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德仁院士:应鼓励年轻人去科研一线创新

2017-06-08 李德仁院士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在我的读书时代,教育理念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模式,强调传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现在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步入“后摩尔定理”时代。


“摩尔定理”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它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在农业经济时代,学科发展速度缓慢,人才培养方法是渐进式的,注重传承,年轻人跟在导师后面,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但进入工业革命和后工业革命时期,学科发展呈现出碰撞、交叉、融合趋势,人才培养更注重传承基础之上的创新。


传承和创新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举个例子,电子技术经历了从电子管、半导体到集成电路的变革过程,如果培养学生时,先教电子管,再教半导体,继而教集成电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还在不断产生。如果只注重传承,相当于让年轻人重走一遍导师的学术道路,想要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难度无疑是较大的。


但是,如果导师谙熟学科发展趋势,能看准学科发展的方向,能预测到学科未来的前沿领域,在把电子管、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讲透之后,将年轻人带入集成电路之后的新材料如石墨烯的新领域,他们做出新成果的概率则非常大。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导师必须看清学科发展方向,制订好项目的方向和路线,把最新鲜、最有难度、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交给年轻人,同时激励他们去创新。我在德国留学时,导师阿克曼教授说过:“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已经老了,我跟我的学生比,在具体的问题上都不如他们。他们在每个学科方向点上钻研,已经超过我了,我要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存在呢?因为我在高处看方向、做指挥,看他们怎么走,这是我的本事。”


当下,有些导师满足于争取小的横向项目,把年轻人当作“劳动力”,让他们整天沉浸在重复的没有挑战性的劳动中,没有成就感的同时又承担着各种生活压力,慢慢地失去了科研兴趣,年轻人就此被耽误了。还有一些导师,学术造诣很深,但只注重自己埋头用功,年轻人跟着只是“打打杂”,学不到高精尖的东西,自然也没有成长机会。


科研一线挑战大,出成果的机会多,导师要有意把年轻人推上去。但值得注意的是,什么样的年轻人适合放到科研一线?这需要导师知才善用。对于那些敢想敢为、基本功好的年轻人,导师要鼓励他们去一线试水;而对于那些盲目自信、心浮气躁的年轻人,导师要带他先练好基本功并树立踏实严谨的学风。


我的学生张过,是一名“75后”教授。他读博期间想法多,不好管,不愿做导师分配的项目,是很让第二导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作为第一导师,我找张过认真聊一聊。他告诉我,自己对重复性的简单项目没兴趣,想做创新的、有难度的项目。问清楚他的研究兴趣和想法后,我鼓励他成立了单人小分队,顺着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方向,不久后他就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连着发表了几篇高水平论文。


如果把年轻人比作小孩,导师就要像父母一样,既要善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又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浮躁情绪。


对年轻人而言,宽容的成长环境十分重要。当学生的实验方法与导师的方法不一致时,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可以让他们用结果说话。有些项目的研究周期很长,一时半会出不了成果,在年终考核时,年轻人该有的福利要照发,甚至要向年轻人倾斜,让他们不为生计发愁才能安心开展科学研究。 

院士简介

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祖籍江苏镇江丹徒,1939年生于泰县溱潼镇。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1963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1988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武汉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承担国防973预研,863和国防973及多项装备科研项目,并任总参科技顾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第六届科技委委员兼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航天专家组成员,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成员,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武汉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图形图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专家顾问,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高级顾问,亚洲GIS协会创会会长,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三、六届专业委员会主席(1988-1996),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瑞士苏黎联邦世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50多所大学顾问或名誉教授。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地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截止目前,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译著1部,主编著作8部;独立与合作培养博士后10多名,培养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164名。2012年4月底,他又远赴荷兰阿姆斯特丹,从印度第11届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博士手中,代表武汉大学领取了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同年9月在墨尔本大会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

来源:测绘地理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推荐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两院院士李德仁谈测绘人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李德仁院士获国际移动测量技术大会杰出成就奖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超大城市问题与对策

李德仁院士:实现测绘学科在智慧地球时代的大集成大融合大智慧

双院士李德仁:我所从事的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科研工作,应当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关联起来

编辑:徐   鑫

审核:朱林烨 付 航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