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地图测绘,从古到今都关系国家主权!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要早。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最形象的符号,原始地图可以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作为打猎和出行的指南。
我国历史上,曾流传着许多有关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制作地图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说,黄帝时已经有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我国民间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据传说,大禹为治水而踏遍山川、沼泽,有一天忽见黄河水神河伯从黄河中出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后来大禹依据这张图,因势利导,治水取得了成功。
夏禹时代,随着生产的进步和水利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据传,有人从全国各地搜集金属浇铸成九鼎,同时将各地的山林、河流画成图,铸于鼎上。以后流传的《山海经》,据说就是这九鼎上地图的文字说明。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图籍是神圣的。《论语·乡党》篇中记载说,孔子遇见了背负国家图籍的人,马上肃立把手扶在车前的横木上,以示礼貌和尊重。
战国时成书的《管子》用“地图”作为篇名,阐明地图在作战中的作用。其中提到,凡统率军队的人,必须事先审阅并熟悉地图,对于山势崎岖的险要地段,对于容易陷车的河湾、湿地,对于深山峡谷、主要河道;对于平地、高地以及各样草木的分布情况;对于路程的远近、城郭的大小以及现有的、已废的城镇;对于荒地、耕地等等都要弄清楚。这样,行军、攻城的部署便都能得心应手,先后得当。
《史记·荆轲传》记载的这个著名的故事中,荆轲所带的地图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图,故名“督亢之图”。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因此敌对国的地图显得更为重要,各国对地图视为珍宝,设专人保管,藏于密室。燕国使者荆轲之所以能进入戒备森严的咸阳秦宫,受到秦王政的接见,是因为荆轲手中持有燕国“督亢之图”献给秦王。正当秦王迫不及待要打开地图时,图穷匕首现,才有了荆轲刺秦王的一幕。荆轲刺秦王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个故事却明确说明,诸侯国是有地图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象征国土主权的“版图”,地图是非常神圣的。
秦始皇灭六国后,便收六国地图于咸阳,以便于秦王朝统一施政。刘邦攻入咸阳时,他的将领萧何首先接管秦始皇在位时在全国收集起来的地图,藏于石渠阁。这些地图一直保存到公元一世纪。
西晋制图学家裴秀(公元224-271年)创立了地图制图的理论,把地图制图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晋武帝(司马炎)三年(公元267年),裴秀被封为司空(相当于宰相的大官)。裴秀发现《禹贡》中所记载的山川和地方名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更,他立志对那些错误来一次纠正。
裴秀组织了人力,以《禹贡》为依据,对山岳、湖泊、河道、高原、平原、坡地、沼泽,古代九州的范围以及当时晋朝的十六州,都一一作了查核,绘制成《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同时在“序”中总结了一套制图理论。十八篇地图都散失了,而“序”中总结的所谓“制图六体”却在《晋书·裴秀传》中得到了保存。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条绘图原则。分率,就是绘制时所用的比例尺;准望,就是用互相垂直的线条在图纸上画满符合一定要求的方格,可以简称为“计里画方”;道里,就是测算两个地物之间的距离;而高下、方邪、迂直,就是把各种复杂的地形,应用数学计算方法折算成平面距离画到图上。制图六体理论提出后,直至明末,一直为我国绘制地图者所遵循。
唐朝的贾耽(公元730-805年),参照制图六体理论,绘制了《海内华夷图》和军用的《陇右山南图》,以及从中国到朝鲜、到越南河内、到中亚南亚等地的交通图。其中《海内华夷图》制作工程之浩大为当时世界上少有。这幅图的绘制费时16年,图幅宽三丈,高三丈三尺,绘图网格一寸相当于一百里。据推算,图幅的东西实地距离达三万里,南北达三万三千里,再联系它的图名,可想而知它是当时一幅巨大的亚洲地图。
而元代朱思本(公元1273-1337年)周游天下,足迹所至,达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九省之多。他从实地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又参考了古今地图和文献,竭十年之力绘成了一幅长广七尺的舆地图。朱思本继承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注重实地资料的考证,并与地图对照,慎重取舍。
朱思本的地图曾以摹本和碑刻的形式,流传了将近二百年后先后失传。幸亏在1541年,由罗洪先在朱图基础上增绘了边远地区及朝鲜等,并取名《广舆图》。
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和西方测绘技术
利玛窦是第一个把西方的测绘技术和近代地图传到中国的西洋人。他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马西勒太,学习过天文、地理、测量、数字。他从神学院毕业后,开始了对东方的传教生涯,在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来到中国澳门,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随后进入内地,并最终定居北京。
世界地图是利玛窦传入我国的。他到广东肇庆后,就根据西方的世界地图制成一幅比原图大,且用汉文注译的世界地图。后来又重绘过多次,其中以1602年刊行的《坤舆万国全图》最为完善。
利玛窦到达中国后,见到许多中国用传统方法绘制的地图。为了把中国地图介绍到西方,以西方投影法改绘中国地图是他的第一件工作。为了改绘中国传统地图,必须先测出经纬度。因此利玛窦每到一地,即刻进行经纬度的测量。他一方面用投影法经纬度改绘中国传统地图,向西方介绍中国,另一方面利用中国和西方的地图资料编绘世界地图。
中国人过去所见的世界图都是以中国为中心,四周则是大洋,大洋中散落着若干小岛,这些小岛即是外国。而利玛窦的世界图却绘出整个世界,中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十分新奇,眼界大开。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世界惟中国独大,其余皆小而野蛮,他们看到西洋地图学家竟置中国于地图极东之一角,十分生气。为了迎合这些人的心理,在以后绘制的世界地图中,利玛窦把今卡内里群岛的零度经线移位于图的中央,把中国的位置绘在正中,图上尽量引用中国的旧地名,以增加中国人的信任感。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圆地方”的观念始终占统治地位。元朝少数民族科学家扎马鲁丁虽然制作过有经纬度的地球仪,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利玛窦的来华,地图投影法一并传入中国,中国的学者们才相信大地是球形,懂得画地图必须实地测量经纬度,并学会利用日食测量经度的方法。利玛窦把经纬度制图法引入中国,使中国地图学史上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开始摒弃“计里画方”的传统绘图法,改用先进的实测经纬度绘图法。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吸收了15至16世纪欧洲地理学界发现新大陆的成果,图中绘出了南、北美洲和非洲南部及大海中一些岛屿国的位置及形状,并作扼要的说明,开阔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地图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相应形成气候的带、温带与寒带,对外国地名的翻译也起了一个译定作用。
明末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把西方科学的经纬度测绘地图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清初以康熙为首的统治者的重视,并在康熙年间完成我国第一部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帝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天文、地理等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好地学,很重视西方科学技术。
康熙三十七年(1698),法国教士巴多明来华传教,沿途详察各省地图,发现图上的府、县、城镇的位置多与实地不符,并将此事上奏康熙。旧地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及传教士的劝奏,以及康熙帝对新的测绘方法的了解,确立了他绘制全国实测地图的决心。
在开始大规模进行全国性地图测绘前,为了慎重起见,康熙首先下令传教士们先制作首都京师附近的地图。地图完成后由康熙亲自作了校勘,发现用欧洲测量方法而绘制的图精确度很高,远胜于原有旧图。康熙四十六年(1707)完成绘制京师附近地图,此后才下命令按西法测绘全国各省的地图。
全国地图的测绘正式开始于1708年4月,至1717年1月,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外,各省测量全部完工,由杜德美按实测资料编纂图集,内含关内十五省及关外蒙古各地,取名为《皇舆全览图》,1718年进呈康熙帝。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天文、大地、地形测量工作的结晶,是中国测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从西晋的裴秀创立制图六体理论以后,直到清代以前的一千四五百年间,历代制图学家都是采用传统的网格法绘制地图。《皇舆全览图》则采用了以地圆理论为基础的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图中布满了由地理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构成的经纬网。这是以少数比较可靠的天文观测资料和大规模的三角测量测得的630个经纬点为依据绘成的。全图按省分幅,共计41幅。
由于康熙时期西部有战争,故只能测至哈密一带,不能把哈密以西的地区测全。西藏地区虽也作部分的测绘,因是随军目测,错误也较多,形成了《皇舆全览图》西部领土不足的遗憾。
《乾隆内府舆图》
《乾隆内府舆图》,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编,约乾隆三十七年左右完成。它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续编与修订版。由于在西域新疆地区进行了实地测绘,在西藏等地进行了复查和订正,就中国范围而言,该图在内容和精确程度上都比康熙图进步。该图仅印一次,藏于内府,秘不示人,虽大臣、学士亦少能见。直到1925年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点收故宫造办处存物,始发现该图铜版一百零五方。
《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好、更精确”,这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下的结论。
延伸阅读
马王堆汉墓出土我国最早地图
我国史籍中提到的古代地图不可胜数,但流传存世的极少。北宋以前的地图,几乎全部失传。长期以来所能见到的我国古代地图,最早的只是保存在西安碑林中的两幅石刻图,即南宋年间的《华夷图》和《禹迹图》,距今不过八百多年。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两幅地图特别引人注目,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都是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古地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地图。
其中的地形图,是一幅边长96厘米的正方形地图,图幅所示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在通用的地图刚好相反。也许这是为了让坐北朝南的统治者读图方便的缘故吧。地图的主区包括当时长沙国的南部,即今广西、广东、湖南区域中的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
驻军图则用黑、红、田青三色绘制,所包括的范围仅是地形图的东南部分,其比例尺比前图放大了约一倍。图中文字标注方向不一,便于四面围观。图上的驻军营地、防区界线等军事要素显示得特别突出,其他要素则处于次要的、陪衬的地位。
郑和航海图最远画到肯尼亚
《郑和航海图》局部
明代《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
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绘画方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有些地方的方位甚至有错。但在当时,《郑和航海图》还是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征稿启事
【慧天地】面向测绘地信行业专家、学者、生产一线工作者、在校学生等广大同仁征稿啦!
无论是照片、文字,还是视频、语音……无论是优秀作品推荐,还是原创作品投稿……无论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报告、论文,还是活泼有趣接地气的照片、故事……只要是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相关,都可以向我们投递哦!
【投稿邮箱】
geomaticshtd@163.com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与张瑞辰联系”编辑:焦 月 闫长宁
审核:李茂永 朱林烨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928135614)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