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们如何绘制地图?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地图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GPS的发明简直是良心出品。
然而我们都基本了解,现在的地图是靠着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科技手段。那么有人会有疑问了:在科技远不发达、没有卫星遥感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查地块,如何绘制地图呢?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古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即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陌生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而中国古代可用于大地测量的工具主要有:
表(根据日影测定方位);
罗盘(根据磁极测定方向);
望筒(利用日光和北极星测定南北);
规(测定单位距离,并画圆画弧);
矩(测定直角);
准(水准仪,测水平面);
绳(铅垂线,测定垂直);
绳尺、丈杆、计里鼓车等。
具体到各个朝代测绘道具的进化又可以大致划分这个脉络:
汉代之前
左准绳,右规矩
《山海经》中提到,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围测绘),可见当时步量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咩?当然不是!
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矩”,其中“准”、“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
大禹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夏朝进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金属等物品,大禹命工匠铸成九鼎,并刻上图,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狩猎时参考。
后来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出现,地图测绘又有了新的进展。
汉至南北朝时期
“制图六体”出现
当时地图的绘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运用更加普遍,地图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地形图、疆域图、政区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比较出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
这一时期值得大家记住的一个人就是裴秀,他的“制图六体”该是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隋唐至宋时期:
计里画方
“制图六体”之后又衍生出了“计里画方”。这成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数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地图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地图的绘制方法是,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禹迹图》,其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横方70,竖方73,共计5110方,每方折百里,大约相当于1:150万的地图,绘制的已经相当精密。
元明时期
测量仪器出现,西方地图投影法传入
这一时期两个关键人物:郭守敬和利玛窦。
郭守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他创制了仪表、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景符等十几种专用仪器,还为野外观测设计了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仪器。
而利玛窦则将西方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待了28年,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测定了中国许多大城市的经纬度坐标,翻译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地名,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明代《九边图》
明代《蒙古山水地图》局部
清朝
受西方测绘影响
晚明以后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大地测量技术和地图绘制技术带到中国。由中国政府主持国家性实地测量,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绘制的《皇舆图》为代表。
到康熙时代,主持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按照经纬网根据大地测量数据绘制的地图。此后随着清代在西域开疆拓土,雍正、乾隆两朝分别完善了西藏、新疆的大地测量,让这一系统的地图不断完善。西方也根据这个系统的地图绘制出了东亚地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乾隆《内府舆图》
德国 1735 年《中国和日本全图》
2014 年习大大访德时,默克尔赠送的即此图的内地十八省部分
后来的《姑苏城图》和现在的卫星影像图就已经非常相似了。
《姑苏城图》
苏州卫星影像图
再来展示几张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分省遥感影像图:
上海城区遥感影像图
常州、无锡、苏州遥感影像图
广东省遥感影像图
重庆城区遥感影像图
西藏昌都地区、林芝地区遥感影像图
其实,卫星影像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世界的全新视角,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并欣赏自身所拥有的一切,认识到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来源: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推荐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编辑:任佳聚
审核:韩 磊 付 航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