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fo与摩拜要合并?野蛮增长结束,共享单车走到了尴尬的中场

2017-10-07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据彭博消息,摩拜单车和ofo的投资人正洽谈合并中国共享单车领域两家最大的初创企业,以期结束高成本争夺、并创造一个单一的主导者。相关谈判还处于初步阶段,合并后价值可能会超过40亿美元。

市场饱和,迅速燃起的疯狂难以为继,共享单车领域也要开始思考商业本质。

在较着劲儿一样推出一代代新车、进入一个个新城市甚至新国家后,共享单车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继续缠斗。

继今年 4 月 ofo 入驻滴滴平台后,前两天,摩拜单车也宣布了和首汽约车的合作。摩拜单车方面表示,如果用户升级到最新版摩拜单车 APP,就可以呼叫首汽约车,体验首汽约车的网约车服务。

共享单车和网约车平台的打通很早就被列入了战略考量。在 2016 年拿到来自滴滴数千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时,滴滴方面就表示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的出行平台是促成这次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个从 2016 年就提出的计划,直到 2017 年中似乎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为什么是现在?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信号,如果再结合九月中又一次喧嚣尘上的合并传言,以及两家公司不遗余力的海外扩张之路,似乎都在传递一个同样的信号:只用了短短一年,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无论是摩拜单车还是 ofo,都不可避免的提前进入了尴尬的中场。


野蛮生长结束

尽管人们一直在揣度摩拜单车和 ofo 是否会像滴滴快的一样走向合并,但这对于之前一直在高速扩张的两家公司来说,似乎是个非常遥远的选择。

但就在 9 月底的一场活动上,ofo 的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却主动提起了合并的话题,他语焉不详的放出了一颗烟雾弹:共享单车唯有合并才能盈利。

这和此前朱啸虎的态度截然不同,三个月前提到合并的话题,他还表示双方投资人在认知上有比较大的差距,没有合并的可能。

朱啸虎

朱啸虎一向以「敢说」的形象在圈内闻名,但这次朱啸虎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一位接近金沙江创投的知情人士向极客公园透露,朱啸虎已经把此事提上了日程,「他可能近期会找摩拜单车的老股东沟通一下,给予一些压力。」

当然,朱啸虎和金沙江创投只是 ofo A 轮领投方,ofo 至今已经完成了 E 轮融资,同时在 9 月的莫斯科的展示会上,ofo 联合创始人杨品杰表示,公司拟进行新一轮融资, 金额可能超过 10 亿美元。目前董事会席位众多,即便想要推动合并,也并不是朱啸虎和金沙江创投单方面能够决定的。

但投资者本身的预期都是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回报。朱啸虎释放的这个信号,起码说明共享单车这个领域已经开始违背资本方的投资预期,从市场环境来看,它正在渐渐走进稳定期。

背后的原因复杂。首先,经过一年的疯狂扩张,国内市场空间已经趋近饱和。根据媒体年初的报道,作为共享单车领域的两家「巨头」,摩拜单车和 ofo 两家巨头在 2017 年预计投放总量将「井喷」,接近 2000 万辆,产能预计则可以达到 3000 万辆。

从市场份额上,两家公司差距也越来越小。根据互联网数据机构 DCCI 今年 6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ofo 活跃用户份额占比为 39.8%,摩拜活跃用户份额占比为 36.4%。更何况,政策也是共享单车行业不可忽略的一道红线,截至今年 9 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都出台了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的相关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在国内打仗的意义不大,意味着每天都要投放更多的运维人员,运营成本每天都在上升。这是两家公司都没办法承受的。」上述知情人士向极客公园表示。

更大的增量市场在海外。从 2016 年底开始,摩拜单车和 ofo 都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出海计划,到目前为止,两家公司都喊出了进入全球 200 座城市的口号。但是两家公司在海外的扩张路线也不太一样,摩拜单车目前进入的国家有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ofo 则向英国、哈萨克斯坦、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进军,在具体的城市选择上,两家公司交集很少。

这意味着,在巨大的国外市场,两家公司也很少有「打仗」的情况和需求,他们在不同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倒是十分显著:如何推动政府认可,并且教育用户。

所以现在这个时间点,朱啸虎出面推动两家合并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动作。即便在国内共享单车并没有进入举步维艰的地步,但上述知情人士向极客公园表示:「朱啸虎判断这个市场最终在国内成为一个政府导向的市场,如果两家合并,体量更大,或许能形成政府规划某些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变量。」


合并疑云和市场走向

除了市场大背景以外,两家公司本身的状况,也和去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去年 8 月摩拜单车和 ofo 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两家公司都曾经给非常努力的向外界传达它们与对方的不同之处:最开始,传闻中第一代摩拜单车成本高达 3000 元,但更富有科技感,并坚持用自己把控的供应链保证质量;而 ofo 的单车造价不过 200 元,采用开放战略,与国内大型自行车制造商和品牌商进行合作保证产能。

后者曾经也是 ofo 能够吸引投资者疯狂押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参与了 ofo C 轮融资的知情者对极客公园表示:「ofo 主打的故事就是单车单价低,回本周期比较短,这是资本选择它而不是摩拜的重要考量。」

但是现在,随着对供应链的梳理和技术改进,摩拜单车的造价已经被压缩了不少,根据媒体报道,去年发布的摩拜单车 lite 版成本已经降到了 1000 元以内。「现在两家公司的成本越来越接近,但摩拜单车总体的产品评价和驱动力都比 ofo 要好。」上述知情者对极客公园表示,希望对资本市场讲出不同故事的两家公司,无论从规模还是商业模式,最终还是殊途同归。

摩拜单车在新加坡

和此前的滴滴快的、美团大众点评的案例一样,共享单车领域走到现在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强资本驱动的项目,这同样也意味着,竞争双方在战局中「陷」的时间越长,资本在他们自己公司里面的话语权越大。一位此前曾经深度参与了新美大、滴滴快的、58 同城和赶集网等合并案的知情人士就曾经对极客公园表示,在 2015 年以来的几个「合并同类项」类的案例中,「无论是参与财务投资的股东还是战略投资的股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十分突出,甚至有的合并是完全有股东主导。」

所以在这个阶段,如朱啸虎一样的股东出面斡旋或许能对推动合并产生一定作用。但这个过程一般非常漫长,也充满了变数。一位接近 ofo 的知情人士向极客公园透露,自从滴滴入股 ofo,并且派出高级副总裁付强加入 ofo 担任 ofo 执行总裁之后,滴滴系已经在 ofo 中有极高的话语权,而对于朱啸虎提出的合并案例,滴滴系的回应目前也非常强硬,「除非合并后滴滴能够保持控制权,否则暂时不会考虑。」

对滴滴来说,ofo 和它背后的共享单车领域所代表的战略地位不言自明,是其完善商业生态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滴滴在近期的动作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它还在强势推动这个生态的形成:9 月,滴滴宣布 2 亿美金正式入股人人车之后,立刻在 APP 中新增了二手车入口,将人人车的服务接入;同一个时间段里,根据媒体爆料,滴滴还在考虑投资饿了么,金额可能在 20 亿美金左右,软银也参与了此事。

至于「合并疑云」中另一方摩拜单车的意愿暂时不得而知。不过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摩拜单车总体上依然是一个「产品驱动的公司」,目前也还在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在摩拜单车的模式中,ofo 方面一直做重视的自行车的「量」的重要性要向后排。所以「管理层的合并意愿可能比较低。」

无论目前关于合并的进展如何,都在指向一个同样的问题:市场饱和,迅速燃起的疯狂难以为继,共享单车领域也要开始思考商业本质。就像公众号接招在一篇文章里表示:「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是增量市场,几乎不存在存量市场一说,很像当年的团购市场,消费方式是新的,商业模式也是新的,就连资本都是新的……这个模式想要持续下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要么不停有人投钱,要么迅速开始赚钱。」

或许这些都将成为共享单车领域新的看点,也是决定这个市场下一个阶段走向的关键。

目前看,共享单车如果出现合并应该是资本的选择,而不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在消费导向的领域中,市场发展的必然应该是消费者的选择,也就是说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良币驱逐劣币,而资本的选择更消费者的选择不一定跟消费者的选择一致,目前资本驱动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已经不少了,所以目前消费者普遍不希望出现资本驱动的合并。其实“我们这一届人民”没有什么不行,反对合并真不是因为没有便宜占了,是真的领教过了合并之后的种种恶劣。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朱啸虎先生认怂了,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跟本不存在认怂不认怂的问题,只是在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能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问题。在“营势”方面,朱啸虎先生是一个杰出的投资人,看似他说了很多话前后互相打脸,其实没有打脸。他的问题是“择道”与“精术”,选择的道路与战术在发展中没有达到预期,支撑不起他营造的“势”。这种落差就让人感觉很搞笑,而且媒体也经常断章取义,获得哗众取宠的效果。我理解朱啸虎先生的话就是到了“抱团取暖”的时候了,不是市场出来问题,是融资出来问题,合并是解决融资的问题。

BAT的态度其实与共享单车融资的导向有关!

我一直说,BAT是我国互联网领域“穹顶”级别的企业,在融资层面“穹顶效应”很明显。这一届互联网创新企业在发展到“独角兽”阶段都会触及到这个“穹顶”,就是站队的问题。在融资的路上,OFO最大的劣势是还没有站队,对标的摩拜已经站队了,就是腾讯阵营了。

我总结了一个规律,很多奔着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公司普遍三种姿势,撩百度,抱腾讯,扯阿里。

先撩百度,就是周期性的传出百度要投资的“绯闻”,这种“绯闻”传着传着就可能成真了,不成真也给自己涨身价了,传的太邪乎了就有可能被百度辟谣。也就是百度投资的套路比较简单,看上了就投了,而且投了就做“亲爹”了,比如糯米,去哪儿等公司,不投就辟谣了,比如美团撩了那么久,被辟谣了好几回。

再抱腾讯,就是一边撩着百度,一边赶紧抱腾讯的大腿,能抱上一定抱。腾讯不仅给钱还给资源,而且多数情况下只做“干爹”,不去主导企业发展,比如京东。

扯阿里,阿里投资套路深,虚虚实实,不久前不就某投资人就炮轰了吗?撩百度不得,抱腾讯不得,那就扯阿里。阿里投资其实就是买买买,看上了就买回来变成自己的,比如UC和高德地图。那些看上了又不想买的或者不到买的时候就投点,可是阿里的投资可能有名无实,趋势有些公司扯着阿里投资的大旗到清盘那天也没等到投资到位,也有些公司吐槽阿里投资就是在IPO前来摘桃子了。其实投资到不到位,这些公司难道不在沾便宜吗,不是在扯阿里的虎皮去忽悠投资吗?所以只出了个看不下去的投资人出来吐槽,没见哪个创始人出来吐槽,比如怼天怼地的罗永浩都不说什么。

OFO目前就是很尴尬,对百度没得撩,百度不care这个领域,投了UBER中国跟着做了滴滴小股东就不再对出行行业感兴趣了,而且百度是一家典型的轻公司,也一直没有投重资产公司的传统,目前百度把百度外卖都卖了,糯米都轻量化了,撩的结果一定的“这届公共”出来辟谣。抱腾讯就更没有可能,人家投了摩拜,而且小马哥都出来怼过朱先生了,于公于私都不可能了。所以只剩扯阿里这一选择了,因此选择放出风来就是“阿里和软银要投OFO”。软银和阿里什么关系众所周知。

最后,我再开个脑洞,看看OFO的融资过程暴露了什么。

OFO的D轮和E轮投资人重叠度是不是很高?中间还有一次被收购,朱啸虎先生的金沙江创投没有跟投。我是不是可以简单的理解,E轮投资就是D轮投资人们坐在一起商量了一下,为了持续运营也好,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融资压力也好,在完成了一次股权调整之后又凑了部分钱跟投了一次。那么金沙江创投退出与否没有披露,那么所谓的收购,谁收购了谁的股份呢?那么OFO到底是站队了还是没站队呢?是不是阿里资本进入了就算站队了呢?阿里版图中还是有永安单车呢?阿里当年投资美团时,手里还是有口碑的,后来跟美团怎么样了?美团目前算不算阿里阵营呢?

再看看摩拜的融资过程,尤其是时间线比对一下,不难发现OFO从D轮开始就是跟着摩拜之后发布融资消息的,其中的虚虚实实是能够看出点端倪的吧?

所以,OFO目前到底站没有站到阿里阵营当中,传说中的“软银阿里”下一轮的十亿美元究竟对其估值有什么影响,是做加法还是做乘法呢?假如合并了,切不说谁合并了谁,盈利还遥遥无期的事情,肯定不是醉翁之意。是什么?如今都是朱啸虎先生一家之言,OFO也不是上市公司,新闻稿还不是取决于公关的战斗力。

来源:IT高管会(版权归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求职学子自荐活动”!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共享单车“急刹车”!多地要求暂停投放
交通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共享单车发展指导意见 鼓励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

产品推介|共享单车上的测绘神器


整理:许泽宇编辑:盛兆阳审核:焦    月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