的。他在私塾曾熟读《论语》,子日:“不曰坚乎,磨而不砺;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就是说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他以坚自为名就是要求自己干事业坚贞不移,做人正直,襟怀坦白。

在清华大学,他顽强的求学精神深得该校施嘉场、蔡方萌等名教授的器重和栽培。在此期间,他密切注视国内外形势动态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信息,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随着学识和阅历的增长,他亲身感受到祖国面临被列强瓜分之危险。日寇正阴谋大举侵犯,是中华民族最凶恶的敌人,热血男儿志在救我神州!深刻的忧患意识鞭策他边教书边钻研。

中国的大学那时使用的多是外国教科书。为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弥补大学教科书之奇缺,有识之士组成了大学丛书委员会,倡导编著出版中文版的大学教科书,以此培养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夏坚白毕业伊始即投入这一工作之中。他任应用天文学助教不久,了解到我国各大学工程学系(或土木工程系)的教材主要是美国学者赫敖斯曼所著的英文教科书,所用参考书也是外文书,没有中文教科书。虽然在大学时他学的不是测量专业,但他顽强自学,读通了赫敖斯曼的教科书,并结合我国实际,于1931年编著了我国现代最早的一部《应用天文学》专著,被列入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安排出版。这部专著脱稿时,他还不到28岁。

“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日寇在上海又挑起“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和夏坚白的书稿均遭日寇侵略战火焚劫。消息传到清华,夏坚白义愤填膺,“痛原稿之不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又凭记忆于当年夏重写该书。10月再将书稿送商务印书馆,并作小序“以慰私怀,并留纪念”。1933年10月该书始得出版,成为我国在这方面第一部大学中文教科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重要的大学教材和测绘著作。

而立之年的夏坚白从书稿遭焚,重写出版的事件中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更加勤奋,又与比他小七岁的陈永龄合著了大学教科书《养路工程学》,1935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3年8月,夏坚白由助教升为教员,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他考察游历了许多地方和部门,看到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决心投考公费留学,用先进科学技术拯救中华。

1934年,他和陈永龄、王之卓、董钟林一起考取由朱家骅、李四光等有识之士在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中为振兴我国测绘科学而设立的四个测量名额,同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测量学。留英期间,他和陈永龄、王之卓看到德国视测绘科学名列世界前茅,就要求转赴德国深造。恰逢李四光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讲演中国地质学。在李四光的帮助下,夏坚白等三人于1935年8月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夏坚白获得该校特许工程师文凭,后在德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白莱奈克教授指导下攻读大地测量博士学位,1939年4月完成德文博士论文《双锁内误差传播研究》,获得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在德国出版。同年初,陈永龄、王之卓也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他们三人是我国最早一批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测绘学者,被我国学术界誉为“三大贤”、“三杰”。学成之后,三人相继迅速离开柏林,离开战争一触即发的欧洲,抢在航路被战火阻断之前,远渡重洋回到抗日烽烟中的祖国,欲倾其所学,和全国同胞一起抗战救国。


1938年,夏坚白(右一)

1939年9月,夏坚白回到祖国的抗日大后方,见大好河山论陷于日寇之手,强盗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半壁国土,心情格外沉痛。当年10月,他被辗转内迁至云南昆明的同济大学聘为测量系副教授,讲授普通测量、测量平差、实用天文学等课程。那时,同济大学测量系是全国各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的到来给该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济大学一直用德文授课,采用德国教科书,教师上课讲德话,黑板上整板德文。他初到同济执教便革故鼎新,改革课堂教学,黑板上写的是中文,讲的是略带常熟口音的国语,不仅给流亡大学生们以国际上先进的测绘科技新知识,还注入了中华民族自强的意识。

1939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这年秋天,日寇频繁轰炸昆明,同济大学决定停课第六次迁校,从昆明北迁至四川南溪李庄。同年夏,朱家骅先生利用中英庚款在四川北碚设立了中国地理研究所,所内设大地测量组,把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位都调去任副研究员,从事测量学术研究。1940年8月,夏坚白离开同济大学到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供职,但仍念念不忘再次长途跋涉内迁的同济大学测量系。

大地测量组成立时由我国著名测绘学者曹谟先生任组长,云集了夏坚白等一批测绘精英。北碚因临近重庆,常遭日寇空袭,此时又是抗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物资极为區乏。在这样的环境里,夏坚白等人开始研究各种测量方法,比较其优劣,求改进之道理和新方法。他参与设立该组北碚测量实验场,主持其中的水准测量课题;与该组同仁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两种测量刊物——《测量》杂志和《测量专刊》。从1941年1月1日创刊起,用土纸石印共出版《测量》杂志20期、《测量专刊》11册,促进了测量学术交流和测量学科的发展。1941至1943年,夏坚白在上述刊物上先后发表了《谈测量事业》、《战时测量》、《我国测量数育管见》、《测量事业之经济观》等8篇论文。他一方面钻研测绘科技,另一方面批评国民党陆地测量局的工作,抨击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腐败成风、发国难财。他为我国测绘事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痛心,大声疾呼:“同在20世纪生存,如果我们不迎头赶上去,如何来自解?”他清醒地看到“我国专门研究测量的人还少,所以测量在抗战救国的过程中应该占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了解者不算很多”,因而必须加强对测绘科学的研究,拿出成果来说服大家。他更“深切地觉得我国的测量教育应该加以调整”,“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建立起我们测量学术的基础,更希望我们用自己的心血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研究机关和学校应负的责任。”

为此,1941年5月,他离开大地测量组重返同济大学测量系任教授。此时该校已完成第六次迁校工作,在川南重镇南溪李庄,利用古庙寺堂上课。虽然李庄的条件比北碚差得多:没有自来水,由工友从长江中挑水;投有电厂发电,用桐油灯照明;看报纸要等重庆来的上水船送,只能看四五天前的;遇到涨水和冬季枯水时,轮船还到不了……但为了发展我国的测绘教育,夏坚白仍欣然前往任教,开设了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仪器学等课程,编写了上述课程详细的讲义。

夏坚白一贯认为测绘教育与测绘科研应密切结合在一起,应集中全国测绘精英和仪器设备向共同的方向努力,把我国测绘事业推向新阶段。当时聚集李庄的测绘学者有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樑等教授,经常举办学术讨论会,测绘学术风气空前盛行,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合著的《测量平差法》就是在此时定稿的。

1943年7月,夏坚白被内调至贵州省宁镇县的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聘为教授兼教育处长。该校的前身是1904年在北京创立的京师陆军测绘学堂。1912年改组为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曾几度停办,1931年在南京恢复。贵州是全国闻名的究省,“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人们一般不愿前往任职,夏坚白却欣然只身赴任。此后他鼎力促成了该校一系列教育改革:将学校迁往条件稍好的贵阳,井将原大专体制及训练班性质的学校开拓为大学本科学校,由原有4个专科发展为大地测量、航测、地形测量、制图和测绘仪器制造等5个四年制本科专业。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强调设立与地方建设有关的课程,军事测绘要为工程建设服务。他促成地方测绘教育与军事测绘教育的合作与人才流动,介绍不少同济测量系毕业生到该校任教,还聘请知名学者来校兼职,并给予来去自由的便利。他改革考试制度并身体力行,对自己所授的测量平差、实用天文学等课程,先口试后笔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那时中央测校派系矛盾多,他用“为抗战建国培养测绘人才”来团结全校上下共同奋斗。短短三四年内培养出合格高级测绘人才三四百名,在艰苦年代创造了奇迹。这些毕业生为中华测绘事业作出贡献,有许多成为我国知名测绘人士。

那时候国民党有不少官员利用职权乘机发国难财,夏坚白出污泥而不染,致力于测绘教育,廉洁清白。当时他的收入勉强够一人花,却要养活一家四口人!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头摆地摊,卖他在国外留学的衣物。方俊教授是夏坚白的挚友,他亲眼看到夏坚白租不起房间,只好与家人分居,到学校和他同住一陋室,月尾没有钱,夏太太只好找挑担小贩赊豆腐吃。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0月,夏坚白前往陆地测量局任职。到南京后他出于对蒋介石打内战不满,曾赴梅园新村聆听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讲演,因此受到国民党特工长期监视。他的寓所附近常有装扮成修鞋匠、铜匠、磨刀人、卖烟小贩和人力车夫之类的人出没,朋友们都要他提防。于是他深居简出,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讲授实用天文学,并与王之卓、陈永龄于1947年7月合编了测量学大学丛书之《航空摄影测量学》,但书稿却难以出版……

至1948年7月,国民党特务机关见长期监视夏坚白一无所获,解除了监视。于是夏坚白辞去陆地测量局之职,应聘回同济大学测量系任教授兼校教务长,不久接任校长。这是他第三次到同济大学供职……

上海解放前夕,夏坚白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和上海医专等大学的校长一起与国民党当局周旋,摆脱被裹胁去台湾之危,坚持留在上海,还把方俊等人聘到同济大学,保护了人才。当军警进校大肆搜捕学生时,他站在工学院礼堂门口拒绝逮捕令,掩护李国豪等人逃脱了缉捕,井多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他不顾个人安危,帮助叶雪安躲过了威逼引诱,拒赴台湾。由于叶教授在同济资格老、影响大,其义举又带动了更多的学者。他临危掌理同济,团结应变,组织师生员工将人员(包括员工家眷)和仪器、设备、图书等校产全部安全转移,为新中国保存了宝贵的人才,奉献出一个完好的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校报

(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同济大学,7月,夏坚白被任命为第一届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学校工作。他预感到振兴中华的理想即将实现,测绘事业将要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应团结全国测绘界同仁开拓、创新,尽快改变我国测绘的落后面貌。

1949年10月,在举国欢庆新中国延生的日子里,夏坚白等三人合著的测量学大学丛书之《航空摄影测量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夏坚白悲喜交加,耳闻目賭的新风尚新形势使他受到鼓舞,预感到振兴中华测绘事业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为此,他勤勤恳恳,东奔西跑,忙个不停。

在他的支持下,同济大学测量系与上海、天津两市密切合作,鼎力促成了两城市的大地三角测量。两市的测量成果均很完满,为两市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测绘保障。华东水利部疏导沂沭流域的测量工作由于设备和技术人员不足,产生许多困难。夏坚白委派技术骨干携全套天文测量仪器到该流域观测,不仅解决了测量业务部门许多技术难题,而且使测量系的师生业务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新中国诞生之后,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各项建设事业如雨后春笋,而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测绘成果成图远不能满足要求,测绘人才匮乏,急需培养大批各类测绘专业人才。为此,在夏坚白的坚持下,同济大学测量系一再扩大招生。其规模变大,学生增多,师资不足又成了主要问题(刚刚解放时测量系仅13名教师,其中包括夏坚白等5位教授;国内的测绘专家屈指可数)。

为了广收人才,振兴测绘事业,夏坚白与叶雪安率全系教师联名写信给当时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校友,动员他们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回归新中国,一起振兴中华测绘事业。陈适(1917—1983)先生当时正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奥地利维也纳高等工业学院留学航测专业。他1939年毕业于昆明同济大学测量系,1948年赴奥留学,接到夏坚白等人的联名信后毅然从该校肄业,从欧洲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被聘为同济大学测量系副教授。已获得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硕士学位的高时浏先生接到信后,当即辞去加拿大大地测量局工程师之职,几经周折回国,任同济测量系副教授……

在夏坚白积极推动下,在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测量系分设了工程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等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招生,并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等六所高校设立了两年制工程测量专修科。

为了搞好教学,1950年10月,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合编了《大地测量学》,195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3年4月,夏坚白又与陈永龄、王之卓合作将20年前自己所著的《应用天文学》彻底改编,根据他们的教学经验,“以切合实际之需要并能使读者易于领会为原则”,合著了《实用天文学》,同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至此,他们三人合著的大学丛书《测量平差法》(1947)、《航空摄影测量学》(1949)、《大地测量学》(1951)、《实用天文学》(1953)等四部一整套测量学教材全部出版,后又多次再版,弥补了我国测绘教材的不足,推动了新中国测绘教育和测绘事业的发展,深受广大测绘工作者欢迎。


1956年11月,夏坚白、陈永龄(左一)

(四)

建国后,大规模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大批测绘人才,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迅速发展。1950年4月,夏坚白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6月,根据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的提名,夏坚白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专司测量制图事宜。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作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夏坚白深感责任重大。他奔走呼吁,一有机会就向各界宣传测绘事业的重要性,测绘工作是国家建设的尖兵!他强调指出:旧中国留下的测绘人员和成果成图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祖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种工程如雨后春笋,这些又决定了测绘工作技术上的复杂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性。因此,仅有统管军事测绘的总参测绘局是不够的,国家还应设立管理全国经济建设测绘业务的部门——国家测绘总局,以加强对全国测绘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加快全国基本测绘工作。另一方面,需要迅速大量地培养各种测绘技术人员,而对其中的骨干力量——高级测绘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数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1955年2月初,夏坚自发起并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测绘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他回顾了我国高等测绘教育的艰难历程和建国后的蓮勃发展后指出,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测绘专业人才,仅有解放军测绘学院培养军事测绘人才是不够的,有必要集中全国高等院校已发展的测绘专业,建立一所完整的测绘学院,加速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测绘人才,为国家社会主文经济建设服务,带动我国测绘教育和测绘事业的全面发展。他的倡议博得与会学者的拥护,一致赞同给党和人民政府写建议信。不久,夏坚白将建议信呈送到高等教育部。

1955年春,夏坚白三度赴京,出席高等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校长会议和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他作为我国测绘界唯一代表,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方面第一批172名学部委员之一,也是高校61名最早的自然科学方面学部委员之一。他多方呼吁:“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所完整的测绘学院。”

1955年6月,根据国务院决定,高等教育部主持召开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以下简称武测)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宣布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所有测绘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业师资,统一调拔高教系统测绘仪器设备,并以青岛工学院基础课、公共课师资和行政干部为基础,成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制本科五年,最大发展规模7500人;初步建立3个系: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天文大地测量;开办4个专业: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开办4各专业: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制图学;在条件成熟时再增设新专业,设立新的系。要求各校代为武测招收1955年学生并培养一年,为了保持教学进度上的一致,一律按五年制教学大纲教学。责成青岛工学院负责校址选定和基建工作,以及武测开学前的一切有关筹备事宜。定于1956年8月完成建校与调整计划,9月1日正式开学。

筹建方案是在夏坚自等测绘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拟定的。为了确保按时开学,必须在一年内完成校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基建工程任务艰巨。夏坚白几次到武汉勘测校址,督察征地迁坟、地形测量、地质钻探、总体布置、设计施工等进展。

1956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设立国家测绘总局。这是夏坚白盼望已久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和武测筹建者们加快了建校步伐。1956年2月25日,夏坚白主持同济大学测量院系调整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他指出工作委员会的任务是采取措施,安排好院系调整的具体工作;及时检査,做好搬迁及一切教学准备事宜,保证9月1日在武汉新校如期上课。会议决定寒假派教职工、学生及职工家属代表团参观武汉新校,对仪器、图书及教务等有关事项作了适当安排。由于夏坚白提出的“集中全国高等测绘教育的人力物力办一所测绘学院”的思想已在测量系师生中扎根,院系调整进展顺利,师生们群策群力,院系调整与教学科研两不耽误。在l956年5月上旬召开的同济大学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上,测量系还提出了5个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夏坚白统一协调各有关院系的测绘专业教师为新校各专业编写教材40种,选取教材22种。同年春夏之交,夏坚白在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还特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题写了校名。

1956年8月,夏坚自毅然辞别曾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同济大学,离开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告别生活多年的大上海,率同济大学测量系师生来到江城武汉,主持全国高等测绘教育人力物力的大会师。同济大学除经动员留下必需的12名普通测量教师外,测量系主要师资:11名正副教授、21名讲师、39名助教都随夏坚白一起带领全系学生按时来到武测。

1956年9月1日,武测如期开学。在上午举行的开学仪式上,夏坚白向全校师生员作报告说:“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需要大量高级测绘人才,因此,国家决定把全国大部分测绘专家和师资集中在一个学校,更好地培养合乎规格的测绘专门工程师,集中全国各学校有关重要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现有力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学与科研的阵营,使我国测量与制图科学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夏坚白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响应院临时党委提出的“艰苦奋斗、团结建校”的号召,完成建校使命,共同谱写我国高等测绘教育的新篇章。


1956年夏坚白亲临武昌车站迎接苏联大地测量专家

夏坚白大师事迹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慧天地】后续推文!

此推文为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版权归作者和《慧天地》共同拥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慧天地】


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平台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资料整理:张瑞辰

编辑:李    琦

审核:曹真毓 李茂永 张瑞辰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928135614)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可直接阅读

业界大师|王之卓:中国航测与遥感之父

业界大师|陈永龄:珠峰高程准,神州坐标精

大家观点|李德仁院士:科学家要的就是宽松的研究环境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无所不在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高端论坛|周成虎院士:大数据重塑地理信息技术

高端论坛|程效军教授:测绘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设与实施

高端论坛|地理信息科学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F. Goodchild的精品学术报告

高端论坛|程效军教授:测绘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设与实施

高端论坛|杨元喜院士:时间基准建设与维持


喜欢的话别忘记点击小手给小慧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