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女教授历时15年将圆明园“复活”了

2017-04-23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

再现历史,是为了使历史,不再现。


“复活”圆明园

1860年10月,一场大火在北京,烧了三天三夜。

这场大火烧毁的,不仅仅是北京的这处角落,更是人类文明史上,辉煌无比的一页记录。

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就像它不散的阴魂。绝望,恐惧漫布整个中华大地,控诉着双双贪婪蛮横的手。

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完全没有一丝抵抗之力,只能躺于病榻之上,看着联兵,夺走珠宝,砸破瓷瓶,砍倒大树,最后再点一根火把,把祖宗之像也烧了。

宝物远渡重洋,零散地重组了各自的生命,点缀着他人的家园。而作为它们故乡的圆明园,从此在世界上消失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圆明园就像个无法痊愈的伤疤,始终留在中国人的心头上。隐隐作痛,却不知如何治疗。

人们对于这座万园之园的了解,只能从历史档案上知道。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的记录,所有的语言,在它曾经的辉煌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即使用尽一切华丽富贵之词,也无法形容它的价值。

公众对于它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修与不修的争论,持续了30年,从未停歇。

这时,一位教授出现在公众眼前,她带领着80多位学者和专家,穿梭于圆明园遗址等各处相关地点中。15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圆明园的虚拟复原。

 10000余件历史档案,80位专业人员。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120组时空单元,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重现圆明园灿烂的历史。

圆明园,始于康熙年间修建,由于六位清帝的高度重视,它汇聚了世界上最伟大建造技艺,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奇珍异宝,被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荒芜黯淡了一个多世纪,得幸于现代科技发展,和热心人士的参与,这座“世界奇迹”建筑,再次出现在眼前。

而这背后团队的总负责人,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在她50年的学术生涯中,目光从未脱离过圆明园。

就是因为郭黛姮多年来的努力,带领着一群群人考察研究和积累,才使得圆明园数字技术,到2010年,仅仅开启一年时间,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曾经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使用了重现圆明园技术,然而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项目都未能有足够的准确度。

“国内做得最认真最科学的一次”,每一项工作,都是综合了各种史料信息,横跨建筑、历史、园林等学科技术,再使用网络工程和视觉艺术等众多领域的浩大工程,为的就是,呈现一座最真实的“圆明园”。

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蜿蜒的桥梁,一望千里的湖泊,精致华丽的内室,让人仿似有穿越之感,也做一回大清子民。

文源阁藏书丰富


复原一个景区就有十多道程序: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等。

《乾隆四十景》上的风景,真实度极高


“样式雷”图谱


即使同一个景区,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一些景点也会随着变化。因此,郭黛姮团队根据历史分期的不同,呈现了每个景区不同年代的样子。

上下天光  乾隆时期


上下天光 道光时期


每一个景区建筑的材料,颜色,室内装饰,搭配布景,周围的植物景观,都需要结合历史资料,严格的论证。

而历史档案浩如烟海,不仅要从国内寻找,有些还要远赴异国他乡。

半亩园室内


古代文献的记载,也会出现错误和残缺,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序,环环紧扣,丝毫不得出现差错。经过确定景观的所有要素之后,根据实地考察,精确模型,再使用数字技术,让遗址重新复活起来。

这样的复原,在郭黛姮看来,也是圆明园的另外一种重生,“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与遗产重生的矛盾,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

“走进”圆明园,当一座座建筑出现在眼前,我们已经跨越时空,看到这曾经震撼世界的园林,是怎样的一种辉煌景象。

当封建王朝走向末年,帝国迎来了最后一道强光,康乾盛世的繁华,让统治者有足够的财富,去建造一座这样的园林。

这里成为皇室的第二座离宫,皇帝长时间在此工作,生活;200多座宫殿,3000多亩面积,成为帝国的心脏。

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传说中东海的蓬莱小岛,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都凝结成了道道风光。

万方安和


这座形态似“卍”字的建筑,四面环水,冬暖夏凉,带有浓厚的政治含义,象征大清江山的永久传承,是雍正皇帝的最爱场所。

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的建造,灵感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临水而建的白玉台阶,平水而立的宫阙亭台,如梦似幻,宛若仙境。

西洋楼


历时150余年,六位皇帝的精心营造,圆明园见证了帝国最后的旖旎风景,也同它一起,化作一滴清露,消失在寂寥无色的清晨。

时间无法逆流,岁月不可轮转。这座历史遗迹,一直在向我们诉说着,那道由血泪凝成的过去。

虚拟复原圆明园技术,拨开了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们看到了,如真实一般的圆明园。

(温馨提示: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20z3xom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曾辉煌,曾败落,只是一份华夏情,不曾凐灭。

来源:艺非凡(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推荐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地图文化|敦煌“文博会”怎么能少了地图!

高端论坛|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英国公布圆明园被毁前照片,犹如仙境引世界轰动

一代名贤:七品县令叶春及对我国古代地图的重要贡献!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 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高度重视版 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 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 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 慧天地 ❤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加赵楠(微信号zn846546896)为好友。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V☆)



编辑:卞艺潼

审核:李茂永  王怡波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