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双雄”的荣光岁月——记光荣退役的“中国海监 B-3807”“中国海监 B-3808”飞机

2017-12-25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2017年5月15日上午10时40分,“中国海监B-3807”飞机缓缓地停在中航哈飞的报废飞机停机坪。望着相伴30年的“老伙计”,怀恋之情在国家海洋局北海航空支队队长张汉德的心中油然而生。作为国家海洋局所属的第一架海监飞机,“中国海监B-3807”将永远告别蓝天。

“中国海监B-3807”同时退役的,还有“中国海监B-3808”。它们是国家海洋局最早的两架海监飞机,被称为我国全海域巡航的“海上双雄”,为我国海洋执法现代化、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科研和实现立体化执法监察立下了汗马功劳。退役后的“中国海监B-3807”“中国海监B-3808”,在拆除相关设备后,将分别运往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用作展览,肩负起海洋意识教育的新使命。

在中国海监北海航空支队、东海航空支队和南海航空支队,“中国海监B-3807”和“中国海监B-3808”分别叫作“叁捌洞拐”和“叁捌洞捌”,但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们为“洞拐”和“洞捌”。

展翅翱翔


1983年3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海洋行政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国家海洋局决定以北海区为基地,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海洋航空遥感监视系统,组建遥感队伍,购置两架飞机并配备相应设备。

1985年8月,航空遥感筹备处开始工作。1986年3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确定国家海洋局第一航空遥感队编制(现为中国海监北海航空支队),其主要任务是对海洋开展巡航监视,以及对海洋环境开展航空观测,为执法管理提供依据,向有关部门提供第一手的监测资料,并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国家海洋局的此项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大力支持。1987年6月,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了“航空/航天遥感海洋污染监视监测系统”项目文件,并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下,由国家海洋局组建一套完整的、装备先进的航空遥感系统。

1987年,由当时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两架Y12-2海洋型固定翼飞机——“洞拐”和“洞捌”交付国家海洋局第一航空遥感队。先期交付的是“洞拐”。5月15日,“洞拐”作为国家海洋局购置的第一架飞机,正式交付北海分局,并于5月24日在青岛完成第一次飞行。7月10日,“洞捌”也入列国家海洋局,并于11月14日正式装备第一航空遥感队。此后30年,这对“海上双雄”展翅翱翔在我国万里海疆的上空。

“洞拐”和“洞捌”拥有光辉的生命历程,因承担的使命不断增加,“863”课题、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等对监测目标、效果和范围提出了更高要求,两架飞机进行了多次较大改装。2002年3月4日,15岁的“洞拐”返回哈尔滨,完成大修、评估、验收工作,再次飞上蓝天。2007年2月15日,飞行时间满20年的“洞拐”到了设计寿命,再次返回哈尔滨“延寿”,又一次展翅翱翔。同样,“洞捌”也经历了相似的大修和延寿。

自1987年装备国家海洋局,30年来,作为我国海洋航空监测和执法的先驱、海洋维权的先锋,“洞拐”和“洞捌”累计飞行时间均超过1.2万小时。

随着国力增强,特别是我国海上执法监察的加强和海洋管理体制的变化,2002年,国家海洋局相继成立了东海航空支队、南海航空支队,原中国海监航空支队更名为中国海监北海航空支队。各航空支队均配备了技术先进的飞机,固定翼、直升机等多种机型兼备,使我国海监飞机的数量达到了25架,更加适应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此前,1987年~2002年,“洞拐”和“洞捌”是国家海洋局仅有的两架飞机。在长达15年的岁月里,“洞拐”和“洞捌”实行全海域调度,孤独地飞行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上空。

30 多年来,“洞拐”和“洞捌”在海洋管理、海洋维权、重大科研项目和防灾减灾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洞拐”和“洞捌”每年的日常巡航仍然超过100架次,每年飞行时间平均超过400小时。

屡建奇功


“洞拐”和“洞捌”入列之初,执行的主要任务是海洋调查,也是我国第一次采用航空手段调查海岛海域。在此期间,两架飞机采用遥感技术对我国的海岛开展了全面调查,获得了准确而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的海岛管理和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1991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大型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为研究核电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4月25日~10月19日,“洞拐”执行秦山核电站海域温度分布数据获取任务,这是我国首次使用海监飞机机载设备采集核电站海域温度分布数据。“洞拐”不辱使命,克服了各种恶劣天气带来的飞行难题,取全取准了各项数据,为后续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海上溢油等污染事故频发,违法围填海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在此情况下,“洞拐”和“洞捌”的海洋调查职能逐步向执法和公益转变。

在不断出现的海洋污染和违法围填海事件中,“洞拐”或“洞捌”都在第一时间飞抵相关海域,进行执法取证。漫长的30年里,埕岛油田原油管道漏油事故、大连7.16油库爆炸事故、蓬莱19-3重大原油泄漏事故、黄岛11.22爆炸事故……每一次危及海洋环境的重大事故及抢险救灾中,总是能看到“洞拐”或“洞捌”的身影。

除了监测海洋溢油污染和违法围填海事故,在执行海洋维权使命中,“洞拐”和“洞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8月24日~10月15日,“洞拐”飞行20架次,圆满完成对美国海军测量船“鲍迪奇”号的维权执法监视任务。2007年,“洞拐”执行黄海定期维权监察任务,全年共计执行黄海定期维权监察任务55个架次,累计飞行273小时,发现并监视重大维权目标9次。

2007年2月开始,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海监执法队伍,在我国全海域开展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从此,中国海域上空定期划过海监飞机白色的身影。“洞捌”也和其他海监飞机以及海监船一起,组成海空联合编队,参与了定期维权及一系列专项维权执法任务,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维权执法资料。

2012年3月15日,一艘载有数千吨硫酸的韩国籍“雅典娜”号货轮在广东汕尾碣石湾海域沉没。在南海执行任务的“洞捌”应急起飞,与7112直升飞机一起,连续数十日对沉船进行高强度、高频次的监视……在长期的海洋执法和维权过程中,“洞拐”和“洞捌”多次遇到外方战机的骚扰,但两架飞机都坚定而自信地保持了既定航向,庄严地宣示了国家主权。

在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洞拐”和“洞捌”同样是先锋。赤潮、浒苔和海冰是为我国北部海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海洋灾害,“洞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跟踪、监测作用。最荣耀的时刻是2008年7月3日~9月13日,“洞拐”每天凌晨3点起飞,执行“抗击浒苔、保奥帆”应急监视任务,创造了飞行架次最多、飞行时间最长等5个“之最”。奥运会结束后,山东省召开表彰大会,北海航空支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在执行海洋执法、维权任务和防灾减灾的同时,“洞拐”和“洞捌”也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海洋科研与调查任务。“863”计划、“908专项”、海洋公益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中,“洞拐”和“洞捌”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2003年~2005年,“洞拐”完成了国家“863”课题“航空遥感多传感器集成与应用技术系统”项目飞行任务。2012年10月24日~11月7日,“洞拐”承担了中法合作“海洋卫星”微波辐射计航空校飞任务,并在执行任务期首次开展夜航,通过十多次夜航,与卫星、海面船只同步飞行,圆满完成了校飞任务。2005年~2009年,“洞拐”和“洞捌”又参与了“908专项”航空遥感调查专题片拍摄和数据采集任务,在“908专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经艰险


 “洞拐”和“洞捌”都属于小型飞机,飞行中受气流影响很大。同时,由于海洋调查、执法和维权的需要,飞行高度都比较低,一般飞行高度只有600米左右,很少超过900米。而这一高度的大气层正是气流比较活跃的层位,如遇恶劣天气执行任务,对飞机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由于“洞拐”和“洞捌”都是老式飞机,密封性较差,酷暑时机内如蒸笼,严冬时机内如冰窟,但最可怕的不是寒暑和颠簸,而是异常天气导致的危险飞行。1998年冬天,“洞捌”奉命执行一次海冰监测任务。从大连机场起飞后,向南监测整个渤海湾的海冰发展情况。原计划在天津降落,加注燃料继续工作后,返回大连。没想到大连机场突降大雪,机场被迫封闭,飞机无法降落。更可怕的是,机身开始结冰,而且冰层越来越厚。最后,只能选择备降山东烟台的莱山机场。降落时,机身上冰层的厚度已达5厘米,在冲击力的作用上,冰块纷纷掉落,机场不得不封闭跑道,以清理落下来的冰块。

在“洞拐”的生命历程中,最惊险的事件发生在黄岩岛。2012年4月,菲律宾无理抓扣我国在黄岩岛海域正常作业的渔民,南海航空支队奉命监控事件发展。由于“洞拐”飞机加装了雷达天线罩,能有效对抗干扰,被派往相应海域执行任务。“洞拐”对抗了菲方各种干扰,不辱使命,获得了全套影像资料。

2001年10月13日8时54分,正在东海某海域执行任务的“洞拐”右侧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飞机急速向右下方坠落。在“单发”飞行的情况下,“洞拐”艰难飞行130千米,迫降在舟山普陀山机场。后经查明,此次事故是由于发动机的燃油泵转动轴花键严重磨损并松脱,致使燃油泵的工作效率降低,导致发动机因贫油而停车。

至于飞越积雨云,穿越风切变、雷爆区等,在“洞拐”和“洞捌”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更是常事。

如果“洞拐”是一个人,他一定不会忘记2010年7月16日。那一天,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部分石油泄漏入海,造成海洋环境污染。7月17日5时55分,“洞拐”在大雾弥漫、能见度低等恶劣气象条件下,第一时间从沧口机场起飞,并于8时08分飞抵大连油库爆炸地点上空。当时飞机下方被平流雾覆盖,800米以上空中飘浮着大量黑烟,飞机随即下降高度,最低至极度危险的100米。在后续的监测中,监察组使用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溢油,共获取雷达回波数据150G。在之后的一个月内,飞行监视了十几个架次,发挥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

如果“洞捌”是一个人,他不会忘记2002年4月~11月的那次海上对抗。当时,一艘朝鲜籍轮船在我国专属经济区沉没,日本方面原地打捞。中国海监东海航空支队接到命令,全程监管打捞过程。“洞捌”奉命执行监管任务。在同一空域,日本的飞机也在盘旋。面对这种凶险的局面,“洞捌”毫不惧色,与日机周旋,圆满完成了监管任务。在此期间,“洞捌”共监视飞行72架次,航时249小时59分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影像资料。

如果“洞拐”是一个人,他同样不会忘记2008年奥运前夕。5月30日,北海航空执法人员在青岛东南约150千米的海面上发现大面积绿色条带状漂浮物,执法队员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其展开细致监视取证,并在第一时间上报上级单位,这是青岛第一次监测到浒苔现象。至9月13日监视任务完成,航空执法队共出动了800多人次、飞行111架次,为上级部门领导的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圆满完成了浒苔灾害监视任务。那是北海航空支队的自豪,也是“洞拐”的自豪!

 “洞拐”和“洞捌”的一生是充满挑战的一生,也是抒写传奇的一生。它们巡航海天的壮举将永远载入中国海洋事业的光荣史册中。

来源:中国海洋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惊现可自学翻译任何语言的人工智能系统;飞机上网技术曝光;传Sigfox资金链断裂大批高管辞职

无人机专业被国家工信部“点名”:支持设立!

无人驾驶飞机或于2025年起飞,八成人不敢坐

中国量产型彩虹5察打一体无人机首飞 她到底有多厉害?

编辑 / 孙丰家    审核 / 韩磊    荐稿 / 蔡丽华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